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
——以滨海新区为例

2018-09-26段吉闯

天津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区医疗人才

◎文/段吉闯

一、大健康产业发展内涵、特征及趋势

(一)大健康产业内涵

目前,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大健康产业有不同的定义。根据研究需要,本文所探讨的大健康产业主要是指健康产业研发、健康制造业和健康服务业。

(二)大健康产业特征

1.产业链条长。在大健康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中,既有以药材种植为主的健康农业、以药品研发和制造为主的医药产业、以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产业、以保健食品和健康用品为主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检测咨询和保健养生为主的健康管理产业等,而且不同的健康产业链之间纵横交错,形成相互交织的立体链式网络结构。

2.科技含量高。大健康产业关系到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融合了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管理技术和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组学等专业生物技术,是高度专业化的科技型产业,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

3.市场需求大。传统医疗服务聚焦于疾病的治疗,大健康的广度将体现在治疗环节的前移和拓展、服务环节的精准和延伸、参与人群的主动和广泛,健康已经成为人民的共同需求,健康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随之市场前景也更加广阔。

4.发展后劲强。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国家政策对大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强;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健康需求也出现井喷式增长。同时,大健康产业也具有绿色低碳的优势,消耗的资源或能源相对较少。正因为如此,使得大健康产业成为市场急需、企业追捧的新兴朝阳产业。

(三)大健康产业趋势

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健康意识的整体增强、生活方式的全面改进、慢性病的不断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人们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大健康产业越来越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

汪云兴研究显示,近年来,世界生命健康产业产值每五年翻一番,年均增长率高达20%以上,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左右。黄惠勇研究显示,美国的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而我国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至5%。有经济学家预测:到2030年,健康产业在美国GDP中所占比重将达到25%,届时健康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健康产业规模较小,但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产业规模目标突破8万亿,2030年突破16万亿。预计未来十年内我国大健康产业将会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同时,随着服务业由“基础型”向“发展型”快速升级,健康需求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加速转变,我国的大健康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均已制定健康产业相关发展规划,将健康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扶持,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各地的共识。对滨海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来说,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动实践;是发挥滨海新区产业、区位等要素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繁荣宜居智慧新城的战略选择;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力抓手。

二、国内典型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一)国内典型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经验

1.上海张江

张江是上海乃至全国特色生物医药重要基地和产业集聚区,作为中国新药研发和创新成果输出高地的 “药谷”(图1)和中国高端医疗服务集聚区的“医谷”,从成立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1994—2000年)聚焦制造领域,以生产原料药、仿制药、中低端医疗器械为主;成长阶段(2000—2009年)聚焦创新领域,引进全球化创新网络研究机构,承担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合同外包服务,上海市政府将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药学院等迁入张江;飞跃阶段(2010年至今)创新与服务并重,优化升级创新药物,发展产品出口业务,大力推进“医谷”建设,打造高端医疗服务集聚区,促进 “医谷”与“药谷”优势的强强联合,形成国际级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张江集聚了一批创新型人才和一批实力较强的研发机构、创新中心(见表 1),科研平台、科研机构、研发外包机构、药企研发中心以及产业创新联盟共同构成了张江的研发创新生态,实现集群内部研发环节长久、稳定的发展,进而带动制造业、服务业的不断升级。同时,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等高端医疗资源汇集张江,承接上海乃至全国的高端医疗需求,形成高端医疗产业集群。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从原料药、仿制药的生产起步,转向研发-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模式,形成了以研发资源高度集聚、创新成果快速涌现、新技术新模式率先突破为特色的生命科学创新链;以汇聚国内外领军企业、集聚行业高端前沿项目为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链;以国际医学园区集聚高端医疗机构为特色的生命健康服务链。

2.杭州

杭州市秉持 “互联网+”理念,将智慧医疗作为重要突破点,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在公立医院改革、优质资源共享、签约服务和分级诊疗、优化诊疗流程和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杭州在各县(市)建立了卫生信息平台(图 2),连接所有市属医院,通过两级平台互联,实现诊疗数据的动态采集和健康档案的共享调阅;全市统一发行市民卡和健康卡(自费病人),创新推出24小时自助挂号、移动支付和诊间结算、床边结算、诊间预约检查、先诊疗后付费等智慧医疗服务,实现了挂号、诊疗、交费、取药不排队,缓解了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破解来医院就诊排长龙的现象,百姓就医观念发生革命性变化,充分分享改革和信息化技术的成果。第一人民医院占地30亩,实现门诊量日超万人,无明显峰谷现象,年诊疗收入25亿元。

