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象学视角下的湘南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更新设计研究

2018-09-25吴会茹

数码设计 2018年5期
关键词:湘南现象学肌理

吴会茹*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引言

现象学对当代的建筑理论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现象学被重视并开始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而90年代末时相关成果己小有规模。建筑现象学的相关研究大都是以“还原”为基石的。“1980 年,诺伯格.舒尔茨完成了建筑理论领域最早、最完整和系统的讨论建筑现象学的著作《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的现象学》。在 1985 年,他又出版了《居住的概念》。这些与他后来的两部著作《建筑中的意向》和《存在、建筑、空间》组成了完整的理论系统。”[2]而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教授斯文·霍尔是建筑现象学最为知名的建筑实践性代表。其出版的设计作品集《锚固》,探讨的是如何将建筑坚实的锚固和根植于场所之中。

1 现象学等相关理论梳理

1.1 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溯源

现象学流行于20世纪的西方,广义上可以定义为一种哲学思潮。而狭义的现象学则是指德国犹太人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哲学流派。现象学主要是胡塞尔本人及其追随者的理论所组成的。[1]“现象学”,是研究外观、表象、或者现象的一门学科。胡塞尔强调人的生活经验,他觉得这是具备基础性质的,而且要直接面对事物本身进行直观而完整的观察和描述,从而发现和了解事物的本质。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对建筑现象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梅洛庞蒂强调人应直接接触和体验事物,强调知觉,主张要去感知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现象学从“意识”转向到“存在”,再有“存在”发展到“知觉”,这是一个可被记录的过程,它的中心归根结底,仍是以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还原(“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为主的。

1.2 传统村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加速,我们迎来了村落时代的终结。乡土中国在时间的冲刷下不断地被改造,而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村落也在一轮又一轮的改造、更新中从衰败走向了消亡。“传统村落”一词是在我国近年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时所产生的。随着它的出现,各界人士对村落的关注度也开始增多。传统村落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环境特质、建筑风貌、建筑艺术、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相关调查通知中明确提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3]

2 湘南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更新现状、问题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宋代划定为荆湖南路而始称湖南,湘江贯穿省内南北,省会是长沙市。湖南在古代一直地广人稀,长期以接受移民为主,清代中叶以后一反故常,人口迅速增长,成为移民输出地区。[4]在明末清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5]独特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与自然地理环境使得该省成为全国传统聚落分布集中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省区之一。[6]现有72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8个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7个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郴州、永州、怀化、邵阳5市,其传统村落数量接近全省的80%。

而湘南即为湖南的南部,包括郴州、永州、衡阳三市与其下辖区县(包括地级市)。多丘陵山地、地形起伏较为明显,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略呈箕形。平均海拔400m,主要高山均属南岭山系。境内溪河纵横,气候温暖。该地区居住少量的少数民族。由于地域上较为偏僻,地形地势上的局限,以及该地区受到不同的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缓慢而久远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类型多种多样的传统村落。

但是,由于现阶段社会各界所采取的保护方法与手段不恰当,湘南的传统村落现阶段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传统村落未能被妥善保护和开发,原有村落的场所精神遭到破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肌理表皮的不恰当设计等。本文就湘南的部分传统村落为例,通过建筑现象学的相关理论指导,提出有关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的更新设计方法。

3 建筑现象学影响下湘南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更新途径初探

针对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这一范畴,过往的研究大都是局限于建筑学、设计学等学科,所得到的研究内容大多为实际的改造,强调的是营建方式和功能性。而现象学强调的是精神以及归属感的传承,注重场所感知,关心场所、空间与人之间的某种联系。现象学的视角提供了从空间经验出发,强调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即人与其生活世界的关系。由此,结合湘南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的更新需求,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首先是场所精神。其次是空间体验。最后是材料肌理。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去深入的解读传统村落精神的传承及民居建筑更新的价值,以此来做出相应的思考与借鉴。

3.1 场所精神与传承

“场所是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聚集在一起的有意义的产物。”[7]人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接着就会进行相关的改造活动,可以是房屋营建也可以是其他的表现形式,“认同感”和“依赖感”会随着时间与日俱增。人在一个地方居住的久了,自然能够对这个地方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这个时候,就可以将其理解为“场所”,场所是需要人参与进来,并且将其尽可能改造的空间。场所精神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在历史和情感的作用下当地人产生的一种地域体验。在进行保护更新的时候,应对那些能够带给当地人情感体验的场所感进行保护,以确保这份归属感不至丧失。但是现在这种依赖、归属却是在不断的减少。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应该强调维持当地人原有的社会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会更加支持传统村落所辐射的环境、聚落风貌、空间肌理等。

3.2 空间体验与身体感知

“现象学是研究现象的,现象就是指事物的表象和显现,或者在人们的体验中显现的事物。”[8]所以知觉体验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身体感知另一个是空间体验。传统的聚落民居建筑各有其特色,需要亲自体验感受来了解。而这种方式很真实,这样的用身体的各种体验来感知整体内容是为了感受“氛围”。湘南大部分地区的村落由于受丘陵、山地环境的影响,规模不大,居住的人口密度相对集中。现存较多的大致分布在永州、郴州等乡村,如郴州的板梁村,永州的楼田、小坪、上甘棠等。总体来说,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都是与其环境紧密结合的,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特点。而这种空间形态本身就是由人被动的改造的,跟人的身体感知有着紧密的联系。

