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配倾向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2018-09-21黄岳李伟杨晓娇

现代交际 2018年12期

黄岳 李伟 杨晓娇

摘要:探究大学生无偏见动机对社会支配倾向及同性恋态度的中介作用。采用大学生同性恋态度量表、社会支配倾向量表中文版及无偏见动机量表为测量工具,对方便取样的57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社会支配倾向、同性恋态度和无偏见动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无偏见动机在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和同性恋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个体对群体平等的反对倾向和同性恋态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节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个体对群體平等的反对倾向以及无偏见动机来减少对同性恋的偏见。

关键词:社会支配倾向 同性恋态度 无偏见动机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2-0063-04

一、引言

同性恋一词由Benkert(1869)提出,将其描述为对异性人士不能作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强调同性恋在临床医学上的表现。[1]我国《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也将同性恋看作精神疾病中的一种。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研究表明,同性恋者广泛分布在各个国家,同性恋只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各国纷纷将其从疾病中分离,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刘旭东,2011;张莹,2017)[2][3]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同性恋者达到5000万左右,占人群总数的4%。虽然我国在2001年就已经为同性恋撕掉了疾病的标签,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不理解性取向差异是人类固有的自然现象。(刘博,2014)[4]由于缺少亲人的祝福和社会的支持,我国同性恋者经常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迷茫、主观幸福感低,并迫于社会压力选择和异性结婚。(庾泳,2017)[5]由此可见,人们的态度对同性恋者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受性别、教育程度、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更为宽容,一般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城乡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对待女性同性恋更为严厉。(吕少博,2009;傅晓龙,2012;庾泳,2010;张铭清,2011)[6-9]基于此,我们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大学生作为时代前沿思想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着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态度。因此,为科学有效地缓和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培养大学生成熟的世界观,给予同性恋者一个更加宽容和温和的世界,非常有必要探究大学生的倾向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本研究从社会支配倾向出发,拟考察其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以及无偏见动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一)社会支配倾向和对同性恋态度的关系

同性恋是指存在于外显的行为上或者是内隐的心理中,一个人终生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和同性别的人在心理或行为上建立性爱或情爱关系。(余放争,2005)[10]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与对同性恋成因的认知和情感态度成正相关。(张笑笑,2010)[11]社会支配倾向作为一种个体对社会总体的态度,被证实它与男、女同性恋偏见及总体偏见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李放,2012)[12]因此,社会支配倾向对个体对同性恋态度存在重要联系。社会支配倾向是指个体对社会不平等的赞同程度和对所有群际关系的总体态度(Pratto,1994),表现在高社会支配倾向者会希望内群体更多地支配或优于外群体,而低社会支配倾向者则希望群体间的关系是平等的。[13][15]高地位阶层群体的成员,如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有更高水平的社会支配倾向[16],表现在世界观上的竞争、成就以及斗争。低社会支配倾向者则有着团结、合作和关爱他人的世界观。这反映了高社会支配倾向希望维持社会的不平等,一旦双方地位趋于平等,高社会支配倾向会将其视为自己支配权的丧失。(Duriez,2002;Levin,2004)[17][18]虽然已有的研究没有直接指出社会支配倾向如何影响对同性恋的态度。但从性地位的角度来看,同性恋者的性价值观与主流的性价值观相差越大,导致的地位差距就越多,也就是说同性恋性价值观长期处于一种很低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给同性恋者更多的宽容,让他们拥有和主流群体一样的地位。此时社会支配倾向会认为这是对自己地位的威胁,为了维护已有的等级秩序,他们对同性恋更容易产生偏见。基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社会支配倾向会对同性恋的态度产生影响。