3.无锡

图1 张江药谷生物医药产业关联图

图2 杭州市智慧医疗建设架构图

图3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智慧医疗流程优化推进步骤

为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无锡规划建设了(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园区目前已汇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160多家,其中包括辉瑞制药、药明康德、博雅干细胞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随着产业发展和集聚效应的产生,园区借助一批知名生物医药企业优势资源,重点发展新药研制、医疗技术、生物材料、健康养生四大领域。园区将与美国国立医学研究院、日本健康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园区内著名生物医药企业和国内健康旅游机构等共同打造集游览、度假、休憩、疗养、科考、科普、文化娱乐多功能为一身的国家级养生文化示范基地。

“多业可融合、集聚出效益”是健康产业的重要特征。无锡马山国际生命科学园的集聚发展顺应了健康产业这一内在特点,密集的空间布局能够形成不同机构间的垂直合作关系和水平合作关系的交叉发展,实现从研究机构到下游企业知识信息的流动与扩散,以集聚带动发展。

表1 张江大健康产业创新支撑体系

(二)国内典型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对新区的启示

1.创新增添动力。大量的创新人才、创新平台汇聚张江,通过“双自联动”、新药审批流程优化等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的活力,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良性循环。

2.集聚增强效益。上海规划建设了 “医谷”和 “药谷”,实现了医和药的集聚联动;马山国际生命科学园实现了无锡大健康产业的多业融合、上下协调、集聚发展。

3.智慧改善民生。智慧医疗带给群众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改善就医体验,可以显著改善民生,杭州首创智慧医疗模式重构诊疗流程、北京逐步推行就诊 “一卡通”、重庆未来两年拟打造40家智慧医院。

4.资本激活产业。资本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带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武汉设立了50亿元生命健康产业母基金,首批撬动130亿元社会资本成立了17只子基金;成都用20%的资金,撬动成立了12只220亿元的大健康产业基金。

三、滨海新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基础和差距

大健康产业作为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形成了若干具有竞争优势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和拳头产品(图 4,5),2017 年产值预计700亿元。但与浦东、杭州等先进地区相比,新区在人才活力、资源挖潜度、产业集聚度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具有一定的人才基础,但激励机制不到位

新区拥有一批大院大所,聚集了一批大健康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国家“千人计划”21人,天津市 “千人计划”59人),但由于激励机制不到位,导致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不足、创新活力明显不足。如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与天津市各大高校合作,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加大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同时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积极引进海外高端生物医药人才,构筑起完善的人才金字塔。但由于研究院薪酬激励体制僵化,人员工资与研究成果脱钩,许多科研人员为了获得相应的收益,在成果即将产业化时离开新区或天津,导致骨干人才和重要成果流失,严重影响了创新生态。

(二)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但挖潜度不够

新区地处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带交汇点,面向东北亚,市场腹地人口规模大、富裕程度高,消费潜力巨大,同时京津地区知名医疗机构云集,医疗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众多,医疗、医药研发基础雄厚,拥有100多家三甲医院,医学教育体系完备。但新区对市场潜力的评估和挖掘不足,利用京津资源,尤其是北京高端优质资源的力度不够。

(三)具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但集聚度不高

图4 滨海新区大健康产业体系

图5 滨海新区大健康特色产业链条分析(以生物制药为例)

新区健康制造业初步形成了生物制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功能食品等领域在内的完整产业链,集聚了600多家企业,形成了以中新药业、天士力、瑞普生物、凯莱英等本土大型药企和葛兰素史克、诺和诺德、诺维信、施维雅、武田药业等跨国制药巨头在内的优势企业群,以疫苗、重组蛋白、干细胞、高端医疗器械等为特色的优势产品。但相关产业和企业分布在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生态城等多个功能区,产业存在趋同且分散现象,在招商引资时存在同质竞争等问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没有产生共振效果。

(四)集聚了一批创新孵化主体,但活力不足

拥有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天津工生所、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89家国内领先的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了一大批创业孵化基地,搭建了国家级的新药研发综合性大平台,2家机构获得国家医药行业最高资质认证。但创新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联动不够、龙头效用发挥不明显,对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不足,且创新领域大多集中在仿制药,原创、前沿产品较少,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

(五)具有一定的健康服务能力,但高端资源不足

全区拥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26家,养老机构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健康服务体系较为健全。但综合性三甲医院、专业性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康养服务等高端资源明显不足,导致对人口的吸引力下降。

(六)具有一定的体制机制创新优势,但作用发挥不足

新区作为综改区、自贸区和自创区,具有先行先试的体制创新优势,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政策在执行时上下联动不足、协调不够,导致部分政策在落地实施时存在不到位的地方,创新性和执行效果较差,且部分政策没有延续性,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缺乏专门的产业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的能力差,导致社会资本不活跃,影响产业创新发展。

