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湾的灿烂阳光
2018-09-21彭刚
在一个喝了酒的夜晚,我形单影只地徘徊在寒风瑟瑟的东风路上,路灯昏黄迷蒙,落叶寂静无声。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机联系了曾经的工长和两位师傅,简单几句嘘寒问暖,丝毫没有阔别已久的陌生感觉,原本冰冷的手和胸膛也似乎渐渐增添了暖度。于是我开始抿着嘴角大步流星,就像稍微一加速就能跨越时空的隔阂与过去接轨。
回到2009年8月17日8点整,大雨。十余名即将分配到沿线的新工在福临堡车站惴惴不安地等待着8359次小慢车的到来,带队的车间记工员不时地问问这、问问那,想借此缓解这难以言状的紧张气息。终于,车缓缓驶来,新工们提拉着各自的大包小包,随着记工员登上列车。列车通过短暂的平原地带,一头扎进了一个接一个的隧道中。新工们惊慌失措望着车窗外的崇山峻岭,一个个都陷入了沉思。一个小时后,记工员拿着名单叫道:“彭刚,下一站下车。”于是那个新工拿着行李,待列车停靠稳定后,独自下车。车下,一个瘦瘦矮矮的老师傅满面笑容接过行李,递来一把雨伞,还没来得及反应,小慢车又毫不留情地缓缓驶向了更西边。四下里空无一人,四面环山,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新工抬头看着孤零零的小站,上面标识着四个大字——马家湾站。
好了,我到目的地了。跟随着那位师傅的脚步,一种莫名的恐慌如同这倾盆的雨填满我的心扉。到了工区,一个头发稀疏的中年男子迎上来笑着说:“刚防洪回来,本来是要过去接你的。”接我的那位老师傅指着这个中年男子说:“这位是杨工长。”我勉强支撑着自己同他们打过招呼,把东西挪进宿舍,关上门,一下子软弱无力地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窗外扰人的滴滴答答的雨声,陷入了昏天暗地、五味杂陈的情境中。
一阵列车“哐嘡哐嘡”的嘈杂声将我从癔症中带回现实,整个床都在剧烈晃动,我重新梳理了自己所处的方位——这里是陇海铁路宝天线(宝鸡—天水),祖国版图上连通大西北的交通咽喉,南临急湍的渭河,西穿险峻的秦岭,而我所在的这个叫做“马家湾”的小站,是宝天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五等小站,小到到距离最近的村子也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实实在在的一座“孤岛”。
工区来了大学生!这是这个不到十人的小工区的爆炸性消息。下班归来的师傅们放下工具,一个个满脸憨笑地打量着我——“好多年没见来过年轻人了!”“是啊,咱也有了新鲜血液;可不,最年轻的小毛怕都有三十六了吧……”师傅们你一言我一语,我呆呆地杵着,瞅着几乎全是长辈,甚至有比我父亲年纪还大的师傅们,喃喃自语:这就是今后要共事的同事?
战战兢兢中,雨停了,阴霾却挥之不去,大地被蒸腾得热浪滚滚。这阵子以来,除了每天自学和跟着师傅们去工地跟班外,我始终将自己徘徊在“马家湾体系”周边。从没幻想过在高楼林立的写字楼里挥洒壮志踌躇,但也没有想到工作伊始就在荒山野岭里与寂寞为伴。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让刚刚走向社会的我手足无措、两眼漆黑。
工区门口是一条通村的水泥路,正对面是深邃宁静的秦岭山脉,路与山之间是深深的沟壑,沟壑里潺潺的渭河一往无前地向东流淌。夜里,师傅们三三两两的要么在办公室看看电视解解闷,要么在宿舍里喝两口小酒解解乏。而我,每当夜幕将至,就会独自在那条水泥路上漫步。这时候,工区那条黄狗会尾随我,我走它跟着走,我停它亦停;我注视着它,它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仿佛我俩在两个平行世界里各顾各地烦恼。我望着暮色中渐渐模糊的秦岭,那高耸隐秘的山脉此起彼伏、直插天际,那山的顶端或者更深远的地方,会是怎样的情境?会不会有与世隔绝的山人或道士?会不会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文明正在孕育?接着我又盯着奔腾不息的渭河,“哗啦哗啦”让这世界有了动静,仿佛一片死寂下暗藏着的生命在咆哮。银白色的月光把世界照亮,我和黄狗来来回回踱着步,这情景让人不由得想起很多往事,于是我高声唱起歌、放声朗诵诗词,让身心在不羁中得以慰藉。
师傅们发现我天一黑就跑出门,调侃说急着和对象联络感情。我在连连苦笑之余,被师傅们“强令”要求参加集体活动。其实无非也就是一起看看电视,或者一起喝两口酒。在众人纷说中,看来我无法推辞这看似热情的邀约。
