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近代传统国学经典教育

2018-09-25赵颖霞

中国德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涵泳读经国学

赵颖霞

国学经典走进中小学课堂为学生所“唱读”或诵读,“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必定对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意义深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作为语言训练工具的特征趋于淡化,文化教育课程的特征日渐突出,语文逐渐承担起了文化建构的使命,回归其学科本质。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实用,在于文化。”中华民族的语言独一无二,有其独到之美,这决定了其教育内容、方法也与众不同。近代国学经典教育秉承传统教育的理念,在不断探索改革中积淀了许多颇具时代价值的优秀传统。

一、朗读经典识汉字

识字和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讲经常是矛盾的,侧重识字的教学,可能不利于阅读,利于阅读的教学内容可能又不利于识字,所以如何让儿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足够基本阅读需要的汉字一直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课题。传统儿童启蒙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儿童启蒙教育中以识字教育为重点,儿童通过诵读甚至背诵朗朗上口的经典读物可以逐渐识得越来越多的汉字,进而也就逐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西汉时编写的《急就篇》在汉、魏、两晋、南北朝就一直是最主要的识字教材。《急就篇》选取了当时常用的两千左右个汉字,采用“以类相聚”的方式,前半部分,将同一类型的字以三字句的形式编排在一起,后半部分则将同一类型的字如衣着、农艺、饮食、器用、飞禽、走兽等用七字韵句分别罗列。这种识字教材的编排,既方便学生诵读又可集中识字,所以这种诵读与识字齐头并进的识字模式一直被传承下来,《急就篇》这本识字教材在历史上被使用了几百年应该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后来取代《急就篇》的儿童识字教材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就更为人们所熟悉。这些识字教材多像《急就篇》一样,以三言、四言、五言等韵句,遵循“以类相聚”的原则进行内容编排,使学生边诵读边识字,而且因为文字内容还蕴涵了道德、生活及科学常识教育的内容,学生在诵读和识字的同时也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一直到近代都是儿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学文识字的经典读物。秉承传统,近代小学国文教材中也编写了很多既符合近代时代特点又颇适合学生朗读、识字的“新三字经”,如“我姊妹,在房内,持剪刀,裁新衣”“在家中,孝父母,入学校,敬先生”“天初晚,月光明,窗前远望,月在东方”。学生朗读这些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的课文,既享受了阅读的快乐,又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越来越多的汉字。

二、唱读经典明韵律

唱读国学经典是传统国学教育的“奇珍异宝”,也为近代儿童国学经典教育所传承。中国汉语言一字一音、一形一义,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具体含义,同时,汉语又非常讲究声韵之美,因此,要真正懂得字、词、句的内在、准确含义,就必须将字、词、句的含义贯通起来,从上下文中体悟、品味,同时读之于口、听之于声,才能“声与心通”,“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韵文是汉语的重要特点,汉赋、唐诗、宋词等,从语言形式上均属于韵文。旧时私塾读物便大量采用韵文,如《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笠翁对韵》等。近代中小学国文国语课本也编写了大量像唐诗、宋词一样优美的三言、五言、七言韵文,如《采菱歌》:“青菱小,红菱老,不问红与青,只觉菱儿好。好哥哥,去采菱,菱塘浅,坐小盆。哥哥采盈盆,弟弟妹妹共欢欣。”这些具有韵文特点的课文,清新活泼,文字问跳动着欢悦、和谐的韵律,非常适合学生朗诵唱读。在当今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着力提倡学生“唱读”经典名篇,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甚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国学经典走进中小学课堂为学生所“唱读”或诵读,“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必定对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意义深远。正是在朗朗的诵读声中,中华传统国学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陶冶、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涵泳经典悟文意

