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自带导航
2018-09-25陕声祥
陕声祥
说起西南联大,人人莫不敬服。在兵荒马乱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了多少国之柱石与栋梁。海外华人中,攀上世界科技巅峰,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都曾在西南联大负笈求学。汪曾祺也在西南联大念过书,写过很多关于昆明、关于西南联大的回忆性文章。近读他的作品《鸡毛》,写的是西南联大的生活,颇有意思。
作品写的是经济系一个叫金昌焕的同学,此人颇为古怪。寝室,双层床的一边钉了木板,成了屋中之屋,不与别人往来。每晚加夜班,吃一块猪肉滋补身体。他把猪肉切成小方块,用借来的鼎罐,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密封在瓷坛子里。要吃时,用削尖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来吃。这些似乎都无可厚非。直至毕业,人们才发现这位金同学所做的为人不耻的事情。联大校园里,住着一位文嫂。文嫂寡居,联大未搬到昆明前,她就住在这里。她为人老实,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计,兼喂养一些鸡,换零用钱,与联大师生彼此相安。一个时期,文嫂一个星期丢失一只鸡,接连丢失了3只。金同学毕业走了,文嫂帮助打扫房间,看到了她家的鼎罐,在金同学的床底下,发现3堆鸡毛。看其毛色,正是文嫂丢失的3只鸡。他偷文嫂的鸡,还借文嫂的鼎罐来炖,毕业离校,一走了之。小说结尾,以一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戛然而止。
西南联大,在我们心中多么神圣。当时,敌寇入侵,国土沦陷,情势危急,为保存中华民族文明赓续的火种,清华、北大、南开几所大学,一路南迁,在昆明联合办学。先生、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始终弦歌不辍,意气风发,书写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传奇。读小说《鸡毛》,我们知道在当时的联大,也并不个个都有这样宏图伟志,都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民族精英。心术不正,偷鸡摸狗之徒,也客观存在。伟大的学校,仍会有不伟大不成才的学生。当然,个别学生才德不堪,无损于历史名校的光辉。我们记取这个故事,对出身于联大的高才大德的先辈们更加肃然起敬,更加明了一个成长的规律:无论遭逢怎样的机遇,置身怎样的环境,在时代洪流之中,个人最终能够成为什么,还有赖于个人的选择和个人的追求。
近来有个问题刷屏。有人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是985高校,还是211高校?当然那时还没有985、211之类的说法。但是袁隆平就讀的相辉农学院(西南农学院的前身),并不是名校确是事实。195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湘西安江农校教书,直至1969年调到省农科院,在偏远的湘西工作16年之久。就是在农校工作期间,袁隆平有了杂交稻研究的突破。1964年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1965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引起科技界注意。
在不同的场合,袁隆平叨念自己做过的一个梦: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把一样长,米粒长得像花生米一样大,几个朋友在水稻下面乘凉。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梦想,这样的追求,指引着他,让他在籍籍无名中坚持,在挫折失败中振作,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试想,当初袁隆平大学毕业分到基层农校,如果因为置身乡野丛莽,不思进取,无心科研,哪里还会去钻研世界级科研难题,哪里还会成为举世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
我们常说,人生如长河。是啊,哪条河没有一番水石的争战,没有一些曲曲弯弯。但是也有不同:百川归海,奔腾不息,那是水之就下,地势使然。人生之河跌宕起伏,百折不回,需要我们自己把握目标,自带导航。自带导航,才不会歧路亡羊迷失方向,纵使关山阻隔,也能看到远方的希望。这样,寂寞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笃责。也只有这样,此生此世才会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样,留下一段自强不息的生命轨迹,为世界平添一股沛然莫之能阻的浩然之气。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