APP下载

鲁迅与他情同父子 87年前柔石牺牲始末

2018-09-26

北广人物 2018年7期
关键词:柔石旅社鲁迅

1931年2月7日,李求实、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五位年轻的左翼作家,在密集的枪声中,倒在了位于龙华的上海警备司令部。自1月17日起,几天时间内上海滩几十名共产党员被抓,24名共产党员几乎不经审讯就被蒋介石下令枪杀,柔石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这一次大逮捕使共产党损失惨重,而其中有些谜团至今还没找到答案。

谁是告密者?

1931年1月17日,潮湿阴冷的上海难得出现了—个好天气,久违的阳光从浓浓的乌云里终于露出了一个脸。下午2点刚挝,英租界工部局的几辆警车突然开到了上海三马路东方旅社(现汉口路613号),大批巡捕从车上跳了下来,直扑31号房间。不—会儿便从里面押出了柔石、冯铿、殷夫、胡也频、林育南、苏铁、李云卿、刘后春等8人。然后设下埋伏、留下卧底,将8人押上警车,呼啸而去。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巡捕们张着大网,不留痕迹,似乎这儿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东方旅社是一座始建于1923年的新型旅社,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了筹备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30年5月初就开始长期租用其中的几个房间,31号房专供文艺界代表使用。几乎与此同时,另一队巡捕又来到离东方旅社不远的天津路上的中山旅社,从中抓捕到了欧阳立安、蔡伯真、伍仲文、阿刚等4人。从这一刻开始,一直到20日凌晨,巡捕们从东方旅社、中山旅社、华德路鸿云坊152号、武昌路650号等处陆续抓走了36人,全部是共产党员。

是谁告的密呢?据中共党史资料第17期上李沫英的回忆,说是一个名叫王掘夫(叉名唐虞)的交通员告的密,他当时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共《红旗报》的记者。现在中共官方党史均采用这个说法。理由之一是红十四军干部汤士伦在狱中对难友们讲:“你们注意过我的手吗?”不等大家回答他又说:“我一上堂,他们对着一本簿册上我的名字,什么都不问就让我把手伸出来。”说着他伸出了手,大家这才注意到他一个手的手指少了半截。汤士伦接着讲:“我失去手指有个故事,是在战斗中负的伤。这次到上海我就告诉过一个人,他就是《红旗报》的唐虞。”此刻何孟雄也十分懊懊地讲:“恽雨巢(时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刚从南京到上海,就在住地被捕了。他的住地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由于工作原因,我把地址仅告诉了一个人,就是《红旗报》的唐虞。”但这样大的出卖,绝非区区一个交通员、一个记者所能做到的。

鲁迅与柔石情同父子

其实柔石同胡也频一样,被抓一事有着非常大的偶然性。若不是冯铿急于想知道即将临盆的丁玲的情况,那天,胡也频与柔石也不会去东方旅社的。柔石虽然在1930年才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著作很多,在当时就很有影响,而且他与鲁迅先生有着情同父子般的友谊。柔石,原名赵平福,浙江宁海人,与同为浙江人的鲁迅是大同乡。1928年6月柔石抵达上海,在朋友王方仁的引见下拜访了鲁迅先生。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柔石还将自己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给先生审阅。当鲁迅先生得知他还居无定所时,就亲自担当保人,介绍他们租下了与自己住所不远的景云里23号,开始了一段不寻常的深厚情谊。据统计,从1928年6月至1931年1月,两年半的时间,仅在鲁迅先生的日记里,记录下与柔石的见面就有100次,或谈话,或商议工作,或一块儿外出买书等等,但更多的是请柔石等人上门吃饭。如有人带来些家乡菜,鲁迅一定邀请柔石上门分享。交往如此频繁,这在鲁迅先生的朋友与学生中是仅见的,当时柔石二十六七岁,鲁迅五十岁,充分表现了先生与柔石亲人般的关系。

