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先贤在青岛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2018-09-25张大英张俊杰
张大英 张俊杰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与青岛主权问题有关,“还我青岛”的口号响彻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时期,青岛明德学堂(现青岛十一中)师生在青岛举行游行。从胶州路一直到山东路(中山路),师生们高举自制的横幅、旗帜,向沿途围观的中国同胞宣传反对“二十一条”,号召抵制日货,许多中国百姓也跟着高呼口号,这在全市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经过全国各界人士四年的努力,1922年12月10日,日本不得不把青岛主权交还中国,从形式上收回了青岛。
民主(democracy)与科学(science)即五四爱国运动时期的“德先生”与“赛先生”,是五四运动最响亮的口号。爱国、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后来也成为九三学社的宗旨。1946年5月4日通过的九三学社《成立宣言》明确提出:本社同人,愿本“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谨此宣言。不少“九三”先贤都曾是“五四”先锋,比如许德珩、潘菽、杨振声、初大告等都曾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其中,杨振声还在青岛工作过。因青岛与五四运动的历史渊源以及五四运动和九三学社的联系,探讨九三学社先贤在青岛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四运动使爱国、民主、科学精神在很多人心中扎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四精神在青岛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这在高校师生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这段时期在青岛工作过的杨振声、游国恩、王淦昌后来就加入了九三学社。
杨振声(1890-1956),五四运动先锋,长春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上世纪30年代曾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在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期间,他采取“科学民主、学术自由”的方针,利用青岛环境、气候优势和自己的声望学识,广聘各界精英人才在各系任教。杨振声还利用人脉关系邀请蔡元培、陈寅恪、胡适、竺可桢等来学校讲学。一时间,青岛名流云集,人才济济,形成30年代文化名人旅寓青岛的现象,为青岛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记载和人文踪迹,也激励了青岛文脉的传承。杨振声还是第一个提出发展海边生物学的学者,并付诸实践,开高校海洋、水产学科建设之先河,为青岛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海洋科技与教育城起到了重要作用。杨振声还继承“五四”的光荣传统,先后发表了一批反帝反封建、揭露旧社会黑暗、反映工农大众疾苦、争取妇女解放的文艺作品。此外,他还积极宣传抗战,支持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使青岛成为当时全国学生运动的中心城市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立青岛大学学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成立了反日救国会,选出杨振声等担任执委。杨振声主动出资支持学生的爱国活动,甚至不惜以辞职向当局表明学生爱国运动的正当性。杨振声虽然在青岛仅仅两年(1930-1932),但却为青岛的教育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游国恩(1899-1978),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文学史家,他于1931年到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任讲师、教授,直至1936年才离开。解放后,游国恩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兼文学史教研室主任等职。他的第一部文学史著作《先秦文学》就是1933年在青岛写成的,同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游国恩在书中说明:抗日战争前夕,他在青岛山东大学教学时讲授《楚辞》,“是有意在做宣传工作,宣传‘三户亡秦的民族主义。”因为当时正值日寇侵略中华,华北局势危急,游国恩深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忧,欲借讲授《楚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奋起救国。游国恩后来虽然离开了青岛,但是他在青岛的教学和研究却为现代青岛教育和文化发展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王淦昌(1907-1998),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1934年7月,王淦昌受聘于当时在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那时他才二十几岁,是位年轻的知名教授。他提倡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和实践能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王淦昌亲自带领和努力下,两年左右的时间,就建立并充实了近代物理实验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五四精神在青岛继续传承和发展。1952年,青岛有了第一位九三学社社员张玺,介绍人为严济慈。1953年6月28日,九三学社青岛直属小组在山东大学工会俱乐部成立,共有社员8人。九三学社青岛分社筹备委员会于1954年6月20日在莱阳路57号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礼堂成立。1955年11月20日,九三学社青岛市第一次社员大会在太平路29号市政协礼堂(现泛海名人酒店)召开,选举产生了青岛分社第一届委员会,共有社员29人。这一时期,九三学社先贤发扬爱国、民主与科学精神,积极参政议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新中国国家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在海洋科技、文史研究、医学教育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对青岛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海洋科技领域,九三学社先贤张玺、唐世凤、赫崇本、毛汉礼等为中国的海洋城青岛作出了重大贡献。张玺(1897-1967),著名动物学家和海洋湖沼学家,中国贝类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创始人之一,青岛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九三学社青岛分社第三、四届主委。1950年中国科学院筹建海水生物研究室时,张玺来到了青岛,并在这里奠定了中国海洋贝类学的基础。唐世凤(1903-1971),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学教授,青岛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九三学社青岛分社第二至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唐世凤长期从事海洋调查及研究工作,学习并引进了现代海洋科学,研究范围涉及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物理海洋、海洋渔业、盐业、中国海洋史等,是我国现代海洋科学研究及海洋科学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赫崇本(1908-1985),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海洋科学教育家、新中国海洋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物理海洋科学主要奠基人,中国海洋科学事业决策的主要咨询人和主要推动者之一,山东海洋学院副院長,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顾问,九三学社青岛分社第五、六届委员会副主委。毛汉礼(1919-1988),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物理科学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青岛市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常委。
在文史研究领域,50年代的青岛有陆侃如、冯沅君、高亨、殷焕先等九三学社先辈扛着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创造了青岛第二次文化现象。陆侃如(1903-1978),著名文学史专家,我国现代教育家,国家一级教授,山东大学副校长,青岛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委員会常委,九三学社青岛分社第一、二届委员会主委。冯沅君(1900-1974),中国文坛驰名于五四新文学文坛的现代著名女作家,文学史家,是新中国第一位女一级教授,九三学社青岛分社第二届委员会委员。高亨(1900-1986),古文字学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据专家,1953年起任山东大学教授,1956年9月任九三学社青岛分社山东大学支社委员。殷焕先(1913-1994),我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青岛分社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想的熏陶。当时青岛文史研究领域的九三学社早期社员还有童书业、郑鹤声、张维华、陈同燮等。
在医学教育领域,50年代的山东大学医学院(1956年后的青岛医学院)有徐佐夏、潘作新、穆瑞五、沈福彭、陈慎昭等教授,他们都是国内医学界的权威:还有秦文杰、金泽忠、李景颐、吕运明、田浩泉、何森、马贤成、陈福清、史道生、鞠明诚、于伟卿、徐振东、陆光庭等九三学社老教授作支撑,使山东大学医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占有一定地位。徐佐夏、潘作新担任正副院长期间,青岛医学院曾为山东省的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1958年支援昌潍地区创建医学院、同年支援烟台地区创建莱阳卫生学校、1965年全面负责筹建沂水医学专科学校等等。徐佐夏(1893-1971),药物学家,我国高等医药学教育的开拓者,国家一级教授,青岛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青岛医学院创立者。1951年8月,他在山东大学医学院任院长、教授;1956年,创建青岛医学院,任院长。徐佐夏教授致力于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全心全意,精心育人,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他在九三学社的影响力深远,曾介绍多人加入九三学社。潘作新(1903-1983),我国眼科界的著名专家,一级教授。1938-1942年,他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任队长,曾亲率医疗队深入晋东南根据地,为抗日军民服务。1947年8月,他到青岛应聘于山东大学医学院,任眼科教授兼眼科主任,后任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青岛医学院副院长、院长。1948年,他首创眼睑板切断矫正术,被命名为闻名全国的“潘氏手术”。建国后,他曾任九三学社青岛分社第二至第五届常委、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等职。
九三学社先贤在青岛秉承五四精神,为青岛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暂未讨论改革开放后的相关情况。不忘初心,铭记走过的路,五四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将在一代代的九三人中不断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