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鱼好手
——渔猫
2018-09-23卢平索隆
●卢平 文 索隆 编
东南亚的亚热带和热带丛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这里也生活着很多猫科动物,从体型最小的锈斑豹猫到体型最大的虎,猫科八个分支中有四个在东南亚有分布,其中就有渔猫。
爱吃鱼的大脸猫
渔猫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猫,体长60~80厘米,外加一条短短的尾巴,体型壮实,四肢较短。渔猫的毛色斑纹跟它的近亲豹猫差别不大,由灰褐底色及黑色条纹和斑点构成。但它的体型比豹猫要大一圈,耳朵更小更圆,耳背面有一块清晰的白斑。
渔猫的种本名viverrinus其实源于拉丁文的“鼬[yòu]”,因为它的外形有点像灵猫科(Viverridae)甚至是鼬科动物。相比较于其他猫科动物而言,渔猫的口鼻部突出(就是脸长),额头比较平,从正面看起来确实有几分像灵猫,而从侧面看又壮实如豹子。
守在岸边的捉鱼好手
渔猫这一名字也是名副其实,它们主要以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为食,多在夜间活动。其典型栖息地为植被茂密的湿地环境,比如热带和亚热带的沼泽、红树林、湖岸等。它们通常不会选择住在水流很急的河边,原因也显而易见:流动缓慢或者静止的水体营养丰富,能够提供更多的食物,守着一潭死水,抓起鱼来也方便得多。
不少人觉得猫好像很不喜欢接触水,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猫科物种完全不会怕水,有的甚至还很依赖于有水的环境。渔猫恐怕就是猫科里的浪里白条,“靠水吃水”。无论是在岸边用爪子暴力舀鱼还是潜到水下摸鱼,渔猫都是一把好手。曾有记录显示,渔猫可以潜入水中接近水禽,然后抓住猎物的脚将其捕获。
然而,渔猫也并不是最爱吃鱼的猫。它的近亲扁头豹猫演化出了后爪脚趾间的蹼和巨大的双眼,来适应夜间在岸边捕鱼的生活;还有着尖利的前臼齿可以咬住滑
溜溜的猎物。相比之下,在渔猫身上看不出什么明显适应水生环境的性状,后脚趾 间 的蹼也不发达;它们除了捕食鱼类之外,也会吃蛙类、爬行类、啮齿类和水禽。有记录表明,渔猫还偶尔在大型动物的尸体上吃上两口。
易危的它们,未来会如何
虽然渔猫身怀绝技、在水里来去自如,但它们的种群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单上,渔猫一度是濒危物种,但在2016年被下调到“易危”级别。在评估中,研究人员明确写道,“保护级别的调整只反映了近年来种群信息的积累,绝不代表渔猫的保护现状向好。”
渔猫的地理分布,虽从西边的巴基斯坦,到东部的马来半岛均有,但只在孟加拉国有大片分布区,而其种群数量在每片栖息地内都在减少。热带亚洲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维系猫科演化多样性的生态重任。
实际上,在过去15年内,渔猫总体数量很可能下降了超过30%,而这个速度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恐怕不会减缓。依赖于湿地环境的渔猫受到的最大威胁就是栖息地丧失和盗猎。这个物种逐水而居的生活习惯、支离破碎的地理分布,已经让它成为了亚洲地区灭绝风险最大的中小型猫科动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