(二)无偏见动机的中介作用

我国对同性恋态度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环境差异和影响同性恋因素的研究上,缺乏相关的内在机制认识。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拟引入无偏见动机,考察其在社会支配倾向与同性恋态度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无偏见动机是指用来影响人们对偏见行为进行调控的动机,该动机会使个体对行为进行调整,从而不表现出偏见反应。(Plant,1998)[19]Devine(1989)的研究证实,个人信念能够调整自动激活的刻板印象,从而表现出无偏见的行为。[20]偏见的自我调节模型认为低偏见个体由于自动激活的刻板印象而表现出偏见行为,但是这种偏见行为与自己的无偏见信念相矛盾,从而产生了与偏见相关的不一致状态。即个体经历过不一致事件会让个体在将来去抑制不一致性行为的产生,以达到通过控制加工来抑制偏见反应。(张陆,2014)[21]Banse等人(2001)和Gabriel(2007)等人的研究中发现,控制偏见反应对内隐联结测验和外显认知态度、情感态度的关系都具有调节作用,表现为高动机组内隐和外显偏见没有相关,而低动机组二者相关显著。[23]进一步研究得出,无偏见动机越强,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相关越低,表现出更少的态度偏见。(Legault,1997;Nosek,2005) [21]因此,可以表明无偏见动机在某些影响因素和偏见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一些研究者则认为是人格因素使得某些人更有可能产生偏见。(余放争,2005)在众多的人格因素中,人们认为社会支配倾向对偏见有着更强解释力。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无偏见动机在个体对群体的支配倾向和同性恋态度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已知社会支配倾向的个体更倾向于反对群体平等,因此我们大胆地提出第二个假设:无偏见动机在个体对群体平等的反对倾向和同性恋态度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二、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57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验,有效问卷542份,占为94%。被试中男生257人,女生285人;农村户籍占51.5%,城镇户籍占48.5%;独生子女占40.6%,非独生子女占59.4%。大一学生108人、大二学生115人、大三学生107人、大四学生212人。

(二)方法

1.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量表[22]

本研究采用由涂沅澄和陈学志编写的外显态度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共18个项目,采用6级评分,量表总分分布于18到108分之间。本研究采用同性恋态度总分,其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44。

2.社会支配倾向量表中文版(SDO)[23]

本研究采用的是16项目的SDO量表。此量表采用7级评分,存在两个因子,即个体对群体支配的支持(GBD)和个体对群体平等的反对(OEQ)。本研究中个体对群体支配的支持和个体对群体平等的反对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98和0.808。

3.无偏见动机量表[21]

本研究采用的是由张陆编制的《无偏见动机量表》[23],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即外部调节、投射动机和自主调节。本研究中采用内化度总分,其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64。

4.实验程序

问卷发放是在图书馆和自习室方便取样,在征得对方同意后发放问卷。请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符合自己的情况的选项,完成所有问卷大约需要10~15分钟,问卷当场收回。然后对问卷进行严格筛选,去除无效问卷。

(三)统计处理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

(一)人口学特征和各变量间相关关系

结果发现:(1)不同性别个体在同性恋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个体在同性恋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一在同性恋态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和大四;大三在同性恋态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四。(2)各个变量间均相关显著:其中内化度与其他三个变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

(二)无偏见动机在个体对群体社会支配倾向和同性恋态度间的中介作用

根据研究假设,结合变量间的相关,以个体对群体社会支配倾向为自变量,无偏见动机为中介变量,同性恋态度为因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第一步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预测作用;第二步检验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预测作用;第三步检验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对因变量的预测作用(Baron & Kenny,1986)[24],如果在第三个回归方程中,个体对群体社会支配倾向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减弱为不显著,则说明存在完全中介,如果仍然显著则为部分中介。

由表1可知,无偏见动机在个体对群体社会支配倾向和同性恋态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三)无偏见动机在个体对群体平等的反对倾向和同性恋态度间的中介作用

分析过程与中介作用的分析相同。由表2可知,无偏见动机在个体在群体平等的反对倾向和同性恋态度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四、讨论