四、滨海新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几点建议

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局面,我们必须深刻剖析大健康产业发展态势,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自觉地把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去认识,放在全国发展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放在中央对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重要要求上去谋划,不断聚集新要素、攻克新技术、打造新模式、培育新业态、激发新动力,着力打造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大健康产业高地(图6)。

(一)明确“1+3”发展定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健康产业高地

“1”即一个产业高地。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滨海特色”的原则,新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应树立 “跳出天津看天津”的思维,充分挖掘京津医疗资源,立足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将新区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健康产业高地。

“3”即研发、制造、服务三大领域。

图6 滨海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体系

研发领域,努力实现研发高端化,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研发策源地。建议新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速吸引京津地区高端医疗机构、知名科研院所和研发人员等创新要素集聚新区。依托超算中心大数据存储、分析优势,以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为支撑,继续扩大疫苗、重组蛋白、干细胞等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积极突破新药研发、精准医疗、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

制造领域,努力实现制造智能化,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健康产业制造基地。建议新区依托京津地区研发资源集聚优势和自身产业基础,以康希诺、昂赛细胞、瑞普生物等优势企业为载体,做强生物制药;以凯莱英、施维雅、葛兰素史克等优势企业为载体,做大化学药;以中新药业、盛实百草、隆顺榕等优势企业为载体,做精优质中药;以赛诺医疗、瑞奇外科、一瑞生物等优势企业为载体,做优高性能医疗器械。

服务领域,实现健康服务精准化,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端服务基地。以满足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期待为着力点和落脚点,以服务京津乃至三北地区高端人群为目标,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议新区:一是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以华大基因、中源协和、泰心医院、泰山肿瘤等为载体,大力发展个性化健康管理、数字化健康管理、第三方医学检测、个性化诊疗、靶向治疗等健康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二是推进智慧医疗。从破解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看病难和繁”问题入手,借助信息化手段,以泰达医院为试点,以电子病历和流程优化为重点,改革传统诊疗流程,创新推出诊间结算、床边结算、诊间预约检查、先诊疗后付费等智慧医疗服务,实现从诊前、诊中、诊后,从门诊到住院的全流程创新,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实现患者院内 “最多跑一次”,持续改善医疗服务。三是创新医养结合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探索“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养医签约、养医协同、居家巡诊、远程诊疗”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争创全国医养结合服务试点。

(二)提升产业集中度,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3+N”产业集聚区

按照“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思路和产城一体、医养融合理念,围绕龙头项目和领军企业,抓好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协同联动,推动产业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实现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发展,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新区特色的“3+N”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发展共振效应。

“3”即三大集聚区。一是在开发区七大街到十二大街,依托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生物医药研发大厦及众多药企优势,形成 “平台、智库、资本、品牌、服务”五位一体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成长生态圈”和“创新生态圈”,打造制造和研发转化深度融合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二是北部地区 (生态城、汉沽等地),依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生态城医院及原汉沽区医疗资源,打造集医疗、康复、养老、疗养等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医养结合集聚区;三是西部地区(空港、渤龙湖等区域),依托机场、地铁等交通优势和文化创意、商务商贸等产业优势,吸引京津高端资源,以华大基因、泰山肿瘤、中美质子治疗中心、思塔高诊断等为载体,大力发展健康管理、个性化诊疗、第三方医学检测等高端医疗服务,打造京津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高端医疗服务集聚区。

“N”即多个专业园区。努力打造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康希诺人用疫苗产业化基地、中英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

(三)激发人才内生动力,打造最具活力的人才创新高地

新区应紧贴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将新区打造成最具活力的人才创新高地。一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施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制度,鼓励各类人才用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允许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企业,放宽股权激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建立开放灵活的研发人才奖励体制,提高研发成果奖金比例,探索适合于优秀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特殊奖励制度。二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形成以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导向。三是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落实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妥善解决各类人才户籍、住房、医疗、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问题,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最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大健康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的特点,政府必须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创新生态。一是强化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 “天津自贸区将创新医药产业监管模式,支持自贸区内实施药品研发机构参与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试点”。建议新区以此为契机,加大与国家和市相关部门对接力度,鼓励创新药研制,支持研发机构独立申请药品上市;创新监管模式,实现自贸区药品优先审评审批。真正做到上下联动、协同创新。二是加大金融支持。用好海河基金、智能科技产业基金等产业基金,设立生物医药发展专项基金,撬动吸引天使、风投等社会资本进入,大力引导和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解决风险投资机构想投而又不敢投的问题。三是强化产业联盟作用。发挥领军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生物制药创新联盟,实现协同创新。依托联盟的平台优势和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支持医疗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与国外机构同步开展重大疾病新药的临床试验,加快国外重大新药项目落地新区。

猜你喜欢

新区医疗人才
宜宾市三江新区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人才云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