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及问题

2018-09-21角春娇

现代交际 2018年12期
关键词:翻译

角春娇

摘要:本文立足于翻译的作用及其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第三版)对外汉语教材教材生词表中的汉词英译为考察对象,从词义、构词特征、语法等角度展开归类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如英汉词义不对应、词性不符、搭配用法不同、量词以及虚词翻译不当等,并且提出针对性建议,如英语释义要限定词义、符合不同语言词汇特征等。

关键词:翻译 对外汉语教材 汉词英译 归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2-0173-02

“翻译是人类的一项文化交流活动,它试图跨越不同话语传统,使各民族的思想与文化得以沟通和交流”。[1]黄锦炎定义翻译:“将一种语言的话语结构中蕴含的各种信息分析出来并把它们贴切地综合在另一种语言的话语结构中,使之达到语际等值传递的语言活动。[2](黄锦炎,1998:117-118)翻译的前提是肯定语言之间的可译性,黄锦炎从信息传递模式看待语言之间的可译性问题,他认为,语际信息传递过程是由原语传递和译语传递两个阶段构成,语言的可译性问题,关键在于译者用原语接收的信息是否都能用译语表达出来。[2](黄锦炎,1998:118)语言之间的翻译很难达到“等值”的程度,黄锦炎认为,翻译要求的是信息在交际功能上的等值[2](黄锦炎,1998:127),一些多余的信息不必锱铢必较,同时话语信息的等值性受话语结构的约束。这就使得不同语言之间的可译性成为可能。

一、翻译在教学中的作用及问题

翻译在对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语法翻译法,这也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刘珣认为,语法翻译法教学在词汇教学方面,有着“用对译的生词表进行教学,以句子为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的特点,语法翻译法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它强调对语法规则的掌握,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能较好地培养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时至今日仍然在对外汉语某些课程如综合课、翻译课教学中发挥作用。[3](刘珣,2000:237-238)

何瑞(1998)总结语法翻译教学的优点,一为利用母语对比汉语能够容易地理解吸收汉语,提高学习词汇和语法的精确度,二为在学习汉语的初期降低难度,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4]程春君(2014)认为,用留学生母语进行词汇翻译教学可以使留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及掌握另一门语言的知识点,尤其是在词汇的讲解方面,可以言简意赅地阐述词义。[5]

用英语词汇翻译汉语词汇,有时可以直截了当地指明该词的意思,避免绕圈子,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外部形式、内部结构的不同,使得除了专业术语之外,词汇一一对应的情况十分少见,鲁健骥(1987)指出,外国人在学习汉语词汇时存在意义互有交叉,两种语言对应词搭配关系不同,词汇用法不同,词汇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场合有差别等问题,而这是由于课堂教学和教材存在简单化对应、堆砌所谓的“对应词”、繁琐释义等问题造成的。[6]万艺玲(1997)认为,仅从外国学生母语出发理解汉语词汇的意义而不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一方面无法准确理解汉语词汇的含义,从而产生偏误,另一方面不利于外国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对母语产生依赖而无法理解汉语思维,不利于汉语语感的建立,从而提出消除学生对等词观念、限制词义、少用母语对译、以汉语解释汉语等建议。[7]

我们对《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第三版)》[8](以下简称《桥梁》)英译进行考察。《桥梁》是国内对外汉语课堂上广为使用的一套中级汉语主干教材,是一部符合时代特色、有助于学生学习汉语的教材,教材中的生词注释方式为:汉语词汇—汉语拼音—词性标注—英文释义—HSK词汇等级。在考察《桥梁》生词表时,我们选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9](以下简称《现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10]、《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第8版)[11](以下简称《柯林斯》)。

基于汉词英译出现的意义不对等问题,我们拟将《桥梁》中的汉语生词和英语译词的语义、语用等加以对比分析,在义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课文语境,破除简单对应关系的翻译方式。