(一)不同性别、年级的个体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个体在同性恋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性高于女性,这说明男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比女大学生更为消极。本研究结果与刘晓倩(2014)的研究结果一致。造成这种结果差异的原因为:首先,女性比男性更感性,在面对不幸遭遇和社会偏见时,女性比男性产生更多的同情。这一时期,大学生处于亲密对孤独的冲突阶段,他们对于爱情会有更多的幻想,认为爱情可以冲破一切桎梏,从而体现出更多的包容。其次,对于同性恋,女性多着眼于爱情,男性则更多地着眼于性,出于对同性恋相关知识的匮乏,会错误认为艾滋病的传播与同性性行为有关,进而表现为对同性恋态度非常消极,难以容忍。

不同年级个体在同性恋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大四同学对于同性恋的态度更积极包容,大一同学则更为消极,这与以往研究一致。这可以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个体对同性恋的态度更积极,这也是因为教育的提高,心智的成熟,个体对同性恋的态度更积极和包容。

(二)无偏见动机在个体对群体社会支配倾向和同性恋态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对个体的同性恋态度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同时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也可以通过无偏见动机间接影响个体的同性恋态度,其路径分为:(1)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通过无偏见动机作用于同性恋态度的中介路径;(2)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直接作用于同性恋态度的路径。

路径1: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通过无偏见动机作用于同性恋态度。这可能是因为支配群体的权利或地位越高时,也就是其个体对群体的支配倾向越高时,个体也就更坚持自己的观点,很少会因为外界因素改变自己原有的看法,包括偏见态度及行为,同时也缺少动机去对自己的偏见行为进行调整,因此他们也就更容易对外群体产生偏见。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高的个体也更喜欢在群体里发表意见,也就更能在偏见态度上对身边的人产生影响。李琼(2008)的研究也认为那些更希望获得社会支配权利,认为社会阶层划分合理的人也更容易对外群体产生偏见。[25]根据MODE模型,张陆认为个体出现的自动激活的偏见可以影响行为或态度,但当个体拥有无偏见动机时,该动机会对行为产生影响。[23]这都说明了,在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对同性恋态度的预测作用可以通过无偏见动机实现,本研究的数据证实了无偏见动机在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对同性恋态度中的部分中介效应。

路径2: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直接作用于同性恋态度。我們将社会支配倾向看成人格变量,那研究者就认为,高社会支配倾向者会选择加入那些保持或增加社会不平等的机构,低社会支配倾向者则相反。由此可见,在人格取向中,社会支配倾向能预测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与偏见水平(赵静,2008),同时也证明了社会支配理论提出的思想不一致假设,即高社会支配倾向者会拥有高水平的偏见。本研究认为,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高的个体其本身就认为社会阶层是合理的,他们更倾向于对自己权利地位的维护,也就更容易与其他群体划分你我,因此也更容易对外群体产生偏见。Quist的研究也认为,高社会支配倾向者更希望保持群体间地位的差异,也就更容易对外群体产生更多的偏见。总而言之,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能直接作用于同性恋态度。

(三)无偏见动机在个体对群体平等的反对倾向和同性恋态度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个体对群体平等的反对倾向是通过无偏见动机间接预测同性恋态度。中介路径为:个体对群体平等的反对倾向通过无偏见动机作用于同性恋态度的中介路径。

个体对群体的反对倾向通过无偏见动机作用于同性恋态度。这可能是因为反对群体平等的人是认可社会阶层或是群体(个人)之间的等级结构,也热衷于提高自己所在群体的地位,而这就人为地区分了“内群体” 和“外群体”,正因为划分了内外,所以个体会专注于偏见,无视调控偏见行为的动机作用,他们通常会对“外群体”产生偏见。根据社会支配倾向的思想不一致假设,社会等级较上层更倾向于加强等级差别,具有较高的社会支配倾向,这对个体对群体支配倾向、个体对群体平等的反对倾向产生了一定影响,解释了一部分变异。我国学者李放(2012)的研究支持了这一假设,他发现社会支配倾向更加支持社会保留对同性恋者的负面刻板印象,保持自己的优越地位。偏见自我调节模型认为个体可以通过控制加工来抑制偏见反应,进而表现出与自己信念相符的低偏见行为,这种控制加工可以用无偏见动机来进行作用,这也是无偏见动机的作用过程。所以,综上所述,个体对群体平等的反对倾向通过无偏见动机作用于同性恋态度。

