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临床康复疗效分析

2018-09-25程宏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脊髓损伤针刺临床疗效

程宏

【摘要】 目的:研究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临床康复疗效分析。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A组患者34例,予以常规康复疗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34例,在A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予以针刺疗法治疗。观察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临床康复疗效。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功能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0,P<0.05);治疗后,两组颈髓、胸髓、腰髓损伤患者的残余尿量下降,膀胱容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各部位损伤患者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0、4.52、3.76,P<0.001、P=0.002、P=0.002),膀胱容量明显多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5、4.59、3.46,P<0.001、P<0.001、P=0.003)。结论:针刺结合康复疗法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关键词】 针刺; 康复疗法;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 临床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6.0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6-0-03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脊髓损伤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其常发生于工矿、交通事故、战时和自然灾害等,多发伤和复合伤及并发症均较多,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根据文献[2]的相关统计学调查,脊髓损伤常常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障碍,及肌张力异常等,其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膀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会截瘫甚至死亡。目前在临床上常采用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针灸、药物或手术等治疗[3]。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6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针刺结合康复疗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处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恢复期,生命体征稳定;(2)所有患者均不能自主排尿或自主排尿不充分,均经B超检查诊断为尿潴留;(3)膀胱残余量大于100 ml;(4)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后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有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心、脑、肝、肾功能不全疾病者;(2)存在严重肾积水、膀胱造瘘术或合并严重肾积水;(3)存在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4)资料不全或自愿退出研究者。本研究内容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34例。A组患者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42~68岁,平均(46.85±4.53)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3.25±1.20)年。B组患者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5~70岁,平均(47.04±5.21)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4.05±1.0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前进行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等相关检测,血常规等三大常规检查,所有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正常且相对稳定。A组患者实行常规康复疗法,并给予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嘱咐和督促患者定时饮水,间隔4~6 h,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并采用一次性导尿管导尿帮助排尿。当患者膀胱容量>250 ml,自主排尿间隔>2 h,排尿后残余量<100 ml,患者导尿期间无感染即可终止导尿。按摩和挤压膀胱区、耻骨上叩击、拍打大腿内侧、挠脚心、听流水声、进行盆底肌肉鍛炼等,1次/d,一个疗程4周,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辅助排尿方式。B组患者在A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再予以针刺疗法,采用不锈钢毫针斜向下45 ℃,深度2寸左右,针感传至膀胱和尿道适宜,取双侧的膀胱俞穴;采用不锈钢毫针斜向下刺入,深度1.5寸左右,针感传至膀胱和尿道适宜,取双侧次髎、下髎穴;采用不锈钢毫针斜向上刺入,深度2寸左右,针感局部产生或沿经脉向上为适宜,取三阴交、阴陵泉穴;1次/d,5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指标

观察记录所有患者膀胱残余量、膀胱容量、膀胱功能评分[4]。(1)膀胱残余量:采用B超检测尿量,<50 ml为排尿完全;50~600 ml为部分尿潴留;>600 ml为完全尿潴留;(2)膀胱容量:采用B超检测,正常情况下排出尿量等于膀胱容量,当发生病变时,膀胱容量=一次排出尿量+残余尿量;(3)膀胱功能评分:0分即通过反射能自主排尿,残余尿量<50 ml,膀胱内容量400~500 ml,排尿意识自我控制;1分能反射自主排尿,残余尿量50~150 ml,膀胱内容量400~500 ml,膀胱内压在15 cm H2O以下,排尿意识缓慢但能自我控制;2分反射刺激能排尿,残余尿量>150 ml且≤250 ml,膀胱内容量350~450 ml,排尿不能控制;3分无法通过反射自主排尿,膀胱容量<400 ml,排尿无法控制。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功能评分均有所下降,B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各部位损伤患者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和膀胱容量比较

治疗后,两组颈髓、胸髓、腰髓损伤患者的残余尿量均有所下降,且膀胱容量均有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各部位损伤患者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0、4.52、3.76,P<0.001、P=0.002、P=0.002),膀胱容量明显多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5、4.59、3.46,P<0.001、P<0.001、P=0.003),见表2。

