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则教育:守护社会文明的底线

2018-09-25谢翌

中国德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个体规则课程

规则如同一个国家的文化面子,是一个社会文明表征的“晴雨表”。“规”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义为“有法度也”,强调的是一种有所依据的“规范、准则”;“则”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义为“等画物也”,意即均等划分事物,后引申为“标准、法则”,广泛用来指各种事物的规律或法则。由此看出,“规”“则”二字表达的就是“准则”“规定”之意,强调的是对人的外部约束。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契约,是所有个人与整个社会签订的一种契约,也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基准和文明底线。

规则教育是社会公民教育的重要内涵。国家公民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对规则的依循与否,这是判断国家公民道德的重要标准。当下,我们的社会文化需要反思。人情社会、权力寻租、金钱至上的大环境使人们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人”,而不是“找规则”、找法律依据。这自然引领着一种惯性思维:解决问题靠人,而不是靠规则。由于某些人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可以支配和修改规则,自然就会破坏规则的权威,破坏规则所守护的底线,进而使规则丧失作用。因而,需要对全体公民进行规则教育:一是任何时候都要首先明确说明规则,按规则办事;二是要做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三是要提升公民的规则意识;四是要提高违反规则的代价。只有大家对规则有了敬畏,规则才可能成为人们心中的行为杠杆。

规则教育同样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涵。遵守规则的习惯与家庭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为每个个体打上了生命的底色,尤其是个体的道德生命,主要受家庭文化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在当前唯分数论的教育背景下,学校无力关注每个个体的道德教育,规则坚守的底线素养更多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在美国,研究者关注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规则而没有爱的教育,孩子不会阳光开朗;只有爱而没有规则的教育,孩子很难学会凡事必须尽力,并且很难刻苦地去学会一些必要的能力,一旦离开家庭的庇护就很难感到足够的自信。

规则教育也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个体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融入社会的初始,是促进个体社会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守规则的生活应该从学校的规则化生活开始,应该作为学生文化修养评价的重要维度。判断一个人有无组织性、纪律性就看其是否守规则,能否按规则办事,这是对一个人德行修养的重要观照,体现着学校德育的重要内涵。此外,规则教育还有着十分广泛的内涵和空间。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交通规则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垃圾分类教育、安全常识教育等;从区域上看,主要有自理规则、班级规则、学校规则、家庭规则、社会规则等方面的教育。当前,上述内容正作为专题性教育内容开始融入学校日常教育中,但更多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做的应对而已,并未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由于缺乏良好的课程规划,且未能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规则教育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学校虽然聘请了当地警官担任“法制校长”,但更多的只是专题报告,缺乏合理的教育方式,也没有形成常态化的要求,因而收效甚微。

综上可见,规则教育是一种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动,共同努力。而作为规则教育主体之一的学校责无旁贷,应该高度重视、积极构建规则教育的培养策略,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服务。

一是从“知、行、信”三个层面规划规则课程。一方面,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需要将规则与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课程整合进行开发,融入各个学科和相关学校教育活动中;另一方面,通过张贴标语、学校长廊文化等隐性课程进行构建,将规则教育融入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组织起所有可能的力量参与规则教育的内容设计、课程实施和相关评价。

二是建設规则文化,引领大家“知规则、信规则、行规则”,让守规则成为学校成员的共享信念和共同行为。知、信、行属于不同的层次,我们需要在每一个层面设定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操作体系,做到提升认知、引领行为和培植相应的信念。首先,要将规则教育内化于常规教育教学中,培育大家的规则共识;其次,引导大家把守规则当作人生的信念,使其自然而然地以此作为个人行为的准则;最后,将内化于心的规则信念,转化为外化于形的自觉行为。当守规则的文化形成之后,学生、教师和家长生活其中,自然就能做到自觉坚守。

三是将规则教育融入学校的空间设计中。学校空间设计是规则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规则生活需要空间环境的支持。反观当下学校空间布局,最为突出的问题在于学校活动空间功能不清,缺乏独立的功能分区,学生只能在走廊、楼道、操场和运动场混合活动。同时,由于多数学校空间拥挤,客观上为规则教育的实施制造了障碍。为此,更加需要有明晰的规则去保证学校教育活动的实施。规则教育应该在活动中习得,过规则的生活才能培育守规则的习惯。

四是需要建构一种相互提醒的同侪文化。同侪文化是个体成长中的重要课程,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监督是提升规则意识的重要路径。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处于初步塑型期,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焦,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同侪文化的影响力,积极构建守规则的同侪文化,创设需要有规则维系的各种校内外活动,引导学生过有规则的同伴生活,才能形成有规则的共同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在相互学习与监督中自觉“知规则、信规则、行规则”。

规则教育是守护社会精神文明的底线,是良好社会秩序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内在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群体的文化取向。今天学校有什么样的规则教育,未来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秩序和精神文明。显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谢翌,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个体规则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让规则不规则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