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寨水库左岸底层灌浆平硐砂层溶洞处理

2018-09-23赵应武龙云宝杨元红

陕西水利 2018年5期
关键词:传力基岩帷幕

赵应武,龙云宝,杨元红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2)

1 工程概况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云贵高原贵州中部地区、地处苗岭宽缓山脊、长江和珠江分水岭河源地带、岩溶峡谷山区。工程以灌溉、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并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工程总供水量为7.41万m3,其中城市供水量为4.17亿m3,灌溉供水量为3.24亿m3,灌溉面积65.14万亩。水库枢纽位于三岔河中游六枝与织金交界的平寨河段,坝址以上集水面积为3492 km2,水库正常蓄水位1331.00 m,死水位1305.00 m,总库容10.89亿m3,工程等别为Ⅰ等,工程规模为大⑴型[1]。

枢纽建筑物由大坝(含帷幕)、开敞式溢洪洞、泄洪放空洞、低部位放空洞、坝后电站、灌溉取水系统、发电引水系统等组成。库首防渗帷幕分成左岸山体段、大坝坝基及右岸山体段三个部分,左岸山体段分地表帷幕和洞内帷幕,洞内帷幕由四层灌浆平硐组成,底层灌浆平洞底板高程为1201.0 m,与正常水位1331.0 m高差为130 m。进行底层平硐施工开挖过程中,在桩号0+238~0+296 m揭露一大型溶洞,整个洞段围岩均由细砂状充填物组成,偶夹孤石,施工开挖难度大,进度慢;开挖后自稳较差,垮塌严重,施工掘进采用边开挖边支护的方式进行,支护方案采用了超前管棚、钢支撑结合钢板、挂网喷砼等措施。

2 溶洞勘探地质情况

经钻孔勘探分析,溶洞形态极不规则且规模大,总长度约58 m,最大高度约25 m,最大宽度约24 m,体积约1.7万m3,属大型充填型溶洞。溶洞发育地层为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第一段(T1yn1),地层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细晶-微晶灰岩。溶洞历史上与地表水连通较好,充填物为流水搬运沉积物,由于流水作用,将洞穴区外砂土搬运至洞穴,因水流不畅、搬运能力下降而沉积。充填物成分主要为岩屑夹粉砂土、崩块石,干硬状态下充填物较为稳定,但遇水浸泡后性状较差、稳定性差。溶洞规模大,充填物可灌性差,在库水头长期作用下可能有产生流土破坏的危险[2]。由于在厚层砂土中灌浆无法保证防渗帷幕的质量,因此需对该溶洞段的防渗帷幕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3 处理方案

溶洞平均处于正常水位以下约130 m,该部位若在库水高压强作用下发生涌水,不仅成库受到严重威胁,同时水流沿平硐涌出后冲刷下游厂房,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彻底解决溶洞段防渗问题,初始设计方案采用全挖砼回填方案,将溶洞充填物全部开挖清除后换填C15砼,再实施溶洞段的搭接帷幕及底层主帷幕。方案采用砼置换充填物达到防渗目的,换填结构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即使在水库全水头作用下也不会产生破坏,结构安全可靠,不存在防渗失效的风险。但实施过程,在完成平硐底板以上溶洞充填物开挖后,溶洞揭露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围岩产状不稳定,较破碎,边项拱时有坍塌、掉块,严重威胁下部施工人员及设备的安全,同时由于空间狭窄、继续开挖施工难度极大。经反复论证后,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以灌浆平硐为界,上部采用清除充填物并换填C20砼,下部采用防渗墙结构进行处理,最后再实施溶洞段的搭接帷幕及主帷幕。同理上部换填砼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结构安全可靠;下部防渗墙墙体跨度较大,厚度相对较薄,当承担过大的库水水头时会产生破坏,处理不当会造成防渗失效,因此下部防渗墙是整体结构中的薄弱部位,也是设计方案的重点及难点。

图1 溶洞处理示意图

防渗墙沿帷幕轴线布置,为了使此段防渗帷幕安全可靠有保证,设计时考虑将墙体底端嵌入底部弱分化基岩,顶端嵌入上部回填混凝土,竖直方向上形成固端梁结构,同时在防渗墙后设置传力墩支撑,增加墙体承载能力。防渗墙及传力墩形成后,对两侧粉砂土进行高压固结灌浆,提高防渗墙库内侧粉砂土及基岩的抗渗能力,从而降低墙体承担的库水压力,同时将库外侧砂层挤压密室度,提高其对墙体的承载能力。防渗墙通过底端基岩、顶端回填砼、墙后传力墩及挤压密实的粉砂土将荷载传递给山体基岩,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图2 防渗墙平面示意图

由于防渗墙是本方案的重点及难点,因此设计上先确定防渗墙的布置及结构尺寸,再确定墙顶灌浆平硐及换填砼结构的相关设计参数。

3.1 防渗墙及传力墩结构设计

灌浆平洞底板高程1201.0 m,为了不影响灌浆平洞洞内交通,防渗墙顶端与灌浆平洞底板齐平为1201 m高程,底部根据实际开挖嵌入弱分化基岩0.5 m。墙体厚度及结构配筋根据结构计算确定,计算采用弹性地基梁理论文克尔有限元法。经计算,墙体最小厚度为3 m,支承长度为1.5 m,墙体两侧均配置双层钢筋网片,受力筋竖向布置,直径为25 mm,分布筋横向布置,直径为20 mm,间距均为200 mm。防渗墙结构厚度为3.0 m。