汉语言深具含蓄之美,讲究意蕴,涵泳也就成为传统经典教育的重要方式。传统国学经典教育非常注重多读、熟读,学生在阅读中体悟涵泳语言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这是传统国学经典教育的优良传统。如表达人的思念之情的时候,汉语言却偏偏不用思念、想念等这样的词语直白表达,而是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这样的诗句,没有思念、想念的词语,但仔细体味,却深切、生动地表达了人的思念、想念之情,而且意境又如此之美!汉语大多都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表情达意,因此,体悟涵泳就成为了学习经典的重要方式。近代中小学国文教育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经典教育的优秀传统,民国课本中如《食笋》:“园中有竹,春日生笋。摘笋为羹,其味鲜美,我甚喜食之。父谓我曰:‘园蔬,野菜,胜于鲜鱼,肥肉多矣。”寥寥数语生动地描绘了父子居家对话的情景,一语清新,盈盈可握,如雨后笋芽,生活亦俗亦雅。重阅读、传承体悟涵泳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应是着力提倡的,使学生在课堂里体察涵泳汉语言之美。传统国学经典教育要求学生读文章、诗词时,应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文的语言环境中去口诵心咏,以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这种体悟涵泳的教育模式是真正符合漢语言教育特点与规律的,值得传承和发扬光大。

另外,近代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在教育内容的编排和教学方法上也有独到之处。

教育内容的编排方面,课程内容博约相济,充分考量学生的特点及接受能力,选择切要的内容。如清末新式中小学堂读经讲经科,在课程内容编排上,初等小学堂以《孝经》《四书》和《礼记》的节本为必读经典,从内容的择选而言,是比较简单的儒学经典,比较适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能力特点;高等小学堂则以《诗经》《尚书》《易经》及《仪礼》各一篇为必读经典,中学堂则主要讲读《春秋左氏传》《周礼》两部儒家经典,对于学生而言,课业难度不是很大,课余时间较多,易于毕业。读经讲经科通过循序渐进的经典教育,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养成其深厚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本土文化意识。

教学方法方面,注重讲解,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清末中小学的读经讲经科在教学方法上,第一,注重讲解。提出在所有的教学方法中,讲解是最重要的,只有将经典讲解清楚,学生才能领悟。第二,讲究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安排了不同的教学进度。初等小学生每日读经的字数是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认识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加的,由第一学年的每日40字,到第二学年的每日60字,再到第三、四学年的每日100字,直至第五学年的每日120字,逐年递增,循序渐进,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而到了高等小学阶段,学生年龄长了,接受和记忆的能力也增强了,相应的整个高等小学四学年每日读经的字数都增加到了每日120字,中学阶段更是增加到了每日200字,读经程度的加大从始至终都以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为依据,体现循序渐进的特征。第三,强调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传统国学教育一贯倡导、实施的优秀教学方法,清末中小学经典教育继承了这一教学方法。“对‘天资聪颖者与‘资性平常者各有适当要求,分别善待‘记性过钝实不能背诵者与‘记性甚劣而悟性尚可者。”第四,要求循循善诱。循循善诱也是中国传统经典教育的优良教育方法,清末的读经讲经科传承了这一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须尽其循循善诱之法,……晓以知耻之义”,对于学童,尤其是年幼的学童,不可以训斥甚至体罚。

近代经典教育的改革为现代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提供了宝贵历史经验,即一方面本着博约相济、少读浅解的原则,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调整,努力使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智力水平。另一方面,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一改传统经典教育一味诵、读、背的教学方法,注重讲解、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优秀的传统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青年一代读不懂、看不懂传统经典,如何能真正读懂、领会中国文化呢。首先,诵读传统经典应以每一个受教育者尤其是中小学生都能接受、领悟并享受它为前提,不能为了读经典而读经典,置受教育者于不顾。其次,教育是现代化的,传统经典经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有其优秀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诵读传统经典应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责任编辑|樊璐

猜你喜欢

涵泳读经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读经教育:时代背景下的个体选择
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陆九渊“涵泳”法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涵泳”不作此“涵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