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出心中的航空梦

2018-09-25

航空模型 2018年1期
关键词:钱学森航空绘画

飞北专栏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校的深入开展,校园航模活动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喜爱。时值2018年“飞北”比赛迎来20届之际,《航空模型》特别推出“飞北专栏”,将邀请参与“飞北”一线工作的裁判员、教练员、辅导员,为广大读者带来有关赛事的深度文章,希望能给开展及参与这项活动的老师同学一些帮助。

在“飞北”比赛的众多项目中,有一项极具特色的比赛,即国际少年儿童航空绘画比赛。这项比赛由国际航联于1986年创立,中国从首届就开始参加,至今已有31届。值得一提的是,首届比赛即由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和航空知识杂志社联合组织,时隔30多年,航空知识杂志社再次承办这项赛事。

为了组织好这次比赛,专栏开篇之作,特邀《航空模型》资深编辑黄东冬老师撰写。自首届国际少年儿童航空绘画比赛起,黄老师就担任中国赛区评委,且从未中断,这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参与这项比赛的组织者中大概也仅此一位。这篇文章,黄老师从中国历年来取得的成绩与荣誉,参与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三方面,为大家带来她担任国际少年儿童航空绘画比赛评委30载的心得与感悟。相信看过这篇文章后,会对大家有所启发、帮助。

1986年,世界著名的国际航空联合会(Federation Aeronautique Internationale,简称FAI)设立了一项新的比赛——国际少年儿童航空绘画比赛。这是FAI自1905年成立以来,第一个专为全球孩子们设立的比赛,也是该组织主办的第一个艺术类比赛。其目的是向各国青少年普及航空航天知识,让他们通过绘画的方式从小了解、认识、热爱航空航天,进而参加与之相关的活动,甚至将来投身航空航天事业。

成绩与荣誉——硕果累累

国际少年儿童航空绘画比赛每年举办一次,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了 31届。我国从第一届开始就参加了这项赛事,是参加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1986年的首届航空绘画比赛,由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和航空知识杂志社联合组织我国少年儿童作品的征集、评选和参赛工作。当年共收到应征作品近千件,经过国内美术界、航空界、教育界、出版界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委会的评选,共选出9幅作品送往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航联参赛。北京百子湾南庄小学的邵靖、杨巍两位小朋友合作的《我的愿望》荣获A组(6 - 9岁)银质奖章和奖状。主持这届国际绘画比赛评奖的国际航联教育委员会主席说:中国孩子们的作品,每一件都好极了,只可惜授奖的名额太少了。

截至2017年,该项活动已举办了31届。中国大陆选送的绘画作品共获得国际航联颁发的奖章38枚(均附有奖状)。其中金质奖章10枚、银质奖章13枚、铜质奖章11枚、特别奖4枚。

1989年,我国参赛作品首次获得国际金奖,作者是北京东四十条小学的张克微(B组:10 - 13岁)。

1989 - 2000年的12届比赛,是我国选送作品成绩最好的一个时期,共获得国际金质奖章9枚、国际银质奖章6枚、国际铜质奖章5枚、国际特别奖3次。这12年中,除1992年外,我国参赛作品每届都获得了国际奖章。成绩最突出的是1991年,我国大陆选送的3个年龄组的画作都获得了国际奖章:A组银质奖章1枚;B组金质奖章、银质奖章各1枚;C组金质奖章1枚。

在国内各省市中,上海赛区的成绩位居第一。该市不仅参加了各届比赛,其选送的作品共获得了25枚国际奖章,其中国际金奖5枚、国际银奖7枚、国际铜奖10枚、国际特别奖3枚,约占中国大陆获得的所有国际奖章的66%!

我国的成绩,在国际少年儿童航空绘画比赛的各参加国中名列前茅。1988年6月,時任国际航联主席的劳埃德(G.A.LLOYD)访问航空知识杂志社时,兴趣盎然地参观了我国少年儿童为参加国际航空绘画比赛创作的部分作品,并给予了赞赏和好评。

意义和作用——十分重要

30多年来,国际少年儿童航空绘画比赛尽管在参加人数以及作品质量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国内的开展却一直不太平衡:有些省市年年参加,有些省市没有参加过一次。原因有许多,但相关单位不够重视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会有不少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和航空航天专业有关的绘画比赛,与孩子们的课内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相比微不足道。然而,笔者的观点正好相反,组织青少年多参加一些这样的艺术活动,益处多多, 概述起来,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以上几个方面,特别是第三方面,笔者认为是开展这项航空绘画比赛最为重要的,即通过比赛,可将科学与艺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众所周知,钱学森是中国航天和导弹之父;鲜为人知的是,他自幼酷爱艺术,在音乐、美术、摄影等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一生兴趣广泛,知识面很宽。早年求学时,钱学森在攻读自然科学的同时学过多种乐器,中学时代是有名的铜管乐手,大学时是上海交大铜管乐队的重要成员。他还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尧先生学习过绘画,而且水彩画画得相当出色。钱老常说,他在科学方面之所以取得一些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是一位欧洲古典声乐歌唱家、教育家。钱学森与她的结合,堪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联姻。钱老曾说:妻子的音乐是他学术上的灵感源泉。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在隆重的授奖仪式上,他特别说起夫人对他的帮助,赞扬蒋英为自己打开了科学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户,认为自己所取得的科学成就也要归功于夫人在音乐艺术方面对他的熏陶。

