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天书在新时代为新气象奉献
2018-09-25阎继龙
阎继龙
我珍藏有一部从清末到明初涉及天气、天文、天灾的宝贵资料,由于它的涉天性、难懂性、科学性和珍贵性,我们给它个爱称叫“天书”,又由于它发现于我们国家山西省吕梁市信义镇,我们权且把这部天书称作《信义天书》。据说天书是天上地外的书,是神仙们著述的超越人类智慧的书,天文史和人类史证明,地球上从未来过见过外星人或超人智慧体,所以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神话童话中所谓的天神天仙和天书。而我们这里所谓的《信义天书》则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人世间全面涉“天”的书,它是非常有人气、接地气、充满“天”气的书。
《信义天书》的发现
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气象事业从军事建制脱胎出来,开始面向全国各行各业服务。为了尽快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提高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我国地级以上建有气象台,可用当时比较先进的气象网、通讯网、探空系统、雷达系统等进行气象资料、气象情报、天气预报服务;县级及其以下建有气象站和哨,依靠单点的、简单的观测手段、资料和简短的历史资料开展对本地区的气象服务。鉴于当时气象科学理论、观测手段、技术经验的局限性,我国各级气象台的气象服务,尤其是天气预报的服务水平并不怎么高,而处于基层的气象站哨也只能是对上级气象台的天气预报进行一些补充。由于设施、手段、人员等条件的局限,我国基层气象站的气象服务,尤其是天气预报服务水平更是不尽如人意。为了尽快适应基层一线,特别是农业战线对气象情报和天气预报直接精准的迫切需求,我国各级气象台哨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中国式气象发展道路来。要走中外结合、土洋结合、古今结合、群专结合的道路。基层站哨更要因地制宜,注重中国的、民间的、群众的、古代的、土法的天气测报、天气预报方法经验的开发和运用。在党和政府气象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地各级气象台站积极开展了下乡访问考察收集中国民间气象经验的活动。笔者当时在山西省离石县气象站工作,站领导经常分配我下乡执行上述任务。
1965年5月。我奉命去当时的离石县信义公社信义大队群众访察看天经验。通过公社大队领导召开大会小会,通过走家串户座谈访问,我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农业谚语、天气谚语、农业气象谚语和天气预测预报、天候物候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为了深挖细找更有价值的群众测天宝藏,我通过同吃同住同劳动,联系群众,接近群众,和群众在感情上打成一片,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向群众请教,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支持和帮助,在此基础上,我采用个别私密走访的形式,經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秘密寻访到了本地老乡珍藏的亲手实地记录的有关当地天文、天气、天灾等情况的宝贵资料,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义天书》。
由于“天书”资料全部记载于几十本历书上,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十分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这些是当时被称为“皇历”(有人也称黄历)的古董,属于要“批”要“破”的迷信范畴,是不能也不敢公开的。一旦公开或被极左人士知晓报告,可能遭遇麻烦甚至灾难。一则我首先可能要挨“批”挨“整”;二则天书的提供者可能要被“查”被“斗”;三则这部宝贵天书的命运可能会被没收或销毁。为了保护自己,保护书主,保护“天书”,在文革及其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始终不敢公开暴露、不敢研究利用这部天书。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皇历”不再被认为是“禁书”。可惜,我当时在极左路线下也被迫离开了气象部门,全身心地投入了新的工作当中,无暇顾及这桩事情了。但我仍然像宝贝一样保护着它,珍藏着它,使它尘封沉睡了将近半个世纪。如今,我已退休,快80岁了,身体也显现风烛残年的状态,随时都有不测之风险。为使天书不致永远湮没在我手上,成为永远的“死宝”,永远的遗憾,我必须让它赶快重见天日,现身于世,让它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祖国为人民的气象事业和其他事业做出“天书”的贡献。