本研究的数据证实了无偏见动机在个体对群体平等的反对倾向与同性恋态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该中介路径也得到了证实。说明个体对群体的反对倾向会因为无偏见动机的调节作用影响同性恋态度。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从社会支配倾向的视角去探究无偏见动机和同性恋态度的作用,提出了个体同性恋态度产生的新模型,即社会支配倾向可以通过无偏见动机的中介效应影响同性恋态度。研究结果丰富了同性恋态度的相关研究,也为前人研究提供了实证证据。

本研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研究的样本量不足,本研究的被试只是取了某大学的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样本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较低;第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只选用了问卷调查法,难免会受额外变量的干扰,使得研究结果会有误差;第三,因为知识水平有限,并未对该研究进行深入分析,没有对其进行理论构建。

参考文献:

[1]Conrad P,Angell A.Homosexuality and remedicalization[J].Society,2004,41(5):32-39.

[2]刘旭东.透过国际人权法和部分国家立法审视中国同性恋现状及建议[J].中国性科学,2011,20(9):45-49.

[3]张莹,曹晓君.同性恋形成机制研究述评[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12):101-106.

[4]刘博,罗丹,黄才苡.大学生男男性接触者性取向及危险性性行为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4):652-657.

[5]庾泳,肖水源.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社会态度对同性恋人群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3):476-479.

[6]吕少博.师范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态度改變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7]傅晓龙,苏宁穆其尔,刘安琪.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及实质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2,21(1):22-28.

[8]庾泳,肖水源,王希.长沙市两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3):369-371.

[9]张铭清,林荔,黄艺娜.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认知和归因探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3):8-11.

[10]余放争,杨国纲,余翔.同性恋国内研究概述[J].医学信息,2005,18(12):1758-1761.

[11]张笑笑,杨晓莉,张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及态度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0,26(2):71-73.

[12]李放,郑雪,邓琳双.大学生同性恋偏见程度及其与社会支配倾向的关系[J].中国性科学,2012(9):79-82.

[13]Pratto F,Sidanius J,Stallworth L M,et al.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A personality variable predict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4,67(4):741-763.

[14]Kurzban R. Social Dominance:An Intergroup Theory of Social Hierarchy and Oppression,by Jim Sidanius;Felicia Pratto[J].Contemporary Sociology,1999,30(30):197-197.

[15]Duckitt J,Wagner C,Du P I,et al. The psychological bases of ideology and prejudice:testing a dual process mode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02,83(1):75-93.

[16]Duriez B,Van Hiel A. The march of modern fascism. A comparison of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and authoritarianism[J].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2,32(7):1199-1213.

[17]Duckitt J.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Right Wing Authoritarianism and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on Outgroup Attitudes and Their Mediation by Threat From and Competitiveness to Outgroups.[J].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6,32(5):684.

[18]Levin S. Perceived Group Status Differences and the Effects of Gender,Ethnicity,and Religion on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J].Political Psychology,2004,25(1):31-48.

[19]Plant E A,Devine P G.Internal and external motivation to respond without prejudi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8,75(3):811-832.

[20]Devine P G.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Their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compon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89,56(1):5-18.

[21]張陆.无偏见动机极其作用[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8-155.

[22]刘晓倩.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3]赵静.社会支配取向与群体态度维度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24] Baron,R. M.,& Kenny,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

[25]李琼,郭永玉.社会支配倾向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644-650.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