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草牧:把握精准 力夺脱贫攻坚高地
2018-09-23
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陇西县草牧业责任担当扎根扶贫一线,观近两年来陇西县在草牧业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上的施策方式和力度,不难看出该县牢牢把握“精准”这个关键命题,行走牛、羊、草三条主线,融入现代草牧业发展理念,以技术服务为主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效。
方法精目标准,构建帮扶责任体系
方法精目标准主要体现在建档立卡户的确定、帮扶责任的落实两个方面,选好利箭、瞄准靶心,完成了帮扶蓝图的绘制。
建档立卡户的确定。由乡镇根据收入基准线确定具体帮扶对象,再由业务部门确定具体帮扶责任人,就陇西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而言,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采用“田忌赛马”的思路将技术员和贫困户配对,能力强的技术员对接帮扶最“弱”的贫困户,以此类推,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对接帮扶体系。同时,发展草牧业与否还充分采纳了贫困户意见,杜绝了盲目帮扶的负面效应,还根据市场行情及政策导向,确定饲养畜禽种类,根据家庭劳动力、饲草补给确定饲养规模等;该项工作的无死角排查和确定是《甘肃省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填写和落实的主要依据。
帮扶责任制的落实。帮扶责任的落实不仅是推进扶贫攻坚的有力保障,更是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传声筒”,该县在以前确定的包乡领导和包乡技术人员的基础上,将帮扶重心下移,在村一级建立了帮扶全覆盖,继派出134名干部帮扶对接帮扶108个贫困村和26个深度贫困村后,又选派了26名帮扶干部充实到10个乡镇26个村的帮扶工作队中,全员负责所有贫困村的技术培训、动物防疫、成畜销售等工作。
把握牛羊主线,构筑县域全产业链
牛羊养殖是根据大众膳食结构和消费趋势确定的,同时也极度符合陇西饲草承载力,更符合农户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诉求。
确立陇西中天模式。陇西中天模式即陇西肉羊全产业链模式,是“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为陇西草牧业一路向“羊”的主推模式。2017年4月,甘肃中天羊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陇西县佰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签署了《陇西县肉羊产业发展战略协议》。该联合社的58家合作社对接县内21490户养殖户,按照“五统一分”(统一供种、统一培训、统一配方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分户繁育)的模式,由合作社负责品种改良、肉羊育肥及“陇西药膳羊”的生产,养殖农户负责肉羊繁育,中天羊业负责创品牌、打市场。该模式通过“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杜绝了羊贩子从中攫取利益,既解决了养殖户销售难的问题,又保障了农户的收益。
着力发展肉牛养殖。在肉牛全产业链建设上,全县筛选出8家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对接13480户肉牛养殖户,由合作社向农户提供良种、技术指导、订单收购等服务。农户负责繁育生产,犊牛5—6月龄时按市场价交售合作社,合作社育肥后统一出售给康美等屠宰企业。政府通过项目、财政注入资金,在肉牛回收阶段给予补助,合作社每收购贫困户一头牛补助100元,从而调动了合作社的积极性,保证了产业链条的稳健形成。从龙头企业层面而言,确保了优质足量牛羊肉来源;于合作社而言,直接参与育肥降低了生产成本;农户方面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而且卖出了高于市场行情的价格,减少了市场风险。
齐心协力立草为业。近年来,陇西秉承立草为业的总方针,竭力打造西部草都重点支撑县份,年种植甜高粱3万亩、青贮玉米16万亩、紫花苜蓿5万亩,秸秆转化率达80.48%。县内有大型饲草加工企业3家,年内可转化秸秆15万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00万元,饲草基地总产值达2.58亿元,有效推动了草牧产业发展。
融入前沿科技,向共享草牧业挺进
现代草牧业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得,自2016年以来,该县就致力于打造“互联网+畜牧”,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初步形成了联结紧、反应快、效益好的互联网金融体系。
建立畜牧数据平台。“畜牧通”手机APP是陇西县牛羊建档立卡数据管理平台系统的手机客户端,该APP可以发布畜牧养殖相关的政策宣传、价格走向、牛羊需求、技术培训及信息通知等相关工作,且养殖户可以通过该APP留言、发布视频、提出问题,县畜牧中心相关人员对陇西畜牧通APP用户的留言、政策咨询及所需所求予以回复、解答等。该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对养殖户从建圈到引种、养殖、销售实施全程管控,实现了养殖户与技术人员的远程的交流、医疗诊断、技术指导,并及时掌握存栏、出栏数据,把握市场行情,提高预判的准确性。截至目前,畜牧通手机APP使用人数达12936人,占全县养殖户的58.75%。
勇于开拓电商之路。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大环境下的重要购销模式,在信息共享和快速物流的共同作用下,其商品交易吞吐量占有很大份额,电子商务的核心就是信息交换和共享。近年来,陇西县在草牧业方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网络营销,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已有十多家企业参与,通过网络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其中中天羊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中天羊肉”的品牌创建,形成了一条全产业链模式,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方位参与。
加强技术服务,誓将扶智进行到底
按照系统化、科学化、公共化的方向,不断健全政策宣传、培训指导及结对帮扶等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后劲。
引导群众发展养殖。今年该县将畜牧系统内134名技术骨干挂靠到108个贫困村和26个深度贫困村,将“入腹地、施实策”战略思想延伸到村户,形成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督导体系,通过134名技术干部进村入户指导,养殖户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养殖技能大步提升。同时,陇西县全面宣传能繁母猪保险、奶牛保险及肉羊、肉牛商业保险政策,确保养殖户买好“平安险”,2017年保险能繁母猪3082头,理赔162头,理赔金额16.2万元;保险奶牛620头,理赔23头,理赔金额11.5万元。
深入推广养殖技术。该县始终把培训指导作为推动草牧业发展的重点,开展了以畜牧技术人员培训乡镇驻村干部、乡镇驻村干部培训群众为主的“1233”培训活动,对养殖户详细讲解科学选址、圈舍建设、品种选择、育肥繁育、疫病预防、饲料制作等技术,同时,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开展,全面推广牛羊科学养殖技术,上半年共举办养殖培训班56期(次),参加培训人员达5 100多人(次)。
加强对干部的管理。陇西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干部深入一线帮指导帮技术,帮助养殖户促管理提水平,形成了县、乡、村和养殖场四级技术服务网络,结合《甘肃省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策”精准扶贫计划》的填报和落实,全中心帮扶干部已走访入户指导900多次,解决贫困户切身利益问题317个,为养殖户解决发展难题210多件。
近两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草牧产业乘风破浪,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其角色和贡献不断转型升级,从最初的亲民到富民,由助推升级到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草牧业的再度崛起是悄然变化的大市场以及行业自身内因促成的,已形成了基础根深、涉及面广、操作简易、收益较高的产业特性。就陇西县而言,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294.22万头(只),其中牛、羊、猪、禽分别为6.15、80.3、32.27和175.5万头(只)。畜禽出栏总量为129.68万头(只),其中牛、羊、猪、禽分别为1.35、25.68、13.35和89.3万头(只);另外其它大家畜饲养量达8.84万头、出栏3.2万头。肉蛋奶总产量3.539万吨,其中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56、0.589、0.39万吨。畜草产业总产值达14.6亿元,养殖业增加值2.66亿元,人均牧业纯收入1 26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