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卷调查的清水河流域原州区段环境问题分析
2018-09-22王冰
王 冰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1 调查的背景及意义
本文以维护及保护评价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服务功能为目标,通过基础调查和评价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全面分析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程度,确定流域范围内的优先保护对象和管理目标,依此开展流域的污染源治理、主导生态功能保护、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运行以及实施流域生态健康监管工作,促进流域环境保护工作从污染防治型向生态环境综合保护转变,切实改善流域生态健康水平。
2 调查的基本情况
以宁夏固原市境内的清水河流域为调查对象,根据GIS技术划分流域单元,所选取的研究范围将流域划分了7个单元,分别是原州城区、中河乡、清河镇(官厅镇)、头营镇、彭堡镇、三营镇、寨科乡和炭山乡,深入到原州区8个乡(镇),以小流域为评估单元。采用野外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与座谈访问法。共发放100分调查问卷,基本做到每个乡(镇)10份,并现场指导调查问卷的填写,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
2.1 野外调查情况
清水河流域水利建设工程总共32处,随机抽取了5个地方做实地调查,得出底栖动物种类与密度(表1)、各单元鱼类种类(表2)、特有种或指示性物种保持率(表3)。
表1 清水河干流流域底栖动物种类与密度
表2 清水河干流流域各单元鱼类种类
表3 清水河干流流域特有种或指示性物种保持率
2.2 问卷调查情况
3.2.1 问卷对象个人属性基本情况
问卷对象个人属性基本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问卷对象基本情况
2.2.2 调查结果概述
(1)居民对现有居住环境的评价。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居民对现有居住环境持满意的态度,其中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居民占到64%;有17%的居民表示不太满意;13%的居民表示非常不满意;此外有6%的居民呈中立态度。其中,通过检验分析,年龄属性和文化程度属性对居住环境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表5)。
表5 职业、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对居住环境满意度差异检验
注:*在0.05检验水平上是显著的(双边检验);**在0.01检验水平上是显著的(双边检验)
(2)居民对流域水环境变化情况的评价。在所做的调查中,居民对近10年(2005年以来)流域水环境变化情况的评价差异较大,部分居民认为流域水环境变好或稍有变好,分别占到41%和30%;但也有部分居民持相反的意见,其中5%的居民认为稍有变差,15%的居民表示严重变差;剩余9%的居民认为流域水环境在近十年内无变化(图1)。其中,流域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附近村落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此外,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放以及由于长期干旱,地下水无度开采,迫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几种苦咸水区、淡水区混合,均会对流域环境造成污染[2,3]。
图1 2005年以来流域水环境状况变化情况
(3)河流沿岸动植物数量和种类与2005年或之前相比变化情况。对于河流沿岸动植物数量和种类近十年来的变化情况,50%居民认为数量和种类均明显增加;16%的居民表示稍有增加,其中包括两栖动物,如癞蛤蟆和青蛙;鸟类有麻雀和喜鹊;此外据居民反映,近两年当地山上野生动物(野猪、野兔、野鸡)数量增多,其中野猪数量的增加尤为明显(图2)。
图2 河流沿岸的动植物数量和种类与2005年
(4)河流水生生物数量和种类与往年(2005年)相比变化情况。对于河流中鱼类等水生生物数量和种类变化情况,38%的居民认为无变化。此外,认为水生生物数量和种类增多的居民占到46%,还有16%的居民表示稍有减少或是严重减少(图3)。对于河流中的水生生物,较多居民反映鱼类数量和种类变化不明显,有的河段在近几年一直没有鱼类的存在。其中,河流中存在较多的是泥鳅鱼,其他种类的鱼不多见。
图3 河流的鱼类等水生生物与往年(2005年)相比变化情况
(5)沿河两岸开发建设活动情况及对沿河两岸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因素。关于沿河岸开发建设活动是否较多这个问题,回答是和否的居民基本各占一半。据调查得知,近几年沿河两岸的居民房已基本拆除,但偶有私自偷建现象;部分乡(镇)有个人私自占用河道建砖厂、砂厂以及在河道两岸挖砂。此外,居民普遍认为影响河岸环境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例如随意乱扔垃圾、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了小流域固废和水污染。
沿河两岸的开发建设活动随着政府的大力整治,已逐步减少,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取缔力度。研究表明,如果沿河两岸20 m之内都存在绿色植被,对河流的污染会有较大缓解,能更好的保护河流。这就要求当地水务管理部门和生态建设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详细的河流沿岸开发活动和绿化建设管理的制度。
(6)流域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调查中,居民普遍认为流域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类污染,其中30%的居民反映的是固废污染,主要是人为的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16%的居民表示是水污染,主要是流域周围的居民将生活污水、一些工厂将工业废水排放到河流中;10%的居民认为是噪声污染,噪声源主要来自附近的机动车辆及闸坝的水流声;12%的居民认为是空气污染,主要是固废、污水发出的气味,影响了居住区空气质量;11%和9%的居民认为是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进而造成水土流失、滑坡等现象。还有12%居民表示对此状况不了解(图4)。
图4 流域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次调查流域环境污染问题中固废污染居于首位。根据不同的研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不同地区每年仍有成千上万的固体废弃物直接顷入江河湖泊中,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不言而喻的[4]。
(7)针对流域环境最应实施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据问卷调查的统计,对于流域环境最应实施的保护和治理措施,其中,加强河道两岸绿化占到20%,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占19%,疏通河道、排出河道安全隐患占18%,加强环境治理占到16%,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占13%,加大资金投入占10%,还有4%的居民表示不清楚(图5)。
图5 流域环境应实施的保护与治理措施
对流域环境问题的治理首要是预防水土流失和防治各类污染,其最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就是加强绿化建设,通过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和通过植被吸收和减少污染,故当地居民提出的加强河道两岸的绿化建设与研究方向不谋而合。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居民日常生活与流域环境问题
调研表明,自2005年以来,清水河流域环境质量已有很大改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域环境仍然面临若干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大概30%流域附近的居民对现有居住环境表示不满意,他们对于流域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各持己见,其中反映清水河流域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水污染和固废污染。
