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故意惹妈妈生气
2018-09-21云燕
云燕
屡教不改的男孩
孙女士带3岁的儿子灿灿来做心理咨询,进门就说灿灿得了强迫症和多动症,恳求我用最猛的药帮她“解决问题”。
“再這样下去,我肯定要被这熊孩子逼疯!”孙女士气急败坏地嚷道,“一个3岁的孩子,如此坚决地跟自己的妈妈作对,不是有病才怪!”
稍事平静,孙女士告诉我,今天上午,她带灿灿去农贸市场买菜,本来是一次轻松的母子出行,结果闹得非常不愉快。孙女士每到一个菜摊儿,还没有挑选好,摊主就指着灿灿大呼小叫。孙女士扭头一看,只见灿灿把摊主摆放整齐的菜都扒拉乱,有的还扔到地上。孙女士一边制止灿灿的胡闹,一边向摊主道歉,有的菜被摔破了相,她只好买下,算是包赔损失。等孙女士到下一个菜摊儿,灿灿故伎重演,不依不饶地给妈妈捣乱。孙女士好言好语地哄灿灿,说只要他乖乖的,不再捣乱,午饭后可以用iPad打半小时游戏。灿灿没反对,也没同意,等妈妈到了水产区,他干脆把脚踩进鱼池,把小裤子全弄湿了。孙女士忍无可忍,在灿灿的小屁股上打了两巴掌。灿灿马上大哭起来,报复性地坐到垃圾堆上,弄得衣服上全是鱼鳞鱼血。无奈,在摊主们的哄笑声中,孙女士扯着灿灿逃出了农贸市场。
我问:“去农贸市场之前,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吗?灿灿是不是不高兴?”
“绝对没有!”孙女士发誓赌咒,“您别以为这是偶然事件,这熊孩子总是这样跟我作对!跟我去超市,我放到购物车里的东西他都给我扔出来,他一路从货架上拉扯东西,摔坏了我就得买下,害得我都不敢带他去玻璃、陶瓷区。我怀疑,这孩子得了强迫症,因为他屡教不改,像是控制不住自己。可是,他两手不停地乱招呼,又像是得了多动症。究竟是哪一种病呢?”
“灿灿是不是有什么要求您没有满足他?”我再次询问,以确认灿灿的行为不是在报复妈妈。
孙女士感觉我不信任她,没好气地说:“我是他亲妈,又是全职妈妈,每天24小时全归他了,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生他之前,我可是保险公司的金牌员工!在家照顾他三年,我少赚了一辆奥迪A6!”
看得出,孙女士心中有负面情绪,对做全职妈妈怀有不满。交流中我进一步了解到,她的不满主要是针对丈夫和婆婆,对灿灿还是十分愿意付出的。那么,灿灿为什么要执拗地跟妈妈作对呢?他想用捣乱宣泄什么?或者,他想用捣乱达到什么目的?至少,这个目的对他十分重要,比午饭后打半小时游戏更有吸引力。
孩子需要被关注
通过对孙女士家庭生活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对灿灿的观察,我得出结论:灿灿的故意捣乱行为不是强迫症和多动症的表现,他仅仅是在寻求妈妈的关注。
我告诉孙女士,儿童心理和行为研究发现,寻求养育者(主要是父母)的关注是婴幼儿的本能,甚至到了青少年时期和成人期,这种本能依然存在。如果这种本能得不到满足,孩子会采取某种行动来引起养育者的注意。
孙女士问:“哪有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孩子这样做有必要吗?”
我说:“人是社会性动物,亲子关系对婴儿来说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因为婴儿没有生存本领,完全依赖父母以获得必要的营养、爱与支持。在不断试错中,婴儿无意识地学会了如何持续地得到父母的关注、什么情况下会失去关注、以怎样的方式能最有效地获得关注,以及不同的行为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关注,等等。对于孩子而言,就算是被训斥、被唠叨、被不断提醒和被惩罚,也比被忽视要强得多。也就是说,当正面和积极的方式所获得的关注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地会选择通过负面行为来吸引父母的关注,这是孩子生存的本能。”
孙女士不解:“孩子不知道负面行为会换来惩罚吗?父母的嫌弃不是与关注相反吗?”
我解释道:“其实,所谓正面行为、负面行为,都是成人对孩子行为的道德评判,孩子根本不这样想,因为孩子的道德感很弱,行为没有对错之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的行为是在提示他有某种需求。就像汽车仪表盘上的指示灯闪烁,驾驶员知道该换发动机机油了,您能说指示灯闪烁是汽车在做坏事吗?同理,孩子表现出的行为是其内在需要的指示,是其内在动机系统和情感需要的指示,让我们得以在孩子还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的时候,通过其行为表现来了解其内在需要。”
孙女士默默点头,反省道:“或许我只顾跟摊主讨价还价,或许是因为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商品上,忘了照顾灿灿,或许我平时玩手机太专注了,没有更多地陪他……我以为跟他在一起就是陪伴,谁还操心过是否关注!做母亲真不容易啊!”
