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代科技期刊的经营定位

2018-09-26◎文/时

天津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科技

◎文/时 悦

一、新时代深刻变化着的外部出版环境

(一)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在有近8200种期刊,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的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 (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统计,我国科技期刊有5020种,占期刊总量的61.7%。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科技期刊的发展质量、发展方向对我国期刊的总体水平有着决定作用。科技期刊作为传播专业理论知识、传递科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发布最前沿的科学理论成果。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期刊的外部发展环境也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习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改革,改变片面地将论文发表数量、获得专利数量、项目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决定性标准的做法。对论文的依赖程度过深,是学术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的“阿喀琉斯之踵”,所以更应早做准备,转变思维,下好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的 “先手棋”。

(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着力点

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出版业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科技期刊的贡献更是不容小觑。据不完全统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多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科技期刊在记录、传播、整合科技信息,激发创新思维,引领科技发展和提升人类科学素质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期刊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国科技发展水平,是软实力的重要展示。迈向科技强国,推动科技创新,改革我国现有科学发展体系,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力和出版影响力,都迫切需要一批能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影响的、权威的、前沿的科技期刊群。随着近年来的国际化出版浪潮的兴起,国内的很多科技期刊或“借船出海”或“造船出海”走向了国际舞台。

(三)应对国际出版形势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数量上、质量上和国际显示度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和国外期刊集群式、集团式的发展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据《蓝皮书》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5020种科技期刊中共有1375个主管单位,主管一种期刊的单位有905个;主办单位(第一主办单位)共有3232个,主办1种期刊的单位共有2529个;出版单位有4381个,出版1种期刊的共有4205家,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无论是主管、主办还是出版单位,仅有一种期刊的情况都占据了60%以上,集团化、集群化发展之路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国际出版行业的整体情况相比,呈现出“小、散、弱”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国内目前大型的出版集团依然很少,科技期刊整体市场化水平不高,特别是海外拓展业务发展还不够成熟健全。

二是由于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许多单位将首发国际期刊作为职称评价的硬件,导致国内期刊的优秀稿源流失。稿源是期刊的生命,优秀的稿源更是重要的出版资源,由于职称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很多国内期刊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打造期刊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更是无从说起。

三是不够成熟的期刊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在不同的评价体系中,相同期刊的基本数据却是不对等的,各数据库间的资源相对封闭,而且对版权的规范和处理依旧没有统一的操作流程和应对措施,整体发展程度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二、新时代科技期刊自身的发展困惑

(一)对论文依赖程度过高,埋下发展隐患

图1 科技期刊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分布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不能将论文发表量作为片面的评价指标。这对于对论文发表依赖程度过重的科技期刊来讲无疑是敲响了警钟。旧的科技评价体系导向以论文发表量为中心,主要解决的是职称评定问题,所以很多科技期刊的稿源是源源不断的,久而久之,在作者和期刊之间也形成了作者“为评而登”,期刊 “为登而录”的“自我循环体系”。这一方面导致学术期刊刊发文章数量不断增长,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拉低了期刊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也使得编辑人员形成了“等、靠、要”的懈怠思维,工作模式长期固定,工作动力不足,创新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感受不到隐患的存在。以往的这种发展模式在人才、管理、资金上都存在很多问题,会对科技期刊的转型形成掣肘。这也导致许多科技期刊尽管知道形势逼人,但依然因循守旧,勉强度日。然而时不我待,真到了生死关头,岂不悔之晚矣?

(二)内部管理水平差距较大

根据《蓝皮书》的统计显示,我国科技期刊在编辑部人员构成、管理制度、经费划拨上,全国水平良莠不齐,发展差距明显。本文以 《蓝皮书》提供的数据为基础,以编辑部人员构成为例,进行进一步分析:

选取《蓝皮书》中对科技期刊编辑部人员构成的分析数据,以人员分工情况 (采编、行政后勤、发行、广告、新媒体)所占的两个极值0和50%进行对比,有效数据包括4842种期刊。

从图2可以看出,采编人员在全国科技期刊中还是占据绝对的多数,广告、新媒体人员与采编相比差距悬殊,其中广告业务人员占到单位人员总数一半的仅有9家,新媒体则为7家,说明编辑部在这两方面业务的投入和关注较小。

(三)对新技术、新趋势发展持观望态度

正因为许多科技期刊对于论文的依赖程度过深,导致求新、求变意识不强,对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性不高。据《蓝皮书》统计,在数据有效的4967种科技期刊中,数字出版收入为0的仍然有3749种;在数据有效的4842种期刊中,仅有962种期刊有新媒体工作人员。这说明,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对于新技术应用,新形势的跟进仍然持观望态度,我国科技期刊转型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四)学术诚信问题日益突出

近年来学术诚信问题层出不穷,这不仅对我国出版产业的国际化进程造成了严重伤害,更加影响了我国的学术形象和国家形象。学术诚信、出版伦理的重塑与监管越来越考验着出版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大局意识。现阶段,学术诚信问题已经引起了出版界的高度重视,通过出版单位、数据库、社会监督等共同把关,各方正试图共同建立诚信系统平台,将诚信记录永久记录在案,达到深刻警醒的目的,将学术不端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新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科技期刊角色定位

图2 编辑部人员构成比例

新时代赋予了科技期刊新的发展内涵和可能,挑战与机遇并存,重新从出版规律出发,审视自身特点,厘清发展脉络,是转换思维、创新发展、重新定位期刊发展角色的基本要义。本文具体从以下两个维度来探讨:

(一)重视出版物自身的两重特性

科技期刊作为出版物,必然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特殊性。把握出版物的特殊性,有助于认识出版工作变化发展的特殊原因和内在规律,有助于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和解决出版工作中的矛盾,促进出版工作的发展。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产品,它的两重性是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在这里我们将“物质产品”联系传播学里面的“媒体”和“媒介”两种概念展开讨论。科技期刊作为期刊的一个分支,应该算是传统媒体的一种,起着信息载体的作用。在学术界,对于“媒体”和“媒介”的区别曾经有着很长时间的争论,笔者认为,我们在对于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路、格局形式有时也会陷入这两个概念的争辩,或者说我们更倾向于讨论究竟是传统媒体好还是新媒体好;究竟是传统出版模式好还是数字出版好,这些都是对其具体形态的讨论。任何事物在发展上升阶段,内部都会在质量、速度、水平上有程度上的区别,这是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盲目拘泥于外在形式,会使科技期刊的发展道路变窄,不切实际的跟风追赶会使自身定位迷失,让发展陷于困境,也不利于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如果我们换个思维,将发挥“媒介”作用作为第一要义,将表现形式的“媒体”的物质形态弱化 (当然本文不是要否定科技期刊出版物的物质属性),着重发挥桥梁作用,做好内容,所有出版形式皆为内容服务,并依据不同的媒体形式调整内容产出方式,形成渠道化推广,从而形成传播合力,就能不断挖掘科技期刊丰富的内容价值,形成品牌效应。

(二)把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摆在首位

出版物在追求经济效益和发挥社会效益方面存在着特殊性,这决定了要将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相结合,并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评判一个科技期刊的好坏,无论是历史沉淀、影响因子、国际影响力等,其实都是在以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的大小作为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出版工作提出48字职责和使命,新闻出版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出版导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新闻出版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新时代赋予科技期刊新的内涵,通过巧思定位挖掘内容价值,精耕细作,在践行使命和责任中,开辟发展新路。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科技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雷达学报》入选“第5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论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
期刊审稿进度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