《信义天书》产生的地域环境
山西吕梁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是中华道教始祖吕洞宾,中国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大清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女英雄刘胡兰,中共领导人贺昌、高君宇等人的祖籍地和出生地。这里赋存有大量优质的煤铁资源;这里是世界名酒——汾酒、竹叶青酒,世界名醋——山西老陈醋独特工艺和名优产品的故乡。这里真可谓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
信义是吕梁地区的一个山区小镇,现属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离石区古称永宁州,原称离石县),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段以东,吕梁山脉中段以西,北纬37度32分,东经111度10分(约),海拔1050米(约),距离石城区东北约10公里。信义村面朝常年流水的小东川河,村南隔河是河滩平地和由梯田组成的土梁;村北背靠的是黄土丘陵和由梯田组成的土梁;村东为吕梁山脊中段薛公岭,是307国道、青银高速、太中银铁路密集通过地段;西南方沿小东川河下游方向为东川河(小东川河汇入东川河)、离石城区、三川河(东川河汇入三川河)直至黄河。信义村正北方约20公里为号称北武当山的真武山道教圣地及著名风景区;东北方约40公里为以武圣关公命名的吕梁山脉主峰关帝山(海拔2830米)及周边风景区。该村土地比较宽广肥沃,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地形相对封闭,是古今离石地区的米粮川和小东川地区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此间民风淳朴,传统文化和耕读文明易于保留和传承,是一个有文化人才、出文化宝藏的风水宝地。
《信义天书》跨越的时代特征
《信义天书》正式记载的时间开始于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历1908年,农历戊申年)的正月初一,终止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公历1945年,农历乙酉年)的腊月二十九。跨越光绪、宣统、民国、日伪、敌后等几个历史时期,长达38年。宣统二年(1910年),根据回忆追记了从咸丰元年(公历1851年,农历辛亥年)经同治到光绪三十四年间的天灾、粮价等情况。正式记载加上追忆记载总共跨越了距今以前72年到166年的时段。在这94年中,从咸丰元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追忆部分,主要记载的是重大天灾、年馑、粮价、银价等情况,以归纳汇总方式记录;从光绪三十四年到民国二十六年为系统完整记录部分,主要记载的是逐年、逐月、逐日的天文、天气以及特殊时段的天灾、年馑、粮价、银价等情况,以日记方式记录;因民国二十六年到民国三十四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本地兵荒马乱,故缺失民国二十七年和民国三十一年的历史及其记录;民国三十二年到民国三十四年的记载方式,不知何故,由过去的文字记述改为符号记述。
《信义天书》所跨越的时间,从咸丰元年到民国三十四年的94年间,正好处于鸦片战争(1840年)结束不久到抗日战争结束前(1945年)的一百年间。
近百年来,我们中国先后遭到英、法、德、意、俄、日、美等外国列强的侵略,通過中英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的战争,妄图灭亡、瓜分、肢解我们中国。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下,他们的目的没有完全得逞。但他们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开放沿海沿江口岸,允许他们开办铁路、矿山、工厂、商铺、教会、学校,对中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全方位的侵略。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外国的洋枪洋炮打破了关闭封建保守的大清王朝的国门,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也随之带进中国。外国列强为了他们在华的军事需要和既得利益,在中国的沿海沿江开放城市和内地重点城市,在港口、机场、教堂、租界、医院、学校等洋人集中的场所,设置观测记录天文、气象、地震等方面的观象台,利用他们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技术手段获取我国的天文天气资源和情报。
《信义天书》的记载记录年代是世界列强疯狂侵略中国,中国抵抗外国侵略的年代,是中华文明与西洋文明激烈对抗碰撞同时交流学习的年代。我们在学习、借鉴和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坚持中华民族的基因,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坚守中华民族的秉性,坚守中华民族的自信。
