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秸秆等废物综合利用研究

2018-09-25李国强,宋辉

吉林农业 2018年18期
关键词:技术模式循环利用研究

李国强,宋辉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耕地面积约20亿亩,年产生秸秆数量大,长期以来大量秸秆随意堆放、无节制焚烧,综合利用率极低,对周边环境损害较大,尤其是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把秸秆等废物合理有效地综合利用,有利于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农田废弃物,实现节能减排,保护区域环境,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对农村秸秆等废物合理有效综合利用进行了细致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技术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18.002

1 农村秸秆等废物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每年用于燃烧和还田的秸秆高达86%,少部分用于沼气原料,剩余均丢弃。此外,还有很多有机废弃物,如泥炭、蔬果叶等,没有得到很好利用。不当地处理方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因此,开展对农村秸秆等废物综合利用是实现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生产的必由之路。

2 秸秆的综合利用模式

2.1 秸秆制饲料技术

秸秆生物处理。选取专用的工程菌,以霉菌等相关反应材质为介质,经过一系列的繁杂生化反应,使秸秆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在氨化、青贮,微贮、揉搓丝化等技术流程下,青贮饲料以及氨化秸秆的总产量明显增加,最后由平模式制粒機在特定环境下产出秸秆饲料颗粒。

2.2 还田技术

物理生物还田。农作物秸秆经过机器或人力整颗、机械粉碎、堆沤肥等还田方式翻至土壤内进行腐化生肥;秸秆制造有机肥、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将富含有机质的秸秆运往有机肥工厂进行批量化生产,在高效微生物的作用下,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肥料。

2.3 秸秆造纸技术

利用秸秆可以造纸,也可产出其他附属产物,但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黑色污染。针对黑色污染问题,如今成效较好的办法是回收碱、提取分离木质素和研制木糖浆,但考虑到成本较大以及产物后续销路困难而难以大规模推广。

2.4 “气热电肥”联产模式

“气热电肥”联产模式是在常规沼气工程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可以在转化出沼气热能及电能的同时将发酵后的固体产物加工为有机肥,对农作物增产、农业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建设与整个体系的产业化发展。

2.5 秸秆制备食用菌腐殖质技术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食用菌生长所依赖的碳源、氮源、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将秸秆制备为食用菌腐殖质,可以大幅提升食用菌的总产量及食用菌菇整体品相。使我国大量成本低廉的秸秆资源得以利用,废弃的食用菌菇培养基亦可以成为良性有机肥料还田备用。

2.6 SRM模式

秸秆经过农业种植→秸秆加工→纸浆造纸→饲料加工→畜牧养殖→肥料加工→农业种植,多个利用环节,最后回到种植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优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秸秆和养殖场的环境破坏情况;生态平衡得以维持,秸秆在各个环节作用后,最终以其他形式流回田地供给土壤再次使用;当地经济得以发展, 秸秆在SRM 产业循环后,农产品的附加值有所提高,纸浆原浆、饲养草料、农业化肥的需求可以得到相应的满足,形成了多个行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SRM模式整体流程工艺操作简单,推广难度不大。缺点:SRM模式需要恰当的产业链作为支撑,因此需要因地制宜;SRM模式过程区间的建立有一定难度和脆弱性,需要妥善处理。

2.7 其他技术

此外还有转能源化高效利用、秸秆制彩瓦技术、秸秆牛羊沼气循环模式、秸秆牛羊食用菌双孢菇生产循环模式、秸秆成型燃料循环模式、秸秆棚菜生产循环模式、秸秆用于制备活性炭、秸秆编织制品加工技术等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3 对策与建议

秸秆综合利用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地方的实际,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对策,盲目的照搬照抄反而达不到预期的利用效果;加快农业技术运用与开发,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实用性;加大宣传并进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秸秆等废物综合利用的意识;引入加工企业,我国秸秆资源储量巨大,浪费严重,加工企业可以将秸秆加工成高燃值、高附加值的新型生物质能源,以供消费,替代化石能源,市场潜力巨大;政府加大投入,扶持力度要大,加强合作社等组织投入,让农民花最少的钱使用到最先进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尚宏征.农村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措施[J].考试周刊,2016,(04).

[2]朱建春.陕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11).

[3]杨国清.固体废物处理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陈小兰.利用农村秸秆资源 创意美术教育活动[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4,(02).

[5]张益,陶华.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国强,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保护;宋辉,硕士,研究方向:司法和环境保护。

猜你喜欢

技术模式循环利用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我国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再利用问题研究
设施草莓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浅析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与环境保护
学术期刊云出版研究
马铃薯大垄三行栽培模式与机械化种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