二、漢词英译问题分类与分析

《桥梁》生词表中的一些专业用语、单义的汉语词汇,用英语词汇翻译可以达到意义完全对应的效果,更多的是汉英词汇意义不对应的情况。由于英语词汇翻译的不恰当而导致汉语学习者无法准确理解和掌握该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注释背后所蕴含的英语思维方式容易误导学习者,从而在汉语词汇的语义、语用方面产生偏误。

(一)从词义关系进行问题分析

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表的英译词,目的在于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词义,掌握词语的用法,因此在对译的时候力求准确。但是在我们的考察中,有些英译词并不准确,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英译词语与汉语词汇词义不符。

王淑英(2010)在论述英语词汇的多义性时认为,词汇的多义性既受非语言因素,如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新词和新的词义层出不穷,又受语言本身因素的影响,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带来词义、词性的变化。英语词汇多义性及多功能性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是语用的结果,受到静态概念范畴意义及其赖以生存的语境的制约。[12]

用英语多义词来翻译汉语词汇,很容易出现词义范围不对应的情况,要么英语译词词义范围大于汉语词汇词义范围,要么英语译词词义与汉语词汇词义有所交叉,其次是英语译词词义范围小于汉语词汇词义范围的情况。以下将对这几类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1)英语词汇义项范围大于汉语词汇义项范围,如下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贫困”一词被翻译为“poor, poverty-stricken” ,“poor”一词的第一个义项与第五个义项与“贫困”这个汉语词汇的词义相对应,其余的几个义项是“贫困”一词所没有的。另一个词“poverty-stricken”在《牛津》中的释义是“赤贫的;一贫如洗的”,符合“贫困”一词的含义。

在《柯林斯》中,“poor”第一个义项是“(人)贫穷的,贫困的”,说明这个词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为“贫困”来用的;“poor”第三个义项是“可怜的,不幸的”,如例句“I feel sorry for that poor child.(我为那个可怜的孩子感到难过。)”。而汉语词汇“贫困”没有这个义项。当留学生使用“poor”作为“可怜的,不幸的”这个义项的时候,就产生了偏误。

表1展示了英语译词义项范围大于汉语词汇义项范围的案例,课文生词表中还有其他类似的例子,由于篇幅所限,文中仅举出比较典型的例子,对此下文不再赘述。

英语词汇的第一个义项与汉语词汇的意义并不相符,也就是说该英语词汇最常见的用法并不是作为该词对应的汉语词汇的用法,对于具有英语思维的汉语学习者来说,这往往会对他们的汉语学习产生误导。对于留学生来说,一方面,面对一个汉语多义词,区分不同义项的用法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另一方面,当学生将英汉多义词等同起来,使用英语多义词的一个义项,然而对应汉语词汇没有这个义项时,往往会产生偏误。

(2)英语词汇义项范围小于汉语词汇义项范围,如下表2:

汉语词汇义项范围大于英语词汇义项范围的情况比较少。“勉强”一词作为动词时,“force sb. to do sth”与“勉强”一词的动词用法相对应;作为形容词时,“reluctant”对应“勉强”的第二个义项,对于“勉强”的其他义项,这两个英文翻译都没有呈现出来。

从整体上来看,将“分手”翻译为“divorce, break up”是完全对应的,但“分手”对应的是“divorce”和“break up”两个共同的意义,因为“分手”有两个义项:①离别,分开;②指结束恋爱关系或夫妻关系;而“divorce”是“离婚”的含义,“break up”既有“分手”的意思,又有“离婚”的意思。可以说,“分手”的词义范围大于“divorce”。

(二)英汉词汇构词特征不同导致的翻译不当

《桥梁》中存在对语素处理不当的问题,如下:

(1)界 (名) field :……,美术界的人一句话也没说。(第五课,课文例句)

《牛津》例句:All of them are experts in their chosen field.(他们在各自选定的专业中都是专家。)

(2)率 (尾) rate:……让一批特别敏感的苍蝇食用,然后观察苍蝇的死亡率。(第六课,课文例句)

《牛津》例句:Most people walk at an average rate of 5 kilometers an hour.(大多数人步行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5公里。)

