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仔猪黄白痢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8-09-26刘栋财
刘栋财
仔猪黄白痢是由大肠埃希氏菌所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是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的简称。
仔猪在出生后的一个月内下痢,多数基本是由大肠杆菌中的埃希氏菌引起的,在规模化养猪场是一种影响严重且普遍存在的传染病,经常给猪场带来极大的经济上的损失。仔猪黄白痢病在冬、春两季多发,在夏、秋季则较为少见,患病率、死亡率较低。现将仔猪黄白痢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制定出一套预防措施,给养猪业的生产实践提供指导、借鉴。
1.仔猪黄白痢病的发病原因及其机理
1.1 仔猪黄白痢病的成因
仔猪发病主要是仔猪自身的免疫和抵抗力差,以及母乳品质和猪场生物安全环境的作用引起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母猪生育胎次少,母体抗体不稳定。母猪的生育胎次可以影响仔猪患上黄白痢病的概率。母猪生育胎次如果增加,仔猪黄白痢病的发病率便会显著减少,且病发的死亡率也有降低。仔猪吸收母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抵抗力,这是因为母猪的母乳中含有母源抗体成分,通过母乳可以传递给仔猪。
(2)仔猪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差。仔猪发病和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及调节机能有关。刚出生的仔猪,胃腺的发育还不完善,胃酸分泌能力差,无法有效地杀灭食入体内的致病菌,这便使得细菌在胃肠道内大量繁殖,仔猪消化道的机能被扰乱,仔猪黄白痢病等腹泻性的疾病由此引发。
(3)猪场环境条件和生物安全措施不匹配。猪肠道中的大肠杆菌是正常存在的一种菌群,多数都是益生菌。但在各种原因如低温高湿、应激、环境卫生条件差、栏舍消毒净化不彻底、饲养管理不适宜等的作用下,会导致饲料、圈舍、母猪乳头和体表等污染和仔猪的抗病力下降,进而引发黄白痢病。
(4)仔猪营养不足、饲料的选择不恰当。母猪产后的饲养、必需的营养缺乏、饲料单一、“产后三联症”,导致母乳不足、母乳的质量较差,甚至含有大量的炎性产物和毒素;再加上农户在饲养时,饲料补给不及时,易造成母猪营养不良,机体不能合成充足的乳蛋白。
(5)仔猪发生黄白痢病的另一个诱因是仔猪代谢性的疾病,如维生素E补充不足、缺铁性贫血、硒缺乏等,这会导致仔猪的抵抗力变差,引发仔猪的黄白痢病。
1.2 仔猪黄白痢的发病机理
在动物的消化过程中,盐酸能够促进胆囊收缩和胆汁、胰液的分泌,具有杀菌作用。胃蛋白酶在刚分泌时处于不活动状态,在被激活的胃蛋白酶或胃酸的作用下,蛋白质可以分裂为小分子多肽,随之转变为具活性的胃蛋白酶。所以酸性环境下,胃蛋白酶是具活性的。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及致活的合适的pH为2,经胃蛋白酶作用,蛋白质被分解。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其带菌率很高,它主要的传染源是患病仔猪、带菌母猪和环境带菌。仔猪出生后,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可以通过仔猪啃舔其他的物体或者吸吮母猪的乳头,经口腔而进入消化道内。而初生的幼猪,胃腺的发育还不完善,胃液内缺乏胃酸,能分解凝固蛋白质为蛋白胨的胃蛋白酶的量很少,再加上有的猪场母猪初乳抗体保护的缺乏,病原性的大肠杆菌便能够在肠道内繁殖、定居,在这个过程中所分泌的毒素超量,会引起仔猪的腹泻、严重脱水甚至酸中毒死亡。
2.仔猪黄白痢病防治的措施
(1)注重母猪生育的胎次、清洁卫生和环境消毒净化。从母猪开始闹栏起,给它定时、定期地清理体表,对母猪的乳头、保温箱、产床还有其它部位的皮肤,用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擦拭消毒。打扫清洁产床,可用常用的消毒灵或百毒消等消毒药物进行严格消毒,同时严格控制产房的温、湿度。
(2)增强出生仔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在仔猪生长的第三天,可以每头仔猪肌注1-2ml的牲血素或富铁力;第十二天时,再注射2ml的牲血素或富铁力。肌注的主要部位是仔猪后腿上肌肉丰满的部位。这能有效地预防因缺硒、缺铁导致的多种疾病,减少仔猪的黄白痢病发生的概率。
(3)加强仔猪的饲养和管理。给仔猪保温是预防仔猪黄白痢病发生的一个关键措施。初生的仔猪必须要注重保温,产房的适宜温度保持在18~20℃。分娩后的3天内,适宜温度为 32~28℃;出生后 4~7天,适宜温度为 28~25℃。初生的仔猪要尽早喂养初乳,使其尽早获得母猪的母源抗体。
(4)加强母猪围产期保健:产前产后1周,用益母生化散+阿莫西林+六味地黄散+电解多维,拌料1周,以控制“产后三联症”、净化奶水、提高母源抗体含量,可以高效遏制仔猪黄白痢的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近几年,仔猪黄白痢病频繁发生,养猪业承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要根据仔猪黄白痢病的病因,遵循全面和综合防治原则,从母猪的饲养和管理、外界环境卫生、仔猪的护理等方面入手,积极做好防治措施,树立“以养为主,防养结合”的理念,最大程度地降低仔猪的患病率,实现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