我告诉孙女士,孩子频繁出现负面行为未必都是父母的错,有时,那是孩子的一种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渐渐长大,也渐渐学会了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并将这种心得变成潜意识,体现在行为中。比如,当孩子通过正面行为无法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他的大脑会无意识地发展出一些策略:通过负面行为来获得父母的关注。根据孩子的经验,正面行为不一定能获得关注,但是负面行为可以马上获得关注。
我举例道:“试想一下,孩子哪些行为会让您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去关注他?是孩子画完了一幅画,想让您评价,还是他在厨房里打碎了一只碗?如果是后者,那么下次孩子就有可能故意打碎盘子或玻璃杯。这样的策略被多次实践证明很管用,在潜意识层面被不断地强化,并反复地使用,就形成恶性循环。现在,您应该可以理解灿灿为什么在农贸市场和超市里故意与您作对了吧?他的屡教不改正是恶性循环的表现。在这个恶性循环中,灿灿的负面行为每次都获得了预期效果并得到强化。更糟糕的是,您的惩罚手段进一步剥夺了他与您互动的机会,并带来母子情感上的疏离,加重了他对被关注的渴望,进而触发更深一层次的负面行为。”
“我怎么忽然觉得灿灿挺可怜的?”孙女士热泪盈眶。
随机的正面关注
孙女士焦急地问:“您能用心理辅导打破灿灿心中的恶性循环吗?”
“不能。”我断然道,“因为心理辅导是讲道理,要求孩子在理性层面做出选择,不适合灿灿这样的幼儿。即使灿灿有能力配合我,心理辅导的效果也不会好,因为孩子寻求关注是出于本能,也就是说,是他的潜意识在起作用,而心理辅导是意识范畴的工作,无法对潜意识施加影响。”
“那我该怎么办呢?”孙女士发愁了。
我说:“解铃还须系铃人。灿灿的负面行为是想赢得您的关注,所以关键人是您。”
孙女士问:“我给他更多的关注,就能解决问题吗?”
“建议您给灿灿随机的正面关注。”我告诉孙女士,首先,随机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对灿灿的每个正面行为都给予关注,会导致他对外在关注过分依赖。其次,随机的正面关注策略有以下5个步骤,目标是有效遏制灿灿的负面行为,缓解紧张的亲子关系。
第1步:观察记录,决定给予正面关注的频率。
我對孙女士说:“观察灿灿,看他在独自玩耍或学习多长时间之后,开始有寻求关注的行为,不论是正面行为还是负面行为。这就是家长需要主动给予正面关注的频率。”
第2步:跟踪比对,确定时间和场合。
我告诉孙女士:“留心观察灿灿,看他是否在特定的时间或者特定的场合更容易做出寻求关注的负面行为。比如晚饭后、睡觉前那段时间,父母忙着自己工作的时候,或者和特定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一定年龄阶段的孩子可能会对妈妈比对爸爸更多地表现出寻求关注的负面行为。”
第3步:制订方案,列出您能想到的对孩子给予正面关注的方式。
“作为家长,有很多种方式可以给孩子正面关注。”我举例道,比如:听孩子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在孩子的玩具或书里留下温暖的小便签;在他玩的时候,送上一个拥抱和微笑,或者拍拍他的头或者肩膀;在他完成一些事情的时候,恰当地具体地表扬;对孩子正在做的事情表现出兴趣,不时给孩子语言上的鼓励;在涉及孩子的决定中询问他的想法,有可能的话,让他也参与到做决定的过程中;家里有客人的时候,请孩子帮忙一起招呼客人,并且真诚感谢他的帮助;等等。
第4步:开始实施,耐心而细心地观察孩子的变化。
“执行的时候,切记两点。”我嘱咐道,“第一,对于灿灿的负面行为,能忽略就忽略,不能忽略就平静而坚决地制止。但是,不与他纠结其负面行为,不发脾气、不数落、不说教,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强化他的负面行为。第二,当灿灿在可能出现负面行为而没有出现的时候,马上给他正面积极的关注。比如,灿灿在超市里没有乱扔东西,要马上给他挑一件礼物,然后继续购物,不给予更多的表扬。这便是随机的正面关注。”
第5步:优化改进方案,对问题进行诊断。
我对孙女士说:“如果两三周之后,灿灿的行为并没有明显的转变,那么考虑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您虽然在使用正面关注的策略,但是依然对灿灿的负面行为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这一点可以理解,作为家长,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负面行为付出了多大的关注。如果是这样的话,请继续使用随机正面关注策略,并且尽力克制自己,在孩子出现负面行为的时候能忽略就忽略,不能忽略就平静地制止或转移注意力,不纠结,不发脾气。第二,您给予灿灿的正面关注依然没有满足他的需要,那么请提高频率,或创造出多种方式来给予灿灿正面关注。”
孙女士依计而行,不到一个月就基本遏制了灿灿的挑衅行为。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