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

2018-09-25毛勇伟

神州·中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科学

毛勇伟

摘要:科学需要不断的创造,科学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石,小学阶段正是启发学生科学创造力的良好契机,此时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科学的构想能力较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顺应学生的思路进行牵引,引导学生徜徉在科学的海洋中,从不同的视角探索科学的奥妙,科学教学中,一些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而后由浅入深的引领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思考,推动学生走上主动的探究舞台,科学的世界广袤无垠,小学生见到的科学仅仅是冰山一角,教师可依托教材拓展教学体系,让学生对科学衍生好奇心,提高科学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培养

引言:

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从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中脱离出来,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唤起学生潜在的科学潜能,这些可爱的孩子,将来也许就会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教师应承担起培育祖国花朵的重任,不断的浇灌雨露,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科学的互动,科学教学中扭转课堂的角色定位,使得学生改变被动的求知状态,通过多元化的科学内容导入,启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教师应导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元素,使得学生能够很快被科学内容吸引,走进科学的探索世界,感受科学的内涵。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科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可通过情境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兴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知识导入的最佳良机,妙趣横生的科学课堂上,学生深深的被教师的言论吸引,全神贯注的参与科学的互动,当教师一点点解开科学的谜题,学生已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唤起了学生的科学创造想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情境的创设,能够短时间带领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推开科学的大门,激趣更多的营养与智慧,在教学《物体的沉与浮》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泡沫、小卵石、空瓶子、木块、小石子、啤酒盖等典型材料和学生自己准备的一些材料进行实验。我积极地鼓励学生在实验后大胆地提问题,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对刚才的实验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为什么泡沫、空瓶子、木块等会浮,而小卵石、小石子则会沉?为什么啤酒盖轻轻地放在水面会浮,而用力一点放就会沉呢?那啤酒盖算浮还是沉呢?为什么塑料尺子也会和啤酒盖有同样的现象?空瓶子放入水底怎么会很费力?潜水艇为什么在水里能上下自如呢?轮船是铁做的为什么也能浮在水面上,并且还能装很多货物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就能积极踊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寻找答案。

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既为共享资源和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容易使人进入一个自我封闭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以合作学习进行引导。

三、引导推理展开探究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大都是依托教材或观察生活中现象、事物后产生的想要研究的问题,探究过程也就是从这些具体的问题中展开。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我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当学生们发现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有沉浮不同的现象时产生了想要探究的濃厚兴趣。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结果呢?研究的方式很多,有实验研究、有观察法、查询资料等。不管采用哪种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推理能力至关重要。学生们发现问题以后,大胆的猜想推理开始了。他们根据已有的经验猜想,那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肯定是盐水!教师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是从书上看来的。怎么证明呢?用嘴尝。这是个好办法。但面对一种新的陌生的液体,先不说其危险,液体是不是卫生都不知道,怎么可以轻易地放到嘴里尝呢?有学生提出可以把这种液体放到太阳底下晒。有学生提出反对,那要晒到什么时候呀!还有学生提出可以用火烧的方法等。师生间的这种相互交流既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爱提问的好习惯,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们这种强烈的探究欲望,大胆猜想,想要探究到底的决心,是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

四、因地制宜丰富探究材料

为了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丰富的探究实验材料。在准备探究实验材料时,要坚持从本地、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同时要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改造常见器材,为我所用。例如,在做“观察影子”这一实验时,由于普通手电筒的反光碗会对实验现象产生影响,使用点状的无反射光源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实验时可以把手电筒的反光碗去掉,但市面上手电筒都是一体的,反光碗去掉后小灯泡就不容易固定住,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可以选用LED强光手电筒代替普通手电筒,有效解决反光碗不能拆卸的问题。

五、结束语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常规,打破传统,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动手、勤于观察、大胆汇报交流的习惯,自主探究、创新实践的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诸葛进宽.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吴玉.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两难与抉择[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1):28.

[4]谷玉艳.论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教育,2010(2):26-26.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科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