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18-09-21
古代叫“孟母三迁”,当下叫“留学欧美”。
——有人靠努力挣回了学费和尊严,也有人努力融入当地环境却以失败而告终,不得不再回到中国人的圈子,甚至有人因留学得了抑郁症。
奥数是点心,吃了点心不吃正餐,肯定会营养不良。
——数学家丘成桐说,有一些奥数题目,连他都不会做,这没关系,也不丢人。数学有那么多问题,不懂其中一两个也没影响,但如果只学奥数,不懂其他数学问题,那就得不偿失了。
我们现在对“有用”的理解太短期、太狭隘、太主观。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说,很多学生一上课就问,这一部分要不要考,标准是什么,考就学,不考就不学;这一门课对找工作有没有帮助,有帮助就学,没有就不学。
多少人告诉父母买笔记本电脑用来好好学习,结果笔记本变成了游戏机;多少人说买iPad用来办公,但依然成了游戏机;多少人说买自行车为了锻炼身体,但最后自行车成了宿舍里的晾衣架。
——我们追随科技的脚步,但更应在意物品的实用性。
学习不一定会痛苦,但一定会辛苦。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成功。
我老了,不希望留下她一个人孤孤单单没有亲人。
——近日,沈阳64岁的杜先生向媒体求助,想为养女找到亲生父母。当被人问及为何不留养女给自己养老时,他如此回答。
脸的模样是父母的责任,脸上的表情是自己的责任。
——日本畅销书作家渡边和子如是说。
你直到停止读书,才真的开始变老。每本书都会教给我一些新东西,或者帮我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比尔·盖茨说,读书是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调查
陈静开
54.82%大学生阅读
仍以纸质图书为主
日前,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对912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47.04%的受访者来自理工类学科,52.96%来自文史类学科。
调查显示,54.82%受访大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38.27%的受访者选择使用电子阅读器,52.85%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使用手机进行阅读。值得一提的是,13.38%受訪大学生偏爱有声阅读,具体方式包括收听录音带讲书、微信语音推送、使用语音读书机或有声类APP。
在浙江一所高校读书的张橙向笔者介绍,在她周围有很多热衷网络文学的朋友,习惯在不同的网络文学APP上进行阅读。她认为有参与感是网络文学受追捧的原因之一。“可以在作者写作时提要求,作者在写完一章之后再加一些自己的日常故事,也会在评论区和读者交流。”张橙觉得,很多人在“追小说”的过程中享受打造IP的快乐。
西南交通大学吴向婷向笔者介绍,在日常学习中,她习惯使用电脑收集和下载资料,但阅读新闻和小说比较倾向用手机。手机体积小、易于携带,可以随时随地阅读。
调查显示,在阅读时长上,31.58%的受访大学生日均阅读时长不足半小时,41.89%的受访者日均阅读时长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阅读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占9.76%。
杨钧舒是江苏某高校的大一学生,平时会在睡前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我一般会读一些网络小说,因为它们的情节很好理解,还会读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文章和书籍,比如《诗品》《活着》《回忆鲁迅先生》等等。”对杨钧舒而言,碎片化阅读有许多益处。“它让我们在短时间内体悟到生活的饱满,而这种接受方式是片段式的,可以给我们更多吸收、回味、思考的空间,不是完成任务似的一下子把知识塞进肚子里,以至于‘噎着。”
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生吕明璋也常常会在排队吃饭的时候看新闻、刷知乎。“碎片化阅读可以让很多人找到兴趣,很多爱好和特长都是通过这一过程沉淀的。”他认为,当下阅读工具的多样性、阅读媒介的多样性、生活节奏的加快都是导致阅读碎片化的原因,长此以往,会使人们对于知识的了解缺乏体系和框架。
南通大学团委全媒体研究与运营中心指导教师张露莹认为,碎片化阅读只能作为日常学习、休闲的有益补充,绝不可取代正规的学习与深度阅读。“碎片化阅读无法形成完整的逻辑知识体系,同时,以简单图文为主的碎片化阅读会让人逐渐丧失深度阅读的能力与兴趣,一定程度上还会加重焦虑、浮躁等不良情绪。”
调查显示,在挑选阅读内容时,54.17%的受访者选择考试辅导等实用性强的书籍,而文学书籍和经典书籍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分别是23.25%和19.74%;42.11%的受访者希望所选择的书籍可以拓展个人知识面,37.5%的受访者因备考需求而选择阅读内容。
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杜骏飞看来,更多时候还应遵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好奇,沿着那明灭闪烁的方向一路追寻,直到求真辨疑。“当谈论阅读的时候,大学生不能被信息、知识遮蔽,而应考虑自己所处的阶段。”杜骏飞建议低年级学生遍历群书,多样化泛读,特别是涉及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各类书籍;高年级学生则不能漫天撒网,而应根据自己的学业、专业方向进行精读。
(陈静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