《信义天书》的践行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碰撞与融合时代的可贵精神,是坚持中华天文气象文明的典型案例,是坚守民族天文气象文化的真实见证。从1840年到1945年《信义天书》跨越的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是帝国主义从外部侵略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主义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封建半封建王朝走向崩溃,大清帝国气数将尽,是中国大动荡、大变革走向复兴的时代。
信义天书跨越近百年,是中国在经受和抗击外部侵略战争的同时,在中国内部也经历了太平天国(同时代的还有捻军、白莲教等)起义、义和团起义、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五四运动;武昌起义,民国建立、北伐战争、军阀混战,实行三民主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实行新民主主义、孕育新中国的诞生等等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思想斗争、文化斗争和其他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信义天书》在中国政局长期混乱,战争接连不断,思想文化剧烈变化的年代,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坚守自信,坚持观测记录,为我们留下那个特殊年代的天文气象遗产,实在难能可贵。《信义天书》跨越的经百年,中国北方地区多灾多难,除人祸外,天灾频发,中小程度的年馑有咸丰十年、同治七年、光绪十七至十八年、光绪二十五至二十六年、民国六年、民国十三至十四年、民国二十六年、民国三十一年等;重大特大程度的年馑有光绪三年至四年、民国十六至十八年等。在天灾、饥荒不断,特别是在民国十七年前后发生的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瘟疫传染,饥民吃草根、啃树皮、卖儿卖女,甚至人相残食的情况下,《信义天书》的记载记录没有停止,没有中断,不但记录记载了发生天灾的天文天气实况,而且计算记录了天灾本身具体的情况,真是奇迹般的贡献。《信义天书》连续三四十年记载记录的天文天气天灾资料,可以和信义附近有现代记录的观象台(气象台、天文台)的资料进行比照对接,经过数理统计学处理,经过计算机科学处理,使得《信义天书》的所载资料向前接续,向后延伸,加长《信义天书》的时间效果,提高《信义天书》的使用价值。向前可与太原、汾阳、榆林、延安等城市的前期资料对照接续,向后可与离石本地的后期资料比照延续。这样,《信义天书》的跨越时间拓展了一二百年,与此同时,《信义天书》的资料也补充和丰富了比照台站的资料,使比照各方的资料更具历史价值、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
《信义天书》的载体
《信义天书》是由记录有涉天内容的一年一册一共36册的历书构成的一套资料。历书是记录天象内容的载体,也是记载天象活动的平台。历书本身也是充满涉天内容的印刷品,它为记录涉天资料提供了基底。历书与所记录的涉天资料紧密依存,紧密联系。是天书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的历书在封建王朝时代叫“时宪书”,俗称“皇历”(也有称作黄历的),是由皇家钦天监编制颁发的;在民主共和时代叫阴阳合历通书,俗称农历,是由国家天文机构编制印发的。皇历也好,农历也罢,它们都是以天文学和天候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为依据测算编写而成的。历书有以日地运行规律为主编制的阳历,也叫西历、公历;有以日地运行规律为主编制的阴历,也叫夏历、农历。我国近代通常流行的是阴阳合历。在历书上有用天干地支编制称谓的年、月、日、时;有用日月金木水火土编制称谓的星期;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有二十八宿、阴阳五行;有九九、三伏;有朔、望、上弦、下弦;有社、龙凤日、风暴潮等天文天气关键时间节点。以上这些都与天文气象有密切相关,都是天书的本底部分。在我国民间,老百姓认为历书就是公开化、普及化、实用化的很神秘的天书。我们这部古老的连续的几十本历书本身就是一种资料,一种文物。通过它可以了解那个年代那些年头的时代特征,了解历书编制印刷出版的水平,了解所处年代的政治、经济、社情、民俗等情况。可以说历书是那些年月旧中国最主要的文字传媒,信息载体,文化全书,是生产生活的宣教书,指导书。毋须讳言,历书和资料中存在有一些迷信、封建甚至反动的糟粕,我们要用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对待它、了解它、认识它、批判它、利用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变糟粕为肥料,变负能量为正能量。
