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高考状元对父母的控诉:不要用“爱”控制我

2018-09-21玉泉

现代家长 2018年7期
关键词:王猛儿子

玉泉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的特征:从小学习名列前茅,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之后又去美国排名前50名的大学读研……但是没人想到,这些光环的背后却是他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转换专业赴美读研,只是为了弄清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痛苦。

前段时间,他写下万字长文,言辞激烈。他将自己与家庭的决裂归结为父母从小对他的“肆意操纵”。他写信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给已是或即将为人父母的同学一些参考,说说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另一方面也想给自己找到答案——在伤害已经发生后,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

被控制的爱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王猛直着眼睛说,“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我。”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她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我的一切。”王猛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

那时班里搞文艺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到演出时,全班只有王猛一人没有按照要求着装。“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没有被准许。”这并不是孤例。王猛说,从小到大,他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的。

王猛是大院子弟,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生活圈子就院子这么大,“包括朋友,都是他们(父母)认识、了解的,跳出学校的没有。”

五六年级时,王猛对奥数很喜欢,但母亲并不乐意让他去外面上培训班。一天,在外参加奥数考试回来,王猛发现自己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脏了。“回到家,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讥讽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上高中时,王猛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父母的反对。此后,他多次争取,均遭拒绝。尽管后来考上了北大,但王猛