(3)源 (尾) source:它对化肥、农药的使用及土地、水源、环境都有严格的要求,……(第十一课,课文例句)

《牛津》例句:Your local library will be a useful source of information.(你們当地的图书馆就是很好的资料来源。)

“界”一般不会单独使用,根据义项,它要么作为“界限”来讲,用在诸如“地界”“省界”等词汇中,要么作“一定的范围”来讲,用在诸如“眼界”“管界”等词汇中,从这个角度来讲,“界”是一个语素而不能算是一个词,“界”作为词素一般不单独使用,而“field”作为一个英语词汇可以和表示职业、工作的用词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把语素放入生词表中,用英语词汇来加以解释,会使学生产生偏误。同样地,课文将“率”“源”标注为“词尾”,也就是承认这类词不单独使用的事实,却用一个可以单独使用的英语词汇来翻译,汉语学习者往往会把“率”“源”当作独立的词来使用,从而引起偏误。

(三)从语法关系进行问题分析

1.汉语词汇与英语词汇的词性不同

《桥梁》中汉词英译词性不同的词汇如:

(1)算(是)(副):regard as, consider(动),第一课

(2)归(动):(used between identical verbs) despite, regardless of(介),第四课

(3)海外(名):overseas(形容词,副),第五课

(4)干脆 (形):simply (副),第六课

对教材中生词的学习,有助于汉语学习者了解汉语的特征,但是过于随意的翻译,不利于汉语学习者之后的深入学习。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统计中的汉语介词多用英语动词性质的词汇或短语翻译,汉语动词用英语介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质的短语翻译,汉语副词多用英语动词性质的短语或结构翻译,其他词如汉语名词、形容词、连词、代词等多用英语副词翻译。

词汇词性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如:第四课中的“归”这一汉语词汇,在课文的语境之下,作为动词使用,意思是“用在相同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课文中的句子是“不信归不信,出了胡同口,陈静忍不住真朝左手方向看了一眼”。这个词的英语译词是“(used between identical verbs) despite, regardless of”,这两个英语词汇都是作为介词用的,虽然括号里面注明了“用在两个相同的动词之间”,但是作为这两个英语词汇本身是没有这个用法的,它们主要是在后面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词短语使用。如《牛津》例句:①Her voice was shaking despite all her efforts to control it. (尽管她竭尽全力控制自己,声音仍然在颤抖。)②Despite applying for hundreds of jobs, he is still out of work. (尽管他申请了数百个工作,但仍然在失业中。)③He had to laugh despite himself. (他不想笑,但没法不笑。)

2.搭配、用法不同

万艺玲曾提到,词语的用法不同就体现在搭配对象的不同等方面。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常常会以汉语词汇的英语翻译词汇为参照来组词造句。汉语学习者常把母语词汇的搭配用法套用在汉语词汇中,由此造成偏误。[13](万艺玲,2010:239)如果只注重汉英词汇在词语意思上的对应而忽略其内在的语法意义的话,很容易在使用的时候产生偏误。如“猛——violent”“歪歪扭扭——crooked”等,具体如下:

(1)猛(形):violent,第一课

课文例句:……由于激动,用力过猛,……

《现汉》例句:炮火很猛。

《牛津》例句:

① violent crime (暴力犯罪)

② a violent headache (剧烈的头痛)

③ Her dress was a violent pink. (她的连衣裙是非常鲜艳的粉红色。)

(2)歪歪扭扭 (形):crooked,第一课

课文例句:邮包上的字歪歪扭扭,仿佛跳着舞在向我讲述:……

《现汉例句》:纸条上写着两行歪歪扭扭的字。

《牛津》例句:

①a crooked nose/smile(鹰钩鼻;不自然的微笑)

②a crooked businessman/deal(奸商;不正当的交易)

3.对量词翻译不当

英语中没有量词,在表达某物的数量时用“数词+名词”的形式表达,而汉语量词则是在表达事物数量时的必要词汇。用英语翻译该语言中并没有的词汇类型十分不容易,是一个教材生词编译值得注意的问题。现阶段对量词的翻譯,有以下表中两种类型,详见下:

