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网络闲散行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
2018-09-22李伟军韩子君
李伟军,韩子君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大学生作为当代最年轻的知识群体,其对网络的接受和应用最为广泛,但同时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绩效产生了明显冲击,其现状令人担忧[1]。大学生课堂闲散行为如何?对其成绩的影响如何?需要引起各界足够的重视。
网络闲散(Cyberloafing),是一种员工在工作期间利用企业网络资源处理私事的行为[2-4]。早在1999年,这种行为就出现美国新闻周刊的文章中并定义为“网络摸鱼(cyberslacking)”,很快被麦克米伦词典和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特指“在工作时间员工选择网上娱乐,从而时间与公司资源被浪费的行为”。一些学者将网络怠工定义为“在工作时间员工使用公司网络收发与工作无关的邮件以及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的行为”[2]。或者,将这种行为称为网络闲散行为,指工作期间利用网络便利在工作期间随意性的线上网行为[5]。本文中,由于研究对象特定为大学生群体,学习则可以认为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因此,在课堂上使用网络来做与非学习相关的上网活动,这种行为可以被理解为“课堂网络闲散行为”。为了科学地评价大学生课堂网络闲散行为,了解课堂网络闲散行为与教学质量教育成果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编制大学生“课堂网络闲散行为”测量量表、问卷调查及建立闲散行为数据库,从定量角度考察了大学生课堂网络闲散行为与学习成绩间的关系,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客观依据。
一、文献综述
一些学者将网络闲散行为划分为三类:一是娱乐类,如听音乐、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浏览网站等;二是信息获取类,如浏览新闻、搜索资料等;三是在线交易类,如网上购物、买卖股票、订票等[6]。也有一些学者将非工作的上网行为分为四类:信息获取与咨询活动,如浏览新闻、看小说等;网络下载数据流,如下载电影、音乐等;获取个人收益活动,如炒股、网上购物等;进行虚拟世界的沟通活动,如上网聊天、收发邮件、撰写博客等[7]。迄今,大学生课堂网络闲散行为也不断受到学术界关注。从其动机来讲,多数课堂网络闲散行为的原因是无聊和打发时间。一些学生是出于习惯性原因点开手机,造成注意力偏离了课堂学习[8]。而有大学生表示课堂闲散行为主要原因是好玩刺激、精神空虚、寻找依托、逃避学习[9],上网时有高涨的情绪体验和难以控制上网的冲动[10]。一些研究发现,娱乐方式中“聊天”最受学子青睐,对“体育”的关注度也有增无减,“网络游戏”的偏好男女泾渭分明,其他选择上则多与自己性格、专业等有关[1]。一些调查发现,在课堂网络闲散行为的网络学习方式中,网络资源查询较受学生喜爱,对群讨论喜爱程度一般,网络课堂使用更少[11]。
不可否认,通过上网进行资料查询类活动,能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12]。但是,网络闲散对课堂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但程度因人而异。一方面,课堂上利用手机上网从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延展课堂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13],提高个体的学习效率,减轻压力,激发学生灵活性、创造力[14]。但另一方面,更多人认为课堂上使用手机会给学业带来弊端。它的存在不仅扰乱课堂纪律,易使学生上课分心,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学资源浪费,而且还助长了学生的逃课心理,“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网络信息交互的无空间性,这就为那些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学生提供了偏离课堂教学内容的思维活动空间”[15-16]。学生们在课堂上选择充满诱惑、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没有目的地随意浏览而错过课堂知识的吸收容易导致理想、信念与自我的迷失,甚至导致犯罪[17]。一些任课老师认为,网络闲散行为不仅导致学生上课态度不端正,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同时,手机信息传输较快,极大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16]。
二、大学生网络闲散行为:调查设计与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调查初期对大学生进行访谈并回顾文献,编制符合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其中,测量量表主要了解大学生具体的网络闲散行为表现。我们在参考了Lim V.K.2002年编制的Cyberloafing量表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访谈结果,自主开发了课堂闲散行为测量量表。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共计20个题项。网络闲散行为的全部量表都采用李克特5点评判(1=从不,5=总是)。调查对象的学习成绩数据直接来自所在学校教务部门提供的累积学分绩。在国内知名在线调查公司——问卷星的网络平台www.sojump.com创作问卷,然后以某大学所有同学为总体调查对象,实施随机抽样调查。