1930年3月,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柔石协助鲁迅先生筹办的第二件大事。柔石工作虽然繁忙,但才思敏捷,创作更加丰硕,不久他的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出版,深刻揭露在闭塞愚昧的农村,一个妇女被典当租借到地主家里当作生育工具的悲惨命运,轰动一时。柔石短短一生,发表作品竟这40余万字,是左翼作家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个。1930年,柔石回到自己的家,去探望母亲。此刻,他的母亲已双目失明。母亲见游子归来非常开心,终日依偎着他,舍不得他离开。为此他在乡下多住了一些日子。但是谁都不曾想到,距离他被捕遇难的日子,只剩不多时……

为了忘却的纪念

柔石等被捕,当时中共党内党外、上海社会各界大多数人还是乐观的,因为是政治犯,绝无扰乱租界社会治安等问题。依照惯例,有孙夫人宋庆龄这样有身份的人委托“互济会”作保,只要花点钱,大多数人都可以被保释出来。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情况突变。作家林淡秋1947年在《忆柔石》一文中写道:大概二天或者三天后的下午,我坐在“英租界”法庭的旁听席上。几个案子审过了,于是眼前突然一阵纷乱,五个青年作家被押到法庭上来了,个个蓬头垢面,有的穿西装,有的穿长袍。殷夫穿的是长袍,柔石是穿西装的,近视眼镜不知哪里去了。大家脸上都有些浮肿,浮肿得最厉害的是冯铿。审问开始了,一刹那工夫,真正一刹那工夫呀,我简直还没听清楚什么,审问就结束了,判决是“引渡”(引渡给中国当局,这是“死刑”的同义语)。十个紧握的拳头一齐举起,五张嘴巴高声嚷起来:“我们不服判决!”“我们没有罪!”“我们抗议!”但立刻被法警们七手八脚拖开去,引渡到公安局去了。

1月23日中午,数辆警车押着这次被抓的36名囚犯,开进了地处上海市郊的龙华古刹边上的上海警備司令部。车停在院子里近一个小时,不见任何动静。据中央党史研究员李海文女士披露:这些囚徒原本接到南京方面的命令是统统枪毙,但中共秘密领导的互济会买通了警备司令熊式辉的小老婆。当敌人请示熊式辉何时执行时,他的小老婆讲:这么多人总得审一下有个说法吧!于是熊式辉下令将他们全都押入了囚房。于是36人分两组钉上脚镣,直至傍晚才处置结束。开头大家都还比较乐观,相信党组织会积极营救,自己也作好了被长期关押的准备。柔石还从牢中托人带出字条,说他们在水门汀地上很冷,要外面朋友送被子和衣服去,自己也准备开始向同牢房的殷夫学习德文。胡也频甚至积极收集素材,准备坐牢期间写一部长篇小说。

2月3日,互济会的黄浩通过关系送来了钱和一些日用品。大家便讨论怎样用这些钱,有人主张存起来,有人主张添些衣服过冬。但年纪最轻、当时还不满20岁的欧阳立安却从敌人处偷听到了他们必将被处死的消息,便说:我们都是将死的人,不如用这些钱吃一顿饭,唱国际歌也有精神。而柔石更是千方百计托人带出纸条,让自己的战友们无论如何要瞒着在乡下已经瞎了眼的母亲,万一自己牺牲,决不能让母亲知道这个消息……

2月7日夜里,敌人借口转狱,——点名,从牢房里提出了24个人(一说23人)。其中有3名女囚。他们排成两行冈Ⅱ过院中的小桥,还没走到刑场,突然枪声就响起了,枪声密集,不知是机枪还是步枪,枪声夹杂着口号声,一阵叉一阵,很久很久才归于静寂……

鲁迅,这位长着一副刀刻斧凿般冷峻面孔的小个子作家,不但在《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上撰写了《柔石小传》与《中国无产者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以后叉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文。那年,柔石未满29岁,而鲁迅先生的独子周海婴年仅1岁5个月……

据搜狐历史、《解放日报》整理

猜你喜欢

柔石旅社鲁迅
函数教学,要让学生由“懂”到“会”
精灵旅社3
鲁迅《自嘲》句
相扶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