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转型下高校对会计人才能力培养的优化思考

2018-09-21王韵芝于丽虹章文芳

中国市场 2018年27期
关键词:会计转型会计人才

王韵芝 于丽虹 章文芳

摘要:在会计转型的过渡阶段,传统会计已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文章以江苏省高校为例分析各高校对于培养会计人才能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从而有利于培养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高智能复合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会计转型;高校培养;会计人才;能力需求

1.引言

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深入,各企业面临着科学融资与投资决策、风险管理、股权并购、资产重组及股利分配等问题,以核算与监督为主要职能、强调对外体现企业的经营情况,受到固定格式制约的传统型“外部会计”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对财务数据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挖掘,以控制与管理为主要职能的管理型“内部会计”正逐步登上会计舞台。随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推出的可取代传统会计核算的会计机器人进入市场,会计从业资格证被正式取消以及由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主办的管理会计师证书考试的初次实行表明:如今的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财务规划、绩效与控制去帮助企业提升内部运营的能力,还需拥有财务决策的能力去助力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利润最大化。这表明我国会计领域正处于转型的过渡阶段,市场对于会计人员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

事实上,除了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新时代还需要会计人才可以掌握相关学科如金融、税务、管理、贸易、法律、英语等方面的知识,可如今拥有会计职称的人数虽然很多,但不管是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方面,还是在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等方面,这样的会计人才却很少。不少财会专业毕业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以至于不会制作会计报表或是不能运用用友等会计软件进行核算,更不必说很多非财会专业的大学生虽然拿到会计证书,但却缺乏系统的基础知识体系。在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于2016年发布的《我国会计人才供求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我国会计人员存在供过于求的问题:会计人员过剩的数量,2011年为39万人,2012年为82万人,2013年为160万人,2014年为239万人,2015年为311万人,但从结构上看中高端会计人才较为缺乏,所以面对这种会计转型的过渡阶段,高校对于会计人才能力的培养就成为重中之重。

2.问题分析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按照全面性原则在江苏省189所大学中进行样本选取,从江苏省“双一流”高校,普通高校和专职院校中开设会计、财务管理类专业的高校中抽样选取了30所样本学校,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河海大学等10所“双一流”高校,南京审计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大学、常州大学等14所普通高校,江苏经贸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专职院校,分别从各学校官网查找所调查专业的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标,培养计划,主修课程及实践课程等)并分析后加以统计所得。根据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2.1课程设置方面

在江苏省各高校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比例调研中(如图1所示),我们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归入会计学类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归入经济学类课程,管理学原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课程归入管理学类课程,调研中发现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类课程占比较高,而审计、统计、税务等相关课程占比较低,同时在会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有较多重复课程的学习且各课程之间相互衔接不足导致学生学习不深不透。另外在参加调研的30所高校中只有东南大学设有定期的会计类专题讲座及常州大学设有讲座类公选课(必须修够学分方可毕业)来更新会计教学内容。

2.2教学形式方面

在调研的30所江苏省高校中每所学校都有实践教学环节且内容都大同小异,有超过50%以上的高校開设了毕业论文、专业模拟实习、专业实战操作等实践环节,但关于技能大赛、实验课程、课外研学等方面各高校却涉及较少(如图2所示),同时约有20%的江苏省高校并未普及会计教学的案例研究、约有40%的省内高校并未涉及实地研究(如图3所示)。

(三)考试评价方面

当下的会计考试评价多注重于高校层面而忽略了市场需求,高校对成绩的考察大多局限于必修科目的分数,而忽略了类似实践能力等其他相关能力的培养,使得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明显感到处于下风,可企业却更倾向于这种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且考试评价过程中,高校多采用期末考试占比70%-80%,平时成绩占比20%-30%的评价制度,这导致很多平时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同学可以通过期末的临时抱佛脚而获得较好的成绩。

3优化措施

3.1完善课程设置

首先应该在维持现有会计课程体系下,减少部分重复课程的学习,扩大相关课程如贸易、法律、营销等知识的学习,以防止能力短板的出现。同时各高校应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及教师和学生反馈完善培养计划,并定期邀请企业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高校知名教授开设专题讲座类的课程针对当前的经济热点话题进行解读和思考,来培养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高智能复合型会计人才。

3.2拓宽教学形式

基于传统会计强调记账方法及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过去的高校会计教学多采用“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封闭式模式,导致现今的大学生过多地依赖任课教师和教科书而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高校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过渡到“传授方法”,注重实践性教学。因而一方面,各高校应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案例研究或实地研究,再加上适当的问卷调查和档案研究,“教给学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让在校学生能够将课本上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会计专业技能,这样的案例研究至少包括财务会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和管理会计案例等。而实地研究则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提高理解,高校可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多给在校大学生一些实践演练的机会,在寒暑假可以让同学们去会计师事务所、企业财务部、银行等用人单位跟随前辈学习学校里学习不到的技巧与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听懂上课时教师教授的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在部分课堂上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给予同学们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

3.3更新考试评价制度

高校在了解市场对于会计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应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情况来更新考试评价制度。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将必修科目的卷面笔试与实战演练相结合,比如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试中设置会计电算化实验测试,通过上机实操来对账务进行核算和管理,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于基础概念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测评出学生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另一方面,扩大平时测评比重:高校需改变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加大平时测评的次数和占比,可在平时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小组案例分析、业务讨论等环节,让更多的同学重视平时会计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再过度依靠期末考试复习阶段的熬夜和所谓的考试重点。

只有这样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高智能复合型会计人才,才能适应当下在不断发展的会计转型阶段,所以各高校需要及时根据市场供需关系来优化培养会计人才能力的方式。

作者简介:王韵芝(1997—),女,回族,江苏镇江人,就读于江苏大学财经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培养。

猜你喜欢

会计转型会计人才
危机和挑战共存,会计转型势在必行!
“互联网+”时代会计人员转型的思考
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关于铁路会计人才培养的探讨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