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材料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特色与思考
2018-09-25魏东博梁文萍江爱华,姚正军张平则缪强
魏东博 梁文萍 江爱华,姚正军 张平则 缪强
摘要:2016年12月8—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Education Resource Centre会议中心召开了第2届亚洲材料专业教育论坛(2nd Asian Materials Education Symposium)。本文从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双导师制、校企合作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一流高校在材料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上的特色和经验。
关键词:材料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5-0131-02
自从大学步入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后,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但企业却感到适用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少,材料类行业尤甚,这是一个值得大学和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在知识经濟时代,大学专业教育面临着诸多困扰和严峻的考验,迫使高等教育必须变革,加快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就成为了新时期大学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6年12月8—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Education Resource Centre会议中心召开了第2届亚洲材料专业教育论坛(2nd Asian Materials Education Symposium)。本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回顾国内外一流材料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材料教育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会议邀请了试验和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来共同探讨材料学教育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材料及其设计”、“材料课程的伴随教学与自主学习”和“材料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是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自从该论坛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以来,会议聚集了全世界从事材料教育的研究者共同回顾材料教育的不断发展历程,同时也预测了未来50年的发展。会议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主办,来自1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一、突出创新创业为特色,更新教育教学模式
国内外高校一致认为,总结建设经验,紧贴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在已有教学方案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创新创业型教学方法和内容,这是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必备环节。在教学方法上,应当遵循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创新研究和实践的能力。教学模式上应打破传统的“讲授学习”机制,建立“项目研究”机制,实施“项目设置—项目实施—交流展示—评价激励”的教学内容[1]。该教学模式在完成基本专业知识的传授后,把学习内容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研究、体验过程、展示交流、评价激励等过程中获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
二、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循序渐进地开展创新创业通识和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环节
目前,国内高校在材料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上大都局限于专业知识领域,缺乏“创新创业”通识理论的教育。笔者了解到,英国高校针对材料专业开设了特别的“创新创业”实践培训课程,并已形成了系统的课程群。学生可以先从初级的“创新创业”入门教育课程开始学习,直至修读至高阶的“科技企业的成长与管理”等课程。这样的课程群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创新创业”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是否真的适合从事“创新创业”工作。这样既避免了误导学生,又有利于那些立志于从事“创新创业”工作的学生逐步提升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符合教育的认知理论,在国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材料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而言,笔者认为更应该加强此类教育。材料类专业的创新创业与通信、自动化等专业不同,对启动资金的要求较高,风险较大,这就需要学生在开展过程中始终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并对创新创业的普遍规律和误区要有全面的知识储备。因此,对材料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系统的创新创业通识理论和实践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创新创业“双导师制”,实施科研驱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
近年来,为了提高本科生的学术水平,国内外高校普遍开展了学术“导师制”的建设探索。研究和实践表明,本科生创新创业“导师制”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方式[3]。
新加坡高校依托专业方向教师的企业合作基础实施了“校内导师+企业工程师”的双导师制模式,在联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同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与技术培训,全方位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专业在创新创业“双导师制”的建设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学校为每3—4名专业方向的学生从合作企业单位聘请配备一名校外指导教师,在校内导师的日常管理和辅导之外,这些校外导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单位的优势和资源共同对学生的科研、实践和论文工作进行指导,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锻炼与提高学生的能力。这种“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既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更好地引进合适的人才。
依托于具体的科研项目实施的“双导师制”效果更好,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首先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商定提出“创新创业”项目,进而通过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三方互选的方式建立“导师关系”,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或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科研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师生间平等争论,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质疑精神。
四、以“创新创业”项目及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目前,结合材料专业方向的特点,国内高校普遍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金相技能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及学科竞赛,学生将在实践中更多地找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和不足之处,培养其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更高质量地创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欧美、新加坡等国家亦有此类学生项目。与国内不同的是,企业对此类项目的参与度较高,不仅提供资金支持,企业往往借此机会将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及技术难点命题为竞赛项目,这使得竞赛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了其创新创业热情。如何拓展企业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获得感,值得国内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的组织者深思。
五、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校企教育合作模式
材料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对场地和设备的要求较高,高校的条件有限,需要依托企业开展教学活动。笔者在与会期间了解到,国外亦有类似于国内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国外高校依托教师的科研合作企业,将其拓展到教育教学领域,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统一起来,探索了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校企教育合作模式。
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借鉴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教师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基础,探索建设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校企教育合作模式。该合作模式充分考虑地域经济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研究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方案,在企业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校企教育合作模式的实施,能够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教师也能将企业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加以总结并带到课堂的教学中去,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实现了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实践表明,通过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校企教育合作模式的建设,拓展了校企产学研合作的范围,实现了企业、高校和教师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刘立柱,石德全,汤卉,等.创新创业环境下“大材料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6,(12):24-26.
[2]陈晗,向楷雄,夏志美,等.材料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与创新,2017,(18):113-114.
[3]李大刚,李云龙,张青海,等.“师徒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以黎明职业大学新材料与海洋化工专业群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6,(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