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古代“高考”,你可能不知道的

2018-09-25

奥秘 2018年9期
关键词:科举考试进士科举

高考,虽然是现代才有的名词,但实际在中国古代已有悠久的历史。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的“高考”。

“科举”即分科举人

“科举”为分科举人(选拔人)之意,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争议、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状元之后二、三名分别是“榜眼”“探花”。

贡院放榜图

考试时间分为三天

前些年高考在每年七月的七、八、九三天,现在提前了一个月,天气相对适宜一些,有利于考生的临场发挥。

在古代,考试时间也是十分固定的,但并不限于一次考试,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后决出状元的“殿试”,一般安排在三月里的春天,即所谓“三月廷试”。

古代科举考试图

古代皇帝对于学子任职做官的聘书

古代的考试时间,一般也分为三天,但不是像现在这样连着考,而是中间空出两天。

明、清两朝,乡试时间在阴历八月份,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殿试在三月份。乡、会两试的时间定在当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对于试卷的类型,各朝代是差不多的。各朝所考科目总的变化也不大,但题量很大。根据所选科目的不同,要完成相应的考卷,才有可能考取功名,表面看比现在的高考试卷简单,看似只写作文,实则更复杂,是一考定终生。

古代考生比现代学生苦

学生家长和教育人士这些年一直在呼吁为学生减负,其实,这一心愿已喊了一千多年。古代的高考同样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和现在家长陪考、送考一样,古时父母也是很尽心的,因为那是孩子通往仕途的唯一通道。

在古代,学生光知道是不行的,得把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给背出来、熟记于心,甚至哪句话在哪页哪行,都得记得一清二楚。古人高考还要求毛笔字漂亮,但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习多年的成绩啊,比现代的学生要痛苦多了。

古代就有封卷制度

现在高考有严格的封卷制度,每场考试一结束便弥封考卷,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弊端。实际上,这种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记载,我国古代科举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据《宋史·选举》说,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决定录取卷后再拆开弥封。追溯起来,宋代的“糊名考校”法显然当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科考漫谈】

古代“高考”都咋排名次

“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高考”要背多少书

据统计,书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状元原本称“状头”

在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县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类似如今考试报名时填写的资料。科举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名列榜首者会被放在最前面,就叫作“状头”。“状头”也就是状元了。

1300年间700多人中状元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山东德州人)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历代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

清代的科举考试作弊书

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代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唐哀帝天四年(907年)丁卯科,在285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人。

古代“高考”学习的科目

主要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古代“高考”怎样预防作弊

当时为预防作弊,相关措施与现代一样严格。考场是封闭式的,一排排号舍把考生隔开。试卷都要糊住姓名,这叫“弥封”。方法是在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将它送考官评阅。放榜的时候,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写榜。但制度再严格,舞弊丑闻仍时有发生。

猜你喜欢

科举考试进士科举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四进士(上)
“科举考试”
《进士or近视》
小小花钱看科举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
科举考试的投考资格——从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说起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