《信义天书》的原创者
《信义天书》不是神不是仙创作的,确实是由信义地区的老乡创作的。那么信义老乡究竟是何许人呢?笔者1965年5月在信义村考察时,经过艰辛的座谈访问,已将本地一般的民间测天经验基本上收集的差不多快完了,但我对一般的普通的“经验”听的多了,见的多了,兴趣不是太大了。因此我想深入地挖掘一些我尚不知道的、我所盼望的有更大价值的预测天气的“好东西”出来。在和老百姓关系熟悉融洽后,我常常晚上深入农户,白天深入地头。希望用诚心诚意,真情实意感动天地,感动神仙,能够有所斩获,取得秘诀真经。一天下午,我在离村子较远的山坡上碰到一位老乡在放羊。一般来说,羊倌常年在野外放牧,对天气十分敏感,看天经验比常人要丰富真切。于是我便主动上前向他请教。羊倌见我态度真诚、虚心、恳切,又知道我是搞气象的技术人员,和我谈得很投机。他把他掌握的羊倌独有的野外看天经验和乡亲们都流传的看天经验尽其所知告诉了我。我试着问他村子里有没有懂天文气象的“高人”,有没有观测预报天文气象的“古书”。起初他很警觉,很犹豫,不敢说,不想说。由于当时正值“四清运动”高峰,阶级斗争的气氛很浓,他的这种警惕性很正常,我很理解。经我再三动员劝说,保证守口如瓶,保守秘密,可能他确认我是一个“实人”“好人”,不是一个害人的人,又见我追求天文气象知识和技术十分执着,十分急切,十分痴迷,终于答应他回去考虑考虑,问询问询,并约定第二天下午在这个地点见面答复我。第二天下午我如约见到了羊倌。他带来了一个包袱,打开后里面是几十本书。这些书都是“皇历”,皇历上记载的都是有关天文、天气和天灾的情况。羊倌说要把这些书送给我。我为之感动,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我为之感动,羊倌真好,书的主人真好!离开村子时,为了表达我对羊倌的一点心意,我给了他三十元钱,还想多给他一些,但是我当时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十四元,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我真感激感谢这位羊倌,几十年来,我一直想念他,很想能见他一面,不知他现在是否还健在。非常遗憾的是当时我只问过他的姓,没问名字。五十多年过去了,我连他的姓也忘了。至于书是谁写的,我当时没有问,也不便问。书是羊倌自己写的吗?我认为此书的主人肯定是羊倌,包括他父亲传给他、别的人转给他这两种情况,至少他是此书的收藏者,收藏者就是主人。说是羊倌自己写的吗?我认为不是他写的,至少不是第一原创人或主要创作人,因为他给我书的时候他的年龄大概有四十多岁,而开始记载的时间是1908年,那时他还没有出生。他父亲应该是此书的第一原创人或主要创作人。羊倌在他的父亲年迈时曾经参与过部分记录工作。我的上述判断可能性是最大的,第一位的。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可能性。比如羊倌的其他父辈叔叔伯伯舅舅们;比如村子里和羊倌关系密切有特殊才干的人们。不管是羊倌家的人,还是非羊倌家的人,他们须具备以下条件和特点:一是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富裕殷实,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有经济条件;二是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能写能算能记,有记录条件;三是身子自由自在,有空不忙,有时间条件;四是懂国学易经,懂阴阳五行,有传统知识修养;五是热爱天文气象,爱观测爱预测爱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六是有决心有信心,有定力有毅力,坚持不懈,心态坚强。羊倌的父辈很可能具备上述条件和特点。对于“天书”的原创者是一个还是几个人,我认为是以一个人为主,他是主创者,以他为主。从1908年到1937年连续记载了30年。1908年以前,因时间跨到了1841年,可能有主创者的长辈和村子里年长的人参与了追忆。1937年以后,由于抗日战争时期时局混乱,加之主创者进入老年阶段,可能有主创者的儿子或其他晚辈们参与记录。主创者的身份,可能是富裕农民、阴阳卜算、和尚道士、医生教师等。他们是一些有文化、学识、才华、素养的乡间人士。《信义天书》的主人、原创者,我觉得他们的精神很伟大,贡献很伟大,很值得我们敬佩、推崇和弘扬。他们在外国侵略中国,战争不断,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能够潜心天文气象的记录,很有专业志向;他们在中国时局混乱、思想混乱、文化混乱的年代,能够坚持专心天文气象的记录,很有自信品格;他们在本地自然灾害频发,灾情严重的年代能够艰苦用心地进行天文气象的记录,很有精神骨气。他们在没有报酬,没有效益,没有功利的几十年时间里能够坚持不懈,年复一年的记录,一记就是三十八年;月月记,一直记了五百多个月;日日记,风雨无阻记了一万三千多天!在那艰难复杂的时代和环境里,能够几十年如一日,时时刻刻操心观测,认真思索,细心记录,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真不容易,真了不起!我们应该学习他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我们应该纪念他们!