类1:

①场:a measure word,第三课

②阵:a measure word,第五课

③盒:a measure word,第九课

④副:a measure word,第十二课

类2:

①门:a measure word for subjects of study,第三课

②双:(a measure word) pair,第三课

③番:a measure word for actions, deeds, etc.,第五课

④扇:a measure word for doors, windows, etc.,第二十四课

⑤文:a measure word for copper cash in old times,第二十九课

在类1中,对量词的翻译都是“a measure word”,并没有多余的解释,这样的翻译过于简单化,汉语学习者只知道该词是一个用来作衡量的词,却不知道这个词具体怎么使用。而类2,除了介绍该词是量词外,有的加上了该量词修饰的对象,如“门——a measure word for subjects of study”将量词“门”的秀修饰对象“学科”注释出来,有利于汉语学习者对汉语量词及其搭配的掌握。

4.对连词、介词等虚词翻译不当

生词表中对连词的翻译,如下所示:

(1)而:used to express coordination by connecting cause and effect or aim and means,第一课

(2)况且:moreover,第六课

(3)然而:but, however,第六课

(4)不料:unexpectedly,第八课

(5)即使:even if,第十一课

(6)哪怕:even if,第十二课

一些虚词,如“而、则”,由于词义虚化只表示语法意义而无词汇意义,在用英语翻译时只能将该虚词的用法用英语翻译出来,这样的释义并不是理想的释义,学生一方面无法从简短的一句母语释义中理解该虚词的用法,另一方面,这样的释义陷入了繁琐释义、生硬释义的圈套里,看似解释了一大堆,其实学生根本不能掌握。另外,有的虚词用一两个具体的英语词汇进行释义,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该汉语虚词与英语词汇词性不同,这往往预示着二者用法不同,容易致误,如:表中的虚词“况且”,《现汉》中对其用法的定义是:“用在后一分句前面,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并以例句加以解释:“上海地方这么大,况且你又不知道地址,一下子怎么能找到他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况且”是表示递进,反观其英语译词“moreover”,这是一个副词,在意义上和“况且”相近,都有补充说明的含义,但是这个词不表示递进关系,用在句中往往表示并列关系,如例句:“A talented artist, he was, moreover, a writer of some note(他是一位有才华的艺术家,同时也是颇有名气的作家。)”另一个问题是,不同连词用同一个英语词汇(短语)翻译,如表中“即使”“哪怕”两个虚词,都用“even if”翻译。“即使”“哪怕”两个虚词均可表示假设关系,但是二者有着细微的区别:“即使”用在句中表示假设关系时,假设与结果不一致,假设姑且承认事实,结果也不会因为假,假设成立,则结果与假设相符,二者一致;“哪怕”用在句中表示假设关系时设而有所改变。这两个本来用法就不相同的虚词用同一个英语词汇翻译,极易混淆。另外,“even if”的含义更偏向“即使”的含义,如例句:“I will go there, even if I have to walk.(我就是走也要走到那儿去。)”

生词表中对连词的翻译,如下所示:

凭:based on,第一课

课文例句:就凭你这名字,我还有什么理由拒绝每学期寄给你学费呢?

《牛津》例句:The movie is based on a real-life incident.(这部电影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为基础。)

“凭”译为“based on”在意思上倒是对应了,可是二者的用法不同,“凭”用在句中表示依据,而“based on”则是形容词的用法,多与系动词连用表示事物的状态。《桥梁》收录的介词较少,上下册一共四个介词,分别是“凭”“冲”“至于”“由”,其中存在明显对译问题的只有“凭”这个连词。