本研究回收问卷共计855份,其中,男生364份(42.57%)、女生491份(57.43%)。通过SPSS17.0软件对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进一步使用stata11.0软件对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图1显示,大学生上网经历比较普遍。70%以上大学生上网经历超过2年,甚至30%的网龄超过4年。60%左右被调查对象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集中在2小时到5小时之间,甚至有15%以上人群的时间超过5小时。为观测课堂网络闲散行为特征情况,我们进一步从浏览新闻、社交媒体、网络聊天和网络娱乐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为便于定量测算,我们依据程度高低分别赋值,从不=1、很少=2、有时=3、经常=4、总是=5,赋值越大,代表课堂网络闲散行为越严重。
图1 大学生课堂网络闲散的精力投入描述
表1中,各种课堂网络闲散行为特征不同。其中,得分最高的选项依次为QQ空间、QQ聊天、浏览其他新闻和微信朋友圈,分别得分3.002、2.887、2.687和2.406。可见,网络聊天是目前大学生课堂网络闲散中较为普遍。同时,被调查对象在课堂上也存在不同程度使用手机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和看小说等行为,按程度高低依次为音乐、视频和小说,分别得分2.225、2.189和2.049。相比较,手机游戏得分较低,为1.936。
三、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实证研究课堂网络闲散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构建以下计量模型,均以大学生期末成绩(GPA)作为因变量,并根据样本向量,经标准化后得出标准分,具体回归结果如表2、3所示。
表1 大学生课堂网络闲散的行为特征描述
表2 网络闲散时间长短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表2给出了网络闲散时间长短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其中,成绩作为因变量,以频率、性别和年龄作为控制变量,重点考察上网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将时间分成五个维度,其中以第一维度(<1小时)的人数作为对照组进行回归,结果发现:当上网时间位于1~2小时,回归系数不显著,表明学生一天花费在网络行为上的时间在1~2小时内时,对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当上网时间位于2~3小时时,回归系数为0.845,且在5%水平上显著,也即大学生一天中适量的网络行为有利于学生增长见识,提高学习成绩。但是,当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后,其影响系数为-2.705,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充分表明,当学生一天花费在网络行为上的时间大于5小时后,会明显影响到学习成绩。因此,由表2 可知,当学生在一天中适量的网络行为有助于开阔眼界、提高效率、放松心情。但是,过度沉迷网络时必然不利于学习成绩。统计检验结果充分表明,上网时间越久成绩越差。另外,性别的影响系数明显为负,表明在男女性别上,男性更容易因为上网影响学习成绩,其原因可能在于,与女同学相比,男同学的自制力相对较弱。
表3给出了不同网络闲散行为对成绩的影响。从模型5~模型8的实证结果来看,大学时课堂网络闲散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成绩,依据程度高低依次为社交媒体、网络聊天、网络娱乐和浏览新闻,影响系数分别为-1.567、-1.454、-1.430和-0.785,且都在1%水平上显著。进一步,将上述行为变量统一纳入回归模型9中,结论仍然相对一致。模型9结果发现,依然是社交媒体对学习成绩的不利影响最高,回归系数为-0.89,在1%水平上显著;其次分别为网络娱乐和网络聊天,影响系数分别为-0.877和-0.742,且在1%和5%水平上显著。相比较,浏览新闻的影响系数不显著,其原因可能在于:第一,当代大学生在课堂上对新闻的浏览较少,更多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浏览新闻,故浏览新闻类题设对因变量成绩的影响不是充分敏感。第二,虽然课堂上浏览新闻会耽误学习时间,但另一方面却也可以增广见闻,增长知识,增强学习中间的自信心。因此,课堂网络闲散行为中浏览新闻对成绩的影响不显著也在情理之中,具体视时间耗散和内容取向有别。
表3 网络闲散行为特征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四、结语
本文通过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从定量角度研究了大学生课堂网络闲散行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重点从不同时间长短和不同行为特征角度予以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总体上,课堂网络闲散时间投入与学习成绩间呈现门槛关系,适量的上网时间有助于促进学习成绩,但如果时间过长则显著对成绩具有负面影响。这表明,当代大学生群体应以辩证的思想对待网络,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的视野拓宽、知识溢出功能来提升专业学习方法和效率。同时,要适可而止,合理把控上网时间,避免沉溺其中,荒废学业。(2)行为上,除新闻浏览外,其他如社交媒体、网络聊天、网络娱乐等都显著影响了学习成绩。这进一步表明,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当代大学生应该选择性对待,充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仅有必要通过网络积极了解和关注政治、经济等国内外大事,而且可以随时追踪与专业学习有关的时政信息和行业信息。同时,尽量避免在社交媒体、网络聊天、网络娱乐等方面的无效投入。
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使其在网络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充分了解本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趋势,提高其求知欲望,并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网络的正面功能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