于是,某天班后一摸黑,师傅们便拉我围坐在一起,各自端着从食堂打来的晚饭,众人边吃饭边高声爽朗地笑谈,一边电视里传来微弱的声响仿佛急切地想加入这场交谈。起初听着师傅们你来我往聊着身边的琐事,倒也热闹。后来间隙我会有心无心、百无聊赖地插两句,这时师傅们总是饶有兴致地瞪大眼睛仔细倾听,仿佛在感受一股外界的清新之风。看着他们满眼惊奇地注视着我,我有点受宠若惊。他们会问起很多时下热门的话题,想了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我教他们玩电脑使用办公软件,师傅们边伸大拇指边啧啧称奇;给隋师傅和任师傅两位女同志介绍热映的电影和偶像剧,让她俩也紧跟时尚;发现师傅们的手机大多还是古老的“板砖”机,不会上网搜索,于是我成为了大家的“百度”,更是教会了毛班长玩QQ,以至于幾年后当微信主宰潮流时,他还给我发了条“小彭我是毛师傅(笑脸)”的QQ消息,多少让我有了一丝成就感。
有时也会喝两口酒,大伙依然是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我几番推辞还是应承了师傅们“喝两口”的热诚。大山里条件艰辛,最近的商店也得步行二十分钟的路程,自然而然桌上就没有几个像样的下酒菜。这时,每位师傅都会拿出自己回家休假带来的“干粮”——一袋花生米、一袋卤鸡爪、一盘牛腱肉、一碟豆干,再调上一盆工区菜地里种的黄瓜豇豆之类的无公害蔬菜,分享带来的乐趣让这一桌酒菜充满了浓浓情意,吃得也是津津有味。丁师傅倒满一个小酒盅给我,说喝两口就不想家了。我仰头一饮而下,瞬间呲牙咧嘴辛辣难启,师傅们呵呵连笑,说这就不想家了。以后,每当8359次小慢车到达马家湾的时候,休假回工区的师傅总会大包小包带来“干粮”和大家分享,而我成为了最大的受惠对象。隋师傅、任师傅会递给我袋装零食,丁师傅常常在我路过他宿舍时,掀开门帘朝我招手说:“来来来”,然后去他那里吃“硬菜”,还常常调侃他比我父亲还要大几岁呢。后来我一休假回家,总惦记着带点东西回工区给师傅们,种种一反常态的豁达让母亲很是吃惊。
渐渐地,我独自“浪荡”在工区门外的次数越来越少。从蜷缩在宿舍到主动和师傅们交流攀谈,这细微的变化出乎我的意料。我的喜怒哀乐总逃不出师傅们的双眼,而师傅们的点点滴滴也开始让我挂肚牵肠。偶然发现,办公室的灯光总是点亮到深夜,好几次路过,都见到杨工长一个人一只手夹着烟,一只手在写写画画或敲打键盘。于是我借着请教他曲线超高计算的问题走近他,他会心一笑,猛吸一口烟嘴“啪”地摁灭在烟灰缸内,然后挽起两只袖子,在稿纸上涂涂画画现场教学,讲到得意时激动得跃跃欲试,他的热情洋溢很快感染了我。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我颤颤巍巍地说:“您白天在外跑很辛苦,晚上加班这么晚,以后让我多给您分担些吧!”他呵呵笑说:“就等你主动吭声呢。”于是我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到很晚。得知他女儿即将高考、儿子即将中考、妻子无稳定收入、自己只身撑起这个家庭时,我暗自默默佩服这个顶天立地的平凡男人,也想到了自己同样平凡的父亲。然而生活并没有击垮他,他一如既往地谈笑风生专注工作,好像没有什么烦恼能让他一筹莫展。在那些记忆里,他活像一个“开心果”,带给身边人无限的快乐。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儿女异常争气,现如今女儿已经读了研究生,儿子读了大学,而他依旧在大山里快快乐乐地做着工区的“家长”,生活给了他最好的回馈。
秋去冬来,天寒地冻却难掩内心似火。每天早点名分完工,杨工长带领着马家湾的“队员们”奔向宝天“竞技场”,在铁道线上一展雄风。一路上司令师傅(我也不知道这个绰号如何而来)时不时蹦出一两个段子,旁人还没开口,自己却先“哈哈哈”地发出一连串爽朗的笑声,在四野里、山峦间余音绕梁,像极了凤姐般“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有着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脸庞的老黑师傅首先忍不住“怼”两句,然后丁师傅也来“参战”,三个五十好几的“老顽童”乐此不疲地吵吵闹闹,旁人早已笑得前仰后合。迎接冬日里第一缕阳光的是来自马家湾发自肺腑的笑声。到达线路病害处所,天窗命令下达,刚刚还在嬉笑打闹的师傅们迅速投入紧张的作业中,改道、找水平、拨道、更换联结配件、线路捣固……各项工序无缝衔接,师傅们搭档默契心意相通,抢分夺秒地消灭设备病害。虽说是寒冬腊月时节,也很快就挥汗如雨。这火热的气氛感染了我,年轻人不甘落后的拼劲让我挺身承担重活,但徒有拼劲却缺乏技巧耐力,师傅们适时地“抢”过我手中的工具,说:“年轻人歇口气,重活我们来。”那一幕幕关照、一句句关爱好似冬日暖阳,照亮了山际,温暖了人心。寒风刺骨、北风萧萧又能奈何?