3.3 民居建筑的肌理

就湘南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单体而言,材料肌理是非常值得思考和关注的一个部分。彼得·卒姆托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在此,我们关注感知,关注材质、声音、气味、阴影、光线;我们关注于我们双手所触摸的东西,我们双脚所接触的地面;我们关注在空间序列中的经历,关注不同的感知与不同的氛围如何和谐的交织成一体,并承载着丰富舒适的功用。”当下,湘南传统村落的建筑肌理被严重破坏。如用火不当对建筑及建筑表皮的破坏;年久失修;甚至是一些村民对村落建筑肆意破坏,兴建新屋等。但是最多的还是废弃、闲置。

4 现象学下湘南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更新设计应用

4.1 湘南传统村落的场所更新

在建筑现象学中,自然环境本身的特性和构造与场所氛围的关系是研究的重点。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的自然环境有其自己独特的特质,而他们的这一特质与人类存在于世的方式又有一种自然的关系。因此就传统村落中的自然环境要积极运用(图1 湘南谈文溪村荷花池)。

图1 湘南谈文溪村荷花池

有些区域如传统民房建筑和民俗文化等“动态景观”经常会在人们的视觉和经验中留下烙印,因而当地民众往往会成为本区域历史文化的“代言人”。因此,在场所更新这一部分,湘南传统村落应重视当地村民的文化传承作用,通过他们来完成对场所中民俗民风,节日文化精神,场所精神的延续。由于场所中聚落的尺度不一,通过他们的感知去还原历史(图2 湘南谈文溪村新建房屋公共空间)。在此,应考虑到原有村落建筑空间的公共空间,并加以利用,不能丧失其场所精神。绝大多数湘南村落现在面临的现状、问题是村民受古建保护这一政策影响,现有村民已从原有建筑中搬迁出来,且在古村附近有意识的新建了红砖房小楼。而村民的公共活动则是在新建砖房小楼的附近搭建了大棚,笔者有幸在考察走访期间,参加了该村的日常村民活动,村长与相关村民一起做饭,一起吃午饭,而这个大棚就是满足日常村民生活、交流的场地,也即公共空间。但是,传统村落中的祠堂及戏台现如今还是荒废在侧,并未与村民的生活接轨。就村民的日常生活而言,传统村落的建筑空间是可以与村民的生产生活产生联系的。因此,现阶段对于该村落的保护更新就体现在利用这一层面之上,并将场所精神置入其中。

图2 湘南谈文溪村新建房屋公共空间

4.2 湘南传统村落的建筑更新

湘南民居建筑兼具实用与美观,也蕴含了一定的精神追求,具有相当的审美情趣,在展现本身文化特点的同时有机地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湘南地区多木结构,风格轻巧,抗震、穿斗结构,且有当地特色的装饰工艺。湘南匠师们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与社会文化特点,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了带有当地特色的石雕、木雕、彩画等装饰形式,如郴州祠堂月梁上雕刻的八仙故事体现出当地文化中浓郁的道教色彩;与其他南方传统民居相比,湘南传统村落的砖砌外墙与屋脊的装饰也很有湖南的特色,就像郴州、永州两地的马头墙的“吻”,很圆浑。建筑更新主要从建筑的界面、建筑的空间两个方面去考量。建筑界面即是建筑的立面、顶面以及地面,突出强调现象学中的人体感知。分别从具体的三个界面进行探索。建筑的空间更新即是挖掘人与空间的情境关系,充分结合人们的身体和感知系统的体验来进行综合的设计。

4.3 湘南传统村落的室内外空间材料肌理更新

在现象学视角中,事物与人的意识连成统一的整体而具有价值和意义,不再仅仅是外在的中性客观物体。建筑材料可以是一种表达情绪的手段,也作为一种容器承载我们的情感,而不再是毫无生命的建造物质,也非自然科学那种对材料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描述。相对于历史建筑而言,材料是建筑“历史性”的直接记录人,不管是“时间的痕迹”还是“历史建造的记忆”,这些都无法离开材料层面而存在。历史建筑巾的原存材料是建筑“原真性”探讨的关键性因素。在更新设计中,应该加强新旧材料的对比以突出质感、肌理、轻重、虚实、厚薄、色调冷暖、明暗、粗细的不同,运用这种差异性所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反应。当下,许多村落为了保护历史建筑,村民都搬离了建筑,另择新居。因此,在保护更新设计中,应对材料肌理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5 结束语

传统村落富含浓厚的文化价值,背负着历史时期的辉煌面貌,有很深重的建筑、艺术、民俗、文化价值。当我们从现象学的视角进行规制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很多不同于以往研究中所体现的。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保护更新设计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保护的全面性,即不仅仅是对于自然环境这一层面加以重视,也更应关注到人文环境范畴。同时,不仅要对现存具有可视性的建筑遗址、单栋民居民宅进行维护,还要对空间中承载的无形的文化进行发掘和开发利用。本文在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设计思路明确了,要通过场所更新、建筑空间更新、材料肌理更新三个方面来进行,通过一种宏观的视域,将现象学的相关指导方法深深的烙印在传统村落之中。

[1] 百度总结.

[2] 唐剑鸣.建筑场所现象学与建筑知觉现象学综合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3] 胡燕,陈晟,曹玮,曹昌智. 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 城市发展研究,2014,(01):10-13.

[4] 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5] 刘天曌,杨载田. 湖南客家人由来及其传统聚落景观初探[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01):148-150+160.

[6] 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7] 舒波,兰芳.浅析现象学视野下农村聚落的场所精神—以成都平原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猜你喜欢

湘南现象学肌理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从中心到切线:现象学心理学的当代反响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与奢侈品说不——绘创动物中的“肌理”美
现象学研究力作:《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研究
——兼论现象学对经济学的影响》评介
湘南学联绽放永不凋谢的初心之花
湘南起义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缅怀先烈 筑牢忠魂——湘南起义纪念馆“清明祭英烈”彰显担当作为
历史现象学的现状与目标
揭露现实和预示无限——对电影营造空间的现象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