在此次调研中,了解到清水河流域附近的村庄生活生产污水排放方式主要有两种:排入沟渠和直接泼洒。①排入沟渠方式。相对于沟渠完善的村庄采用沟渠排入。清水河流域内大部分村庄的沟渠砌筑材料为土质。排进沟渠的生活生产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一部分渗入土壤,造成了土壤污染。②直接泼洒方式。其中一些村庄无沟渠或沟渠不完整,居民将生活污水直接泼洒到路面,晴天时水分蒸发,污水中的污染物质经由土壤渗滤慢慢累积到土壤里;等到雨季时期再经雨水冲刷,污染物质慢慢通过地表径流流进附近水域。此外,由于缺乏环保意识,一些居民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垃圾,造成居住区固废污染。
3.2 清水河流域环境治理和管理问题
此次调研,除针对清水河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发现该流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清水河流域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环境问题治理方面,主要靠政府部门投资建设完善,管理模式是企、事业单位共同运行,在此过程中政府主要承担治理方面及其他多数职责,在流域环境治理方面增设了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并不断改善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综合治理的投入。调查表明,在政府的长期宣传下,流域周边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逐渐加强,但对于自己日常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及污水与流域污染的重要相关性认识仍不够到位。这首先表现在环境保护主体意识比较模糊,例如部分居民认为导致流域污染主要是外来因素,包括流域周边一些淀粉厂、砖厂等。其次表现在对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主体意识缺乏,虽然通过政府的宣传教育,居民的环保意识所有增强,但多数居民仍认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是政府起主导作用,他们更多的是负责配合。例如在被问及到最应该开展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时,16%的居民表示政府应当加强环境管理,还有8%的居民表示政府应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勒令污染单位停止污染行为,并严惩环境破坏者。对于自身,多数居民表示现阶段能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节约用水、文明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等。
4 流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建议
根据调查反馈结果,对于清水河流域环境保护和治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提倡参与式管理
参照国内外的法律实践,认为社会公众参与其中是解决目前环境治理困境问题的良方。但公民在参与环境治理中其范围和途径及其狭窄,大多为被动形式。公众不属于治理的主体,这种形式造成了拒绝公众参与管理决策的借口。所以应该树立流域居民环境主体意识,提倡参与式环境治理。通过“参与”的方式让公众了解自己,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及污水与流域污染的重要相关性。参与式环境治理的亮点之一就是充分提倡环境主体意识,同时增加公众自我对环境保护意识。在做的方法上应大力的宣传和教育来确立环境主体意识的需要。在宣传上,要面向全民,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画、网络视频宣传、居民宣传栏、广播、标语、电视等方式,同时加强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指标、环境保护治理法律法规的培训;大力开展村民节约用水、生活污水及垃圾文明处理方式、水介疾病预防、面源污染控制、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教育及培训;让居民认识到哪些生活方式会对自己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这样可以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培养起环境主体保护意识。在政府的有力组织下,积极开展流域环境保护活动,使每位公民都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明白流域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归还大自然碧水蓝天。
4.2 从多方面加大政府的投入
政府应在财政允许的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清水河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为更好地进行流域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可能。同时,政府需要在部门间的协调上作出努力,在需要协调的综合性问题中实施主导部门的确认原则,以及其他部门的责任和责任追究程序。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与当地环境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当地的实际环境问题出发合理的进行环境管理与治理。据调查了解,当地政府在逐年加大对流域环境治理的投入。现村镇上基本都设立了垃圾处理站,由管理员将垃圾分类回收、集中处理;定期疏通、清理河道垃圾;在河岸建坝、植树。此外,在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及水库等周边的水源涵养区,实施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5]。
4.3 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
奖罚分明,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对于不符合法律要求和规定的行为进行有力的惩罚,从而起到提醒以及制止该种行为的作用,例如在调查中,有1/3的居民反映,当地一些人不顾政府的禁令,私自在河岸挖砂、采砂谋取私利,这些行为对河道及对流域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其中一些小型的砖厂、粉厂、淀粉厂将废水直接排入沟渠,通过支流汇入清水河,造成了河水的污染,同时废水发出刺鼻的臭味造成了空气污染,所以政府应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对不法行为进行制止,勒令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工厂关闭,并作出相应的惩罚;相反,对于严格遵守环保相关规定的工厂和居民进行奖励,起到激励并唤起全体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作用。
4.4 建立多元化的流域治理机制
应加强多元化管理模式,通过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与措施弥补不足。流域环境污染主要来自附近居民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因此治理工作的着眼点是控制人的行为,所谓的控制可以采取激励与限制两种机制。相对而言,发挥内部动力是激励机制的重要性,而限制机制则是从外部对个体进行强迫。就拿水资源而言,其本身具有公共性,通过行政手段进行限制性的管理是必要的,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机制调整,但是仅仅建立一种机制必然会出现偏差[6]。流域水资源的自然特征、经济功能和社会属性共同表明,有必要在今后的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中引入市场机制,扩大公众参与。改善流域环境整治效果,不仅需要提高监管效率,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如鼓励公众参与、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治理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动员各种力量共同参与治理,可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