图3 防渗墙横剖面图

传力墩布置在防渗墙后(库外侧),与防渗墙垂直,沿轴线每间隔13 m设置1道,其结构设计同防渗墙。

3.2 防渗墙两侧砂层高压固结灌浆设计

灌浆采用纯压式,设计灌浆压力为3.0 MPa,固结灌浆质量检查采用压水试验法及岩体声波测试法:

1)压水试验法:压水试验检查在灌浆结束后3 d~7 d后进行[3],检查孔的数量不宜少于灌浆孔总数的10%。透水率q≤3 Lu,合格率在90%以上,不合格率孔段的透水率q≤4.5 Lu,且不得集中,可认为合格。

2)岩体声波测试法:岩体声波测试法在灌浆结束14 d后进行,纵波平均速度v≥2500 m/s可认为合格[4]。

3)只需满足压水试验或岩体声波测试指标之一,均可认为固结灌浆质量检查合格。

3.3 溶洞段灌浆廊道结构设计

为便于施工,该段灌浆廊道与廊道外回填砼相结合,同步形成,廊道断面型式维持原设计采用城门洞形。适当增加廊道断面尺寸即可减少外部回填方量,节约工程投资,又可增加洞内施工操作空间,因此廊道断面尺寸调整为5.0 m×5.0 m(原尺寸:3.0 m×3.5 m)。灌浆廊道衬砌为外部回填砼,结构厚度均超过1.5 m,经进行配筋计算,横向配置受力筋,直径为25 mm,纵向布置分布筋,直径为20mm,间距均为200 mm。

3.4 墙顶C20砼换填充填砂层设计

换填结构内部灌浆廊道穿过,底部有防渗墙嵌入,承担防渗功能兼防渗墙顶端支撑。防渗墙结构厚度为3.0 m,设计支承长度为1.5 m,因此换填砼的底部高程确定为1199.5 m。换填结构采用C20泵送砼进行回填形成,回填前实施该段隧洞衬砌钢筋及模板,同步形成交通廊道。由于泵送砼回填与洞顶基岩会存在脱空,因此泵送砼回填完后,须对脱空部分进行回填灌浆处理,保证回填结构与洞顶基岩紧密结合。回填灌浆可在泵送砼回填预埋灌浆管或从上层灌浆廊道钻孔实施。

4 施工方案

1)安全隐患消除。溶洞顶拱跨度大,稳定较差,开挖清除平硐底板以上溶洞充填物后,围岩产状不稳定,较破碎,边项拱时有坍塌、掉块,严重威胁下部施工人员及设备的安全。因此须对施工面进行排查,清除开挖面的危岩及松渣,对极为不稳部位进行喷锚支护,消除下部施工安全隐患。

2)欠挖处理。换填结构即承担防渗功能又兼顾墙顶端支撑,要求库内侧至少开挖至上层平硐上游侧边线,满足上层帷幕搭接质量;库外侧须至基岩面,将结构体受到的荷载直接传递到下游山体基岩,底部须至设计高程1199.5 m,保证给防渗墙顶端提供有效支撑。因此安全隐患消除后,严格处理欠挖部位,直至满足结构受力要求。

3)廊道施工。廊道施工包含恢复原灌浆廊道及设置传力墩施工支洞,廊道即给下部墙体施工提供操作空间又提供安全保障。安全隐患消除,欠挖处理到位后,实施廊道钢筋制安及模板架立,模板架立只需进行廊道内侧,廊道结构衬砌与换填砼相结合,同步实施形成,无需单独浇筑。

4)换填砼及溶洞顶拱回填灌浆施工。换填砼在廊道钢筋制安及模板架立完成后实施,采用C20泵送砼进行回填,与廊道衬砌同步形成,浇筑完成后同时形成廊道衬砌。换填砼全部实施完成并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择机进行溶洞顶拱回填灌浆。

5)防渗墙及传力墩施工。廊道形成后进行防渗墙及传力墩实施,防渗墙采用人工挖孔桩[5],跳桩开挖、分层护壁、隔孔浇筑、分序连接的方式,将溶洞段沿帷幕线孔桩范围内充填的砂层分次序挖出,并逐步形成连续、封闭的砼防渗墙。传力墩开挖需至溶洞下游弱分化基岩,将承受到的荷载传递完成岩体,其余施工过程同防渗墙。

图4 人工挖孔灌注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布置图

6)高压固结灌浆。防渗墙及传力墩形成且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进行高压固结灌浆,实施过程中,控制压力以防混凝土面抬动。

7)搭接帷幕及主帷幕施工。溶洞段搭接帷幕及主帷幕最后实施,按原设计帷幕灌浆图实施。

5 结语

砂层溶洞处理于2015年4月初施工完毕,水库于2015年4月14日下闸蓄水,距今已运行了3年。运行期间,最高水位达1329.0 m,距正常水位1331.0 m仅差2.0 m,溶洞处理段防渗结构未出现异常出,防渗效果良好的,说明溶洞处理取得了成功。砂层溶洞处理采用了防渗墙技术及高压固结灌浆技术,防渗墙结构计算采用了弹性地基理论,文克尔有限元计算方法,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设计和施工经验。

猜你喜欢

传力基岩帷幕
缺水基岩山区蓄水构造类型划分及其属性分析
薄基岩工作面开采覆岩运移规律*
柴达木盆地东坪基岩气藏裂缝发育规律研究
传力洞在大坝破碎带基础中的应用研究
混凝土传力杆设计缺陷的问题分析
刘雯 每次躲在帷幕后向前看
拉开战国历史帷幕的晋水之战
传力洞在大坝破碎带基础中的应用研究
帷幕 情意浓浓超惬意
河北省基岩热储开发利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