三、关于汉词英译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限定词义

鲁健骥(1987)曾说,有一部分词,可以只给对应词语,如大部分数词,一般不会引起对意义的误解。有些词只给对应词是不够的,在对应词之外,还应有限制性、解释性的说明。[6]在《桥梁》的生词释义中,英汉词汇语义范围不对应情况的存在,是由于生词的解释没有很好地限制词义,特别是那些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第一个义项都不相同、只是在某些语境下才算是同义的词汇,汉语学习者在看到英语译词的时候,往往最先反应的是该英语词汇的基本义项,这样很容易造成理解错误。

对汉语词汇的英语释义加上限制性、起补充和解释说明作用的词汇,如:

开幕:(动)(of a meeting, exhibition, etc.) open, inaugurate(第五课 )

闭幕:(动)(of a meeting, exhibition, etc.) close(第五课)

上面两例中,除了直接用对应的英语词汇进行释义,还加上了该词所修饰的名词对象,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生词之外掌握词汇的搭配用法。如上文中提到的几个词汇意义范围不对等的词汇:

举报:(动) to report(第十八课 )

参考上面的翻译,我们可以将其译为:

举报:(动) to report(to tell a person in authority about a crime, an accident, an illness, etc. or about sth. bad that sb. has done )

除此之外,给同一个汉语词汇两个以上的英语译词相互限制词义,如:

轻悠悠:(形) light, gentle (第二十四课 )

轻 微:(形) light, slight (第二十四课 )

对这两个词的释义,都用了同一个英语词汇“light”,但是“轻悠悠”侧重于“轻飘飘的状态”,“轻微”侧重于“程度浅”,于是在释义时除了表示“轻”这个含义的“light”一词外,还加上了不同的英语译词,这样有利于理解和区分这两个词汇的意思。

(二)翻译符合语言词汇特征

这一点主要针对由汉英两种语言词汇特征不同而造成的翻译问题,例如,在处理汉语词汇和词素时,考虑到汉语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并且尽可能地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我们认为生词表中应该尽量选用词语而不选用语素。如上文提到的“界”“源”“率”,可在生词表中选用课文中出现的带有该词素的词语“美术界”“水源”“死亡率”,在具体教学中再引入词素的讲解。

(三)重视语言词汇之间的对应性

不同语言词汇虽然极少出现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过于随意的翻译,如英汉词汇词性不同、搭配用法不同等,不利于汉语学习者深入学习汉语。因此我们建议在选用英语词汇翻译汉语时,尽可能地选用和汉语词汇词性相同的英语词汇,同时注意二者之间的用法一致。

四、结语

翻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词汇教学方面,正确得当的汉词英译有利于汉语学习者快速掌握和应用汉语词汇,从而提高汉语水平。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点一大重点,生词的教学需要译词的帮助,译词的准确性影响汉语学习者对汉语词汇意思和用法的把握,只有掌握了汉语词汇之后,才能逐步完成交际目的。通过对《桥梁》生词的考察,对于对外汉语教材汉词英译问题我们可以确定,在生词英译过程中英译词不准确的情况确实存在。英语词汇多为多义词,这也就给翻译汉语词汇造成了一个潜在的困难,英语词汇翻译汉语词汇,所有义项一一对应的情况很少,即使是义项一一对应,在实际的语境中,也有可能出现意思、侧重、情感色彩、文化内涵等的不同。因此,限制英文译词的意义十分重要,生词英译要在两种不同语言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对应关系。不同语言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的语境中,词语意义的对应关系是存在的,语境在理解词语意思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类并加以分析,给出几点关于汉词英译的思考建议,以期对对外汉语教材汉词英译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许钧.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49.

[2]黄锦炎.语际信息传递与等值原则[A].耿龙明.翻译论丛[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何瑞.浅谈语法翻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4):139.

[5]程春君.浅谈语法翻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师专学报,2014(3):76.

[6]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4):123-132.

[7]万艺玲.对外汉语词义教学中的两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56-57.

[8]陈灼.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第三版)[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0]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1]英国柯林斯出版公司.柯林斯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第8版)[M].北京:外語教学研究出版社,2017.

[12]王淑英.英语词汇多义性及多功能性的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2):111-112.

[13]万艺玲.汉语词汇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谈汉语颜色词的解析及英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