《信义天书》的收藏者
如果说羊倌及其先辈是《信义天书》的原创者和最初的收藏者,那笔者就是继羊倌之后最终的收藏者。《信义天书》的原创者从1908年起始记载到1945年终止记载的38年,他们不是把历史当做我们今天的台历、年历、月份牌那样记完了用完了就丢弃了,而是一本一本都保留下来了(抗战期间丢失了两本)。特别是1945年终止记载到1965年转送给我的20年,历经解放战争、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农业合作化、反右派、反右倾、人民公社化、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四清运动等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变革,困难之大、风险之大可想而知,但他们依然能够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他们不仅是“天书”的原创者,而且也是“天书”的第一保藏者。我们应该对他们在保存、保护、保藏“天书”方面所作的担当和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从1965年到现在,“天书”由我保存、保护、保藏,历经文化大革命、六次调动工作、五次大搬家,我还是像它的前任主人一样,将它完好地珍藏下来,并且决定让它重见天日,在新时代为人类服务。我为什么对《信义天书》有如此強烈的感情呢?这是因为:第一,我的兴趣。我父亲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家乡务农,由于农业生产与天气气象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他对天气气候十分关注。我父亲具有民国初年小学文化程度,算是那个时期小有文化的人了,加上他性格上比较细心,所以他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继承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民间看天经验。三十年代以后,他离开农业农村,进入工厂城市,虽然不再依赖和利用天气气候为自己的小农经济服务。但他仍然习惯于看天测天,经常主动告诉工友们、邻居们近期的天气情况及其变化,为人们进行气象服务,而且预测预报得还相当的准确,深得大家的信赖和称赞。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在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对气象产生了好奇和神秘的感觉,萌生了对气象的热爱和兴趣。第二,我的志愿。1959年我初中毕业后,在众多的报考志愿中,我的第一志愿是北京气象,第二志愿山西气象,第三志愿放弃不填。这表明我对所选志愿的坚定和考取这一专业的自信。我如愿考入北京气象专科学校,学校分配我学农业气象专业。这个专业和我感兴趣的天气预报专业有一定距离,一开始我确实不怎么喜欢它。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天气预报方面。特别是在中国民间预测预报天气方面更加注重,更加投入。在校期间,我大量阅读了有关天气、天文、气候、物候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收集、抄录、整理了数以万计的看天谚语和看天经验。在北京气象专科学校,我修业四年,不仅学习到了当时最先进的农业气象理论和技术,为我今后从事环境生态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而且学到了现代天气学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实现中国传统气象学、中国民间气象学与现代气象科学技术相合,走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第三,我的专业。1963年我从北京气专毕业后,先后在离石、文水、古交三个县级气象站工作,直到1977年,在我不情愿的情况下,离开了我心仪的气象工作。我在气象部门气象岗位上从事气象专业14年。14年来,除了按规定完成自己应做的工作,如气象观测、气象情报、天气预报、农业气象观测、农业气象服务等日常工作外,我的主要兴趣、主要精力还是侧重于党和政府倡导的气象工作群众路线,收集、整理、研究、验证中国传统的民间的气象经验,并且尽可能地与本职日常工作相结合。离开气象部门后,我有机会从事了与气象生态有密切关系的环境保护工作,但我仍然不改初衷,在搞好环境保护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对气象事业的感情一直没有改变,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变化,心中总是想着中国特色气象道路的实现。第四,我的梦想。我小时候的兴趣、我求学的志愿、我从事的专业工作,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与天奋斗,欲与天公试比高,努力发展中国传统气象科学和事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这样一个梦想。在宏观上,期望中国传统的气象学说和民间气象经验与现代卫星、雷达、计算机、大数据、互联网、天象图、最新气象科学理论成果和技术手段相结合,实现中国传统气象科学技术的创新、提高和发展,实现中国现代气象科学技术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中国元素、中国基因、中国特色。在微观上,期望能够实现在没有现代观测手段和现代情报信息手段的条件下,或得不到现代观测情报信息帮助的条件下,实行高效率、高准率的独立天气预报、单点天气预报、徒手天气预报,能够为战时、灾时、急时情况下的简便操作、适时应对精准服务。这就是我的终生追求和梦想。基于以上四点,我对《信义天书》情有独钟,特别珍爱,特别珍藏。
《信义天书》的新时代
当今,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我们有了习近平同志这样的党的核心、军队的统帅、人民的领袖,有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个新时代,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有了法律制度、体制机制、理念政策、经济财政、科学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保条件和发展环境。我们的各项事业都会雨后春笋般的蓬勃生长发育开来。我们的《信义天书》有幸迎来了这个新时代、好时代。时代在呼唤,《信义天书》不应再藏掩于天空的云雾中了,不该再埋没于地下的泥土中了,不用再隐匿于人们的书箱中了,它该现身出世了。今天,我将《信义天书》整理编印,公开公布,让它紧跟时代的步伐,趁势而出,乘势而上,为创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气象科学和其他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我深信我坚信,新时代必然诞生新气象。
新时代召唤“新气象”,更需要新作为。《信义天书》的公开出版,为创建中国特色的“新气象”提供了新机遇。希望有关部门、机构、专家、学者,希望有志于和有趣于中国传统气象科学、中国民间气象经验以及与气象有关的天文历法、天灾、国学等方面的同行同仁们积极投入到研究、开发、利用、创新、发展《信义天书》的行动中来,使《信义天书》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充分提升,使我们中国的涉天科学、技术、文化在新时代得以新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