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真实性与VR新闻叙事
2018-09-21孙楠
孙楠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提高,新闻真实性也逐步增强。VR由于其自身技术特征在不同方面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但同时也对新闻真实性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 VR 新闻叙事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 10-0083-02
一、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新闻真实性的提升
(一)口语传播造成了信息的不确定性
口语传播是新闻传播最初的传播形式。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口语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音频符号,只适用于在很近的距离内进行传递和交流,在人和人的口口相传、语言接力式的傳播交流时难免会导致信息的变形和走样。加之,口语传播的信息内容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记录性差,新闻信息往往会被精挑细选、被遗忘、被考量、被截取,甚至被加工过,最后受众所听到的内容,与最初发布的消息相比,已然面目全非。因此口语传播造成了信息的不确定性,使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降低。
(二)文字传播增强了信息的稳定性
文字传播是新闻传播最常见的传播形式之一。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文字传播改变了口语传播的语言形式,使音频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口语得到具体化。以往的口语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心记脑存,并不能保证新闻信息在传播中不被扭曲、变形、重组和丢失。而文字出现后,新闻传播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展示,新闻内容得到有效保存且不易变形,使新闻的真实性得到提高。但是新闻信息是由人主观进行整理编辑,难免会对最初的信息重新理解,进行选择性加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损了新闻的真实性。
(三)视频传播带来了信息的可视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图片传播之后出现了视频传播,视频是音频、文字和一连串的图像相结合的产物。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内容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受众可以通过视频看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新闻人物的一举一动,可以听到事件场景的声音,听到新闻人物的对话,受众对新闻的真相能够作进一步的了解。然而视频新闻中新闻事件都是由记者选取角度,受众都是被动接受,记者充当了受众的眼睛。伴随新闻视频的发展,一些问题也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假新闻通过导演设计或视频剪辑的方式来蒙蔽受众。
二、VR技术与新闻真实性的新发展
(一)我亲看
传统的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选择特定的信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新闻。新闻题材、报道角度、叙事结构的选取由新闻工作者决定,所传递的信息中往往隐含着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意识。这种方式的新闻通常会为受众提供一条十分明晰的新闻主线,受众只要跟随新闻工作者观看新闻即可。然而当下,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事件真实性的要求,受众不再一味地接受经过加工处理的平面叙事新闻,更想要事件的立体还原。VR新闻提供的沉浸式体验让受众“亲历”新闻事件成为现实。以往的新闻传播手段都是新闻工作者选取新闻角度来给受众,而现在的VR新闻则是受众作为主角自己去选取角度,观看新闻。受众成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而不仅仅是新闻的“观望者”。
这样一来,新闻工作者只是新闻的“搬运工”,新闻不再由他们策划。通过VR还原新闻发生前后的情境,使受众身处其中,为受众营造一个更逼真的新闻现场,这比任何其他形式的新闻都更具冲击力,更加真实。受众在“亲历”新闻的过程中可以跨越时间、空间以及感官生理的限制直面新闻人物,深度参与新闻现场,全面感受事件细节,以个性化视角获得全面、逼真的多元化感官体验。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判断和处理则由受众自己选择。
(二)720°眼睛
VR新闻不再局限于对新闻的简单陈述,而是营造出上下、左右全方位的情景,形成一个720°视角,全方位、多维度地呈现新闻内容,让受众置身“新闻现场”。新闻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使用VR技术呈现了贵州留守儿童及其生活环境的状况,观众在使用VR设备观看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脖颈的转动调整视角,看到片中的每一处细节。这种720°的自由视角让观众沉浸在贵州山村的情景之中,通过视角转动同时观察到留守儿童的日常活动和生活环境,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
(三)正在看
传统的电视直播通过摄像机镜头、机位、景别等因素的变化,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地为观众还原现场,但仍旧不能向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更不能让观众以多元视角,自由、细致地观看现场景象。这种叙事的局限被VR技术的出现打破,VR直播将360°的全景现场完整地展现给观众,同时给予了观众自由的内容、视角选择权。观众只要使用特定设备观看VR直播,就能感受置身于现场一般的体验。VR直播突破传统媒介的限制,将立体的现场景象还原给观众,直播内容也不再受摄像机镜头的限制,从而提升直播的广度和深度。
VR直播打破了屏幕空间与距离的界限,并促使受众从围观者变成参与者,不仅能够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VR直播所营造出的沉浸感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沉迷其中。每个受众都可以通过VR直播,实现穿越时空的距离,与自己感兴趣的明星或者名人在“现场”进行亲密接触。
三、VR新闻的困境
(一)叙事语言还没有形成
VR新闻带给受众的不再是有限的二维平面,它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禁锢,将叙事空间拓展至三维立体,新闻事件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消失。然而VR新闻是对整个事件所有细节的重现,不经任何的选择、判断和处理,直接将海量的信息摆到观众面前,由观众自己解读信息。但在立体、复杂、多样的信息带来强大感官冲击的同时,由于个体思想上的差异,不同受众的解读结果也变得多样,甚至会产生错误的理解,新闻媒体也会因此丧失引导正确舆论方向的能力。
实际上,VR新闻和传统新闻在客观内容上是一致的,两者所包含的基本事实信息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主观形式,即新闻的叙事方式。VR新闻和传统新闻都是对客观事件的描述,都力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文字、图片、视频、VR都只是新闻信息的载体,它们本身并不会令新闻失真。VR是新闻报道的新型容器,它所带来的具现性、互动性才是VR新闻与传统新闻的最大区别。VR作为新的载体简化了新闻传播的中间过程,改变了新闻事件到新闻受众的传播路径,从过去的新闻工作者的中间转述变为受众直接的主观体验,而这种变化需要新闻叙事方式相应的改变。
(二)冲击新闻的本质真实
新闻本质真实属于新闻真实性的范畴。新闻必须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种真实,不仅要求新闻反映的具体事实准确无误,同时要求从总体上、本质上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新闻真实性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新闻工作如何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问题。VR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所展现的新闻的真实性是一种细节真实,它冲击了新闻的本质性真实,人们在关注技术带来的细节真实时,已然忽略了新闻的本质真实。这就是说,VR新闻首先要全方位还原新闻事件,忠诚地反映外界事物,既不能夸大,又不能缩小。这是对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就是不能单纯满足于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要善于从事物的总体联系中把握现实,透过对事实的报道,显示事物的基本趋向和主流,不断深化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三)“噪声”超载
VR新闻的本意在于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与沉浸式的真实体验。受众可以在VR新闻里接收到更多的事件背后的环境信息,然而巨量的信息带来的不仅仅是正面的后果,也有巨大的副作用。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受众们在面对一个如此真实的新闻场景时,会“走神”,会不知不觉离开对新闻信息的关注,而关注周边信息,也许会去看一个漂亮的路人,也许会去看周围的打折店的广告……也许会对着真实的场景一遍一遍玩起“找不同”的游戏,这一切都对新闻本身造成不利影响。
我们将这些与预期提供的信息不同的环境信息、无效信息,称为“噪声”。毫无疑问,“噪声”的丰富是真实性提升的必然后果,但是这种后果的副作用是明显的。手机时代阅读“碎片化”已经很严重了,VR技术会让这种情况更甚。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