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会讲故事的幼师
——幼师生讲故事技能的培训方略分享
2018-09-22刘艳梅
刘艳梅
(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菏泽 274000)
讲故事能力是幼儿教育职业的必然要求,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更是一个师范生能否胜任人师工作的重要考核标准。但是实际情况中很多幼儿教师在进行故事教学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无法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讲故事技能的培训除了需要个人的悟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有老师的正确有效的指导。但是纵观整个讲故事培训领域,仅有的成果几乎都是从故事讲述者的角度来论述如何提高“讲故事技能”的,要么是对幼儿故事功能的泛泛而谈,或仅仅教授学习者几个表层的操作技巧,几乎没有专门的、针对学前教育培训人员如何进行幼儿故事编讲教学的系统性、理论性成果,使得教师在教学时无章可循,没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可以借鉴、参照,这不能不说是学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遗憾,当然这也给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契机和创新点。本文基于《幼儿故事说与编》课程教学实践的认识和思考,主要从一名幼师培训工作者的角度来探讨:到底该如何在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过程中快速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准师资的讲故事技能和水平,培养一名会讲故事的幼师。
一、故事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我国学者高小康有一个观点“人是讲故事的动物。”可见故事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故事是人类的记忆和存在的证明,形形色色的故事给人类生活赋予了意义,没有了故事,人就成了单维的、平面的人,有的只是狭义的、消极的生存意义。讲故事,就是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编的故事,用口语绘声绘色地讲述给别人听。讲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口语表达形式。同时讲故事是幼儿教师在幼儿语言课中最常用的形式,是幼儿教育职业的要求,也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故事在幼儿教育中的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先生曾说:“一个生动故事的教育作用,要比单纯地要求、命令、说教效果好得多。”日本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说:“对于幼儿而言,没有比故事更重要的东西了。”听故事是孩子们不可或缺的一项精神享受。好的故事,有助于孩子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认识生活,发展思维,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陶冶高尚的思想情操。由于故事情节生动,语言活泼,充满童趣,容易感知和吸收,符合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以在幼儿园,讲故事是寓教于乐的有效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极好形式[1]。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孩子语言领域的主要价值取向定位为“——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并将应达到的目标第四条明确为:“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因此,国家在2010年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将“幼儿故事讲述(会说)”作为一项单独的专业技能来测试,并设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这成了很多幼儿园招聘、考核教师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见表1)。
表1 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一览表
二、故事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故事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媒介。“故事法”就是众多学前语言教育方法中主要的和常用的方式,在幼儿园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儿童故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动的故事讲述就可以轻松达到“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的目的,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其对语言的兴趣,使其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现状
但是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如何呢?幼儿教师对故事讲述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并不好,令人担忧。很多幼儿教师的讲述兴趣不高,能力不强,在涉及到需要讲故事的课程时,他们有的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和接受方式讲故事;有的表情单一、语调僵硬;有的好像在背故事;甚至有的只是匆匆阅读一遍就了事。这样的讲述带来的结果危害非常大:短期危害是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丧失了对课程的兴趣,不愿意倾听和配合教师的教学,从而导致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低下;长期危害是文学作品的优秀价值被破坏,使孩子最终失去对文学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欲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等都会被限制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得不到挖掘和发展,进而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2]。