钱学森晚年时一直在认真思考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在谈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他曾说,科学的创新往往不是靠科学里面的那点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科学创新的萌芽在于形象的思维,在于大跨度地联想时突然给你一个启发,产生了灵感你才有创新,所以科学家既要有逻辑思维也要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科学领域的规律,很严密,形象思维则是创新的起点。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钱学森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病榻上度过的,但他时刻不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05年,钱老向探望他的国家领导人谏言,批评现在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当谈到科学创新思维时,他提出科学工作者的艺术修养问题,并希望将二者结合起来。他说: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

此后在国家领导人的三次探访中,钱老都谈到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2007年8月,钱学森又一次提出了两条意见:一是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二是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并强调,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

钱学森的经历以及上述观点、讲话,无不印证、说明了科学与艺术结合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因此,相关单位对组织和开展少年儿童参加航空绘画活动的意义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仍在我国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中,组织孩子们参加这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活动,对下一代的成长、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

经验和问题——不可小觑

做了30多届的全国评委,总结评选中所取得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切题 也就是符合主题范围。这是作品能否入选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画得再好、水平再高,如果超出当届国际航联所确定的主题,在全国评选的第一轮就会被拿下。每年都有一些作品、甚至是相当数量的作品因跑题而被淘汰,评委们都很可惜也很遗憾。如“设计一枚航空邮票”、“我最喜欢的航空运动”等以航空为主题的画面中出现了火箭、宇宙飞船等航天飞行器。参赛的学生可能不清楚航空与航天的区别,因此就需要相关单位和老师在组织孩子们参赛前,自己要先吃透主题范围,再给孩子讲解清楚。

● 明了 也就是主题突出,画中所要表述的意思能够一目了然。每届评选时,都会有一些作品,乍一看不知道是想表达什么,常要琢磨半天,甚至是看过图画背面的副标题后,才能理解画面的内容。而所有获奖作品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主题明了,不用猜测、不需解读。

● 简洁 就是画面清晰,不能喧宾夺主,不要画蛇添足。在评选时,常发现一些作品,整个画面显得复杂、繁琐,一些与主题关系并不大的背景、铺垫太多,画作显得杂乱。在美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简单就是一种美”,很值得借鉴。简洁其实是一种风格。具有这种风格会使观者赏心悦目,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新奇 就是新颖、奇特、有童趣。对于少年儿童绘画作品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是作品的灵魂。以少年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看一切事物,往往会得出一些大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孩子们的想象力通常比成人更丰富、更生动、更新颖,这点充分反映在历届获奖的作品中。但能做到的前提是辅导老师要在孩子已充分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善于启发、捕捉他们创作的灵感、挖掘他们想象的源泉。

● 本色 即孩子们自己画的。历届评选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作品无论是透视角度还是绘画手法,与其所在年龄段很不相符,带着明显的成人痕迹。在决定这样的作品取舍时,评委的意见大都是拿下。这样一是符合确实为孩子自己创作的基本要求,二是对其他参赛者公平。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辅导,但千万注意不能越俎代庖。

以上简述了参赛作品应达到的要求和应避免的问题,如果都做到了,竞争力和入选率一定能够大大提高。

还有一点想特别说明,在翻阅了我国荣获国际奖的所有作品后,笔者发现,采用水墨画即中国画表现形式的画作占有相当的数量,如上面提到的首次获得国际金奖的作品、首次获得国际银奖的作品都是国画。这使人不由得联想到一句声乐大赛评委在点评时经常说到的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看来,在美术界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一些画作“西洋味儿”较浓,甚至摹仿了某些国家的卡通画,没有我们自己的特色。这样的作品画得再好,也不会被评委选中。

这里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右边这幅画是1991年我国选送的获国际航联金奖的作品,作者是福州实验小学9 岁的王路文。当届的绘画主题是“今天的伊卡路斯”。虽然已过去26年了,但笔者对这幅作品的评选情况印象很深。当看到这幅画作时,在场所有评委的眼睛都不由得一亮,再仔细观赏细节,忍俊不禁是大家共同的感觉。这幅作品主题新颖明了、画面清晰简洁、构思巧妙活泼,人物稚嫩可愛,并采用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水墨画法,受到在场所有评委的赞赏,一致同意作为国内一等奖上报国际航联参赛。而国际评委的评选结果与我们的看法完全相同,该画顺利地摘得了当届比赛A组的金牌。

列举这个例子是希望辅导老师们,在确定画作的表现手法上,除了那些西方常用的方式外,可否选择中国独有的水墨画,让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画瑰宝发扬光大、传遍世界。

2018年的国际航空绘画比赛已经开始了。本届的绘画主题是“飞向未来”(又译“飞行在未来”),其范围比较宽泛。但根据笔者的经验,主题范围越宽,竞争就越激烈,脱颖而出就越难。如果想获得好成绩,除了上面提到的几条外,关键在一个“新”字——创意新、构图新、手法新。所谓新,不要只限于画些新奇的飞行器,还应在传统飞行器未来的使用和用途上多动些脑筋,如现在的一些航空运动项目,热气球、滑翔伞、航空航天模型等,未来是什么样的?外形有什么改变?运动方式又有哪些变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又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便利?总之构思要出新、不落俗套。少年儿童富有丰富的想象力,辅导老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这种宝贵的想象力,让孩子们今天用画笔描绘、明天用知识实现这些美好的航空航天梦!

猜你喜欢

钱学森航空绘画
钱学森之答
“又见钱学森”
《THE DISCUSSION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COMPARED WITH WUTHERING HEIGHTS》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航空漫画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航空邮票:航空体育--滑翔
航空报国岁月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