是铁道线两侧争先冒出的迎春花第一个告诉我春天来了。春风吹拂过每一个人的额头,像被长辈温热的大手抚摸着;吹拂过每一寸田野,唤醒了沉睡的绿叶红花。属于马家湾的万紫千红来了!我随师傅们扛着工具沿着铁道线向西行走,穿过月亮坝隧道,在大桥上俯瞰渭河和田野。杨工长指向最葱郁的那片田地,说:“那地方叫月亮坝。”我问:“缘何叫月亮坝?”杨工长笑着说:“你看它的形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定神细视。在大山脚下,渭水之南,有一片硕大肥沃的田地,整个呈月牙状,像一轮弯弯的新月镶嵌在大地上,好不神奇。田地里绿油油的一片庄稼在灿烂夺目的阳光的照射下,生机盎然,交相辉映。这景象无不让人感叹自然之美。美丽的地方定有美丽的传说。我追问杨工长月亮坝不单单是因形状得名吧,他答不上来。我想,这里一定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关于月亮坝的美丽传说——某位天仙不受天庭束缚羡慕人间,常常下到凡间为世人解忧排难、造福百姓,后惹怒天庭,被贬入凡间,于是天仙化作月亮坝,为当地世世代代百姓带来福祉……
当然,那天仙是一片幻象可望不可即,而实实在在摸得着、看得见、守护一方的却是一个个身着黄色工作服的养路人。让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是我的舍友胡师傅。说来我俩一个宿舍的组合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我上班不足一年,胡师傅不足一年退休。这位老师傅严谨认真,在这里耕耘了三十余年。每当夜深人静,我们这一老一少端坐在一起,随着胡师傅嘴里吐出来的袅袅烟圈,悠悠然地就将我带回到了遥远的过去——“这条我们精心守护的铁路,是五十年代在完全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解放军战士用钢钎、炸药、铁镐、人背、肩挑等纯人力一米一米修出来的,那个年代,沿线人烟稀少、房粮奇缺、困难重重,战士们硬生生地用血肉之躯开辟出了宝天线,五十多名战士光荣牺牲,不少人负伤残疾,真真正正地是用鲜血写下了不朽篇章。今天宝鸡市宝天铁路烈士纪念馆就是为纪念这些先烈所建。而称呼我们‘老宝天,之所以‘老,年龄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父辈,有的甚至祖孙三代都在这条铁路线上干着最不起眼的养路工,大把的年华都留在了这里,才换得一趟趟列车飞驰而过。”
胡师傅的一言一语如烙铁般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上。多少个夜晚,在将睡未睡之际,聆听着列车轰鸣而过,那铁轮和铁轨碰撞的声音和摩擦的火花,一次次地把我带回到那个艰苦创业的岁月。战士们赤裸着上身,如同钢铁巨人般开山破石,打通连通大西北的要塞。接着,一辈又一辈的养路人,用无悔的青春和默默的坚守,诠释了敬业奉献的宝天精神。
往后的日子,马家湾的灿烂阳光将阴霾一扫而光。每天望着师傅们黝黑但时刻挂着微笑的脸庞,都让我浸润在这最简单的快乐之中。是的,他们善良、单纯、真挚,就像这大山里的一草一木、一瓜一果。而呵护我就像呵護他们的子女,或是一株幼苗,用心栽培,守候着明天的希望和收获,教会我——留下来,做下去。
2010年的冬天,因车间工作调整,要调离我到其他工区。一年半前我天天幻想着逃离这里,一年半后让我离去我竟久久不能自已。在离开的前一夜,我们像往常一样围坐在一起喝酒,说了很多诉衷肠的话,其他的都忘记了。只记得师傅们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地说着:“无论走到哪儿,马家湾就是你的家,常回家看看。”酒精的麻痹让我前前后后再次走遍了工区院落的一寸一厘,想极力拽住些什么,可一切都是徒劳。
第二天,车间的五十铃很早就停在那条我和黄狗曾经独处过的水泥路。师傅们早早醒了,有的在拖地,有的在冲洗卫生间,有的在打扫院落,杨工长无声地推迟了早点名的时间,大家各忙各的,无人刻意去烘托昨夜的感伤和即将到来的别离。收拾完毕,师傅们帮我把行李放到车厢里,我箭步跳蹿到车里。本来是应该在汽车发动之后伸头到窗外跟师傅们正式道别的,但是尝试了半天没能做到。我呆呆地坐在副驾上,透过倒车镜注视着他们,他们三三两两地站在原地,不动,凝望,冥思。然后汽车轰然启动,他们的身影随着汽车的晃动而上下跳动,模糊不堪,不能分辨,搞不清楚到底是汽车的缘故还是眼睛进了沙子的缘故,直至看不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