(二)原因
1.对讲故事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讲故事只是哄孩子的一个小手段而已,并没有太深刻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在《幼儿故事说与编》的第一堂课上,我都会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对幼儿故事有什么样的感觉?喜欢吗?结果得到的答案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幼儿故事“幼稚”、“简单”、“缺乏吸引力”。基于这样的认知偏差,讲不好故事就显而易见了。
2.讲故事的基本功薄弱,缺乏系统的训练和培训。
基于不太正确的认识,所以很多幼儿教师对讲故事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认为故事人人都会讲,不需要特殊的训练和学习,只要能说清楚就可以了。
3.职业疲倦导致的职业兴趣和积极性下降。
即使曾经有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训练,但是时间久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及发展中的某些弊端(保育和教育杂糅、现代学前教育的一些不良现象:大班额、工资待遇低、职业道德低下、教师准入制度不严格等等)使得很多幼儿教师失去了耐性和积极性。除了公开课、观摩课等有家长或领导、同事听课的时候,就很少能做到每次对孩子讲故事的时候,都能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三、具体操作建议
幼儿教师的讲故事技能离不开在校期间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但是面对着众多“提高讲故事技能”的理论资料,很多幼师培训人员在具体操作时仍然一头雾水、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因为这些资料都是抽象的论述,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强,老师大多是照本宣科、应付了事,结果是老师把成堆的理论兜售给了学生,学生依然很难真正地提高讲故事的水平。学生们讲故事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只靠教师单方面的“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技巧,引导学生增强对幼儿故事的兴趣与认识,从而达到提高讲故事技能的目的。
(一)激发兴趣,提高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态度是成功的保证。著名演员曹灿说过:“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而有此心态又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分不开。你必须从内心里爱孩子,才能有和善的眼神;你必须有讲故事的欲望,才能吸引孩子。”内在的充实和情感是讲好故事的基础,装是装不出来的。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讲好故事,必须做通思想工作,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对孩子的爱心。
1.正面事例引导
开课之初,与学生一起阅读《婴儿》(马克·吐温于)、《小孩》(李钢)、《儿童如诗》(赵思运)、《智慧人生:美丽的欺骗》(沈正邦)等文章,引领学生回顾自己的童年,从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孩子,使学生感悟到无论是幼儿,还是成人都需要童话,都需要故事,生活中有童话有故事的人会永远年轻。进而通过教师的亲身经历(自己带孩子的经历:孩子从小在故事的熏陶下长大,每晚临睡前都有听故事的需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家长讲述方式的改变,孩子会有意识地自己创编故事,重要的是养成了宝贵的阅读习惯,受益终身。)、名人轶事(比如:孙敬修先生是如何用生命给孩子讲故事的)的正面引导,以及对优秀幼儿故事的精美准确地解读,让学生改变对幼儿故事的固有偏见,认识到故事对于幼儿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辅助手段激发
现在的学生思想灵活、接受新事物快,仅仅依靠听觉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有时可以借助一些新颖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给我们很多帮助,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时尚高端的节目和潮流新奇的形式,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即迎合了学生求新的精神需求,又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对课堂、对讲故事的兴趣。当然对于所引用的节目类型、质量、内容,教师要严格把关,正确引导,力求将其积极效应发挥到最大[3]。
3.教师以身作则
教师本人对讲故事的态度和自身的讲故事能力,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现实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本人对幼儿故事存在某种程度的偏见,哪怕自己积极“装出”喜欢的样子,也很难骗得了学生。所以让学生扭转态度之前,首先教师本人必须培养自己对幼儿故事的浓厚兴趣和研究意识。其次,教师的文字功底、文学修养、文化储备、语言功力、学前教育理论素养等因素也会决定教师在解析文本、讲述示范过程中的表现水准,所以教师本人必须在这些方面针对性的进行提升和改进,否则很难胜任此项工作。
(二)细节操作,逐项提高
假如有人认为“讲故事,太容易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试想如果用同一个故事,针对同样的听众或观众,让两个不同的人来讲述,效果会一样吗?答案不言而喻。因此,要学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是有大学问的。讲故事是一项综合性的语言工程,需要一个人“会听”“会说”“会想”“会演”“会选”“会设计”等多样技能的融会贯通,才能讲好故事。下面就把笔者提升学生“说、想、演、选、听”方面能力的具体手段和方法分享给大家。