3 讨论

正常排尿是由脊髓反射中枢、交感、副交感、体神经共同参与,当任何有关排尿活动的神经受到损害,从而引起排尿功能障碍,即为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膀胱最常见的症状有尿不畅、尿潴留等,其易引发泌尿系的并发症,比如上尿路损害和肾衰竭,这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5-6]。影响排尿和储尿的病因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医源性等其他因素[7]。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的脊髓性病变都会影响尿路的排尿功能,而尿路排尿障碍会引发尿路功能受损,严重者导致尿潴留、慢性肾衰竭,这也是截瘫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8-9]。因此,对于脊髓损伤患者避免其发生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研究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对其临床疗效。

针刺在我国医学上运用已有千年历史,是中国传统医术之一,其通过针刺入人体皮肤或组织的一定穴位来达到治病的目的[10]。文献[11]研究表明,针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射性调节大脑及脊髓相应神经细胞,能够改善括约肌微循环,增强组织新陈代谢,减少组织水肿,改善局部压迫症状。针刺治疗时应注意避免感染,当患者皮肤存在感染、溃疡、瘢痕时或患者存在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时避免刺针,尽量采取卧位刺针避开血管。康复疗法指在康复治疗前,对病患进行康复评定,再制定康复方案,由康复医师与临床医师等组成康复治疗组,根据患者病情不断改善调整治疗方案直到治疗结束[12]。康复疗法在疾病后期恢复具有最佳疗效,还具有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等明显等优势。在康复医学领域,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在对治疗脊髓损伤等疾病中逐渐得到了认可和广泛运用[13]。

本文研究分析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评分均有所下降,但B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B组患者改善膀胱功能效果明显优于A组,针刺联合康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使用康复疗法治疗。此外,两组患者治疗后残余尿量均下降且膀胱容量均增加,同时B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结合康复疗法治疗显著提高治愈时间,减少残余尿量,增加了膀胱容量,针刺疗法有助于促进膀胱排空,虽然患者脊髓损伤,但是患者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体系并未损伤,所以针刺通路仍然具有作用,能有效改善协调膀胱功能,帮助形成自主排尿意识[14]。康复疗法通过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避免膀胱过度充盈造成膀胱壁损伤,防止膀胱肌痉挛。应用不同针刺手法可通过调节逼尿肌的收缩,增加膀胱容量提高膀胱感觉阈[15]。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康复疗法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秀军,曹建辉,沈志民,等.艾灸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尿潴留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5,33(10):168-169.

[2]王宇臣,宋柏林,丛德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康复治疗现状[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1):9.

[3]崔颖,郭宝.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3):550-551.

[4]娄天伟,田梦,毕鸿雁,等.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7,36(5):434-436.

[5]陈静,罗娟.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效果观察[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2):67-68.

[6]元小红,李春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54-57.

[7]王剑歌,程素利,徐家淳,等.针刺对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15,32(8):509-512.

[8]刘继生,张泓,黄桂兰,等.针刺治疗脊髓损伤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针灸,2017,37(6):680-684.

[9]姚海燕,李青,梁道臣,等.甲泼尼龙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脊髓损伤[J].实用骨科杂志,2016,22(5):414-417.

[10]卞根霞.“三联疗法”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3):417-419.

[11]秦江,赵亚杰,石秀秀,等.不同时期针刺介入對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重建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5,35(2):132-136.

[12]郝丽霞,张琰,刘帅,等.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1):116-119.

[13]熊杰,刘佳,刘凯,等.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系统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8):903-907.

[14]程瑞动,朱根应,叶祥明,等.不同时期针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及排尿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12):1438-1441.

[15]张颖,苏严慧,金书晓,等.穴位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11):842-845.

(收稿日期:2017-12-07)

猜你喜欢

脊髓损伤针刺临床疗效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溴吡斯的明联合巴氯酚对T6以上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与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观察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行动学习法在脊髓损伤患者实施自助间歇导尿中的应用效果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