1.练好语言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讲好故事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环节可以结合教师口语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以“朗读故事”的形式进行音质、音准、语调的训练和提高。但是讲故事的语音技巧要求比一般的朗读要高,需要有丰富的拟声和声音变化,对此可以安排学生收听或观看曲艺、配音、普通话相关影音材料,如:梅兰芳说书、台词表演、《孙敬修爷爷讲故事》、《鞠萍姐姐讲故事》等,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亲切感和富有童趣、拟声词和重复技巧的使用、抖包袱和卖关子技巧的运用等。
2.强大内心
强大的内心是练好讲故事技能的保证,甚至有人认为“世界排名第一的的恐惧是演讲,排名第二的是死亡。”可见公众场合的语言表达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讲故事同样如此,而且要求的似乎还要更高。登台演练是每一个幼师培训人员都会采取的方式和手段,也是想讲好故事必过的关卡,因为它即可以培养学生的舞台感,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就不会把故事讲好。但是如何利用好舞台是个关键,登台演练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叫上讲台,走个过场就好了,而是要力求学生的每一次登台都能有进步,有收获。这时如果采用一些小技巧就会事半功倍。比如:最美或最丑肖像五连拍、台上台下学生的定时对视等,学生会在欢声笑语中逐渐地战胜自我,变得自信坚强、从容淡定。
3.练“活”肢体
讲故事不止是嘴皮活,还要讲述者有一定的表演功力,学会使用肢体语言。很多学生讲不好故事的原因不是“说”不好,而是“演”不好,在舞台上,他可以注意到语调、语气、拟声等各种声音技巧的运用,肢体却如石膏像似的僵硬、不听使唤,引来的多是唏嘘偷笑,哪里还会吸引听众。要练好肢体语言,除了心理素质好之外,还需要一些具体细致的训练。比如:观看哑剧表演(《吃鸡》就是很好的素材)、猜字游戏(不许说话,只能根据肢体语言来猜字)等,这些形式,学生喜欢,乐于参与,效果很好,在舞台上逐渐能根据故事的需要放开自我,挥洒自如。
4.放松表情
笔者经常会给学生提到:要当好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要有做演员的修为和能力。因为幼儿的情绪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幼儿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影响到孩子[4]。讲故事时孩子会因为教师的声情并茂而更容易被吸引、更容易理解故事。在之前的训练基础上,教学策略可以分三步走:一是观看表情图片,了解不同表情和不同心情的关系。二是观看表情帝的演出(如:周星驰、黄渤、文章等著名演员的精彩演出片段),学习优秀演员的技巧和精神。三是模仿演练,先模仿图片、话剧、影视中的经典表情,再结合幼儿故事进行实战演练。经过这三步的训练,学生会认识到表情对故事讲述的重要性,并能认真对待,积极配合训练,取得好的效果。
5.丰富想象
讲故事同样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对故事进行适当改编时、讲故事词穷时,都需要讲述者的想象力发挥作用。为此,笔者结合《教师口语》课程的部分内容,设计了即兴演讲训练(给词说话)、故事创编训练(提前一节课给定角色、情境,让学生个人自由发挥、组织故事成篇)、故事接龙训练(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给定角色、情境,让学生按顺序每人一段进行故事创编接龙)等灵活有趣的方式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训练。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舞台上可以做到思维活跃,灵活应对[5]。
6.储备资源
每次课前讲故事演练,不能简单走过场,可以选择短小的优秀幼儿故事打印几份,将学生分组之后,每组派人短时记忆之后,现场比赛。这样的比赛不仅具有挑战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一个故事被几个同学貌似重复实则各有特点地演绎之后,所有学生都对此故事有了深刻的认知,学会了如何分析一个幼儿故事,文本解读能力不知不觉中得到极大提高;重要的是每次课后大多数同学都能储存下一则小故事,天长日久,学生就会有丰富的故事资源,这无论是对于学生将来舞台的临场应变能力的改善还是文学涵养的提升都具有深远的意义[6]。
(三)严格考核,把好关口
不少学生对讲故事的课程存在偏见。《幼儿故事说与编》在我们院系属于考查课,一些学生会想当然认为没有闭卷考试课压力大,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只要不是严重原因就不会挂科;再者现在不少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不端正的现象,信奉“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所以学习时态度不太严肃,有点应付的迹象。基于此教师一定要做到严格考勤,无论平时训练还是期末考试都要严格按照考核标准打分,不给学生留有任何投机取巧的余地。
四、教学反思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具有较高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普遍持久影响力,幼师培训机构及人员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以上几点都是对学生的讲故事技能训练很细节、很具体的操作,虽然有效,但是必须以科学的、整体的、有序列的课程规划为基础,以国家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否则就会偏离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失去了技能培训的意义和价值。
二是《幼儿故事说与编》(各个学校在课程名称上可能会有所不同)毕竟是实践性强、以提升学生的讲故事技能为重要目标的课程,但是一般学校都只开设一个学期,理论讲述和技能实训很难同时得到充分的展开,所以为了保证充足的技能训练,必须积极探索课下作业的激发机制,比如组织形式多样的讲故事比赛,这是保证学生讲故事技能得到真正提升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是讲故事需要的是综合能力,优秀的讲故事培训人员也应该是拥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最好是能融会贯通学前教育理论和语言文学两大门类的知识和能力,但实际情况是很少有这样的人才。一般的学前教育院系不乏学前教育、心理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学、舞蹈学、音乐学、美术学等多个专业的老师,但是很少有同时具备学前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所以如果在没有充足师资力量的情况下,给这门课程安排老师的时候存在某种程度的随意性,这些客观原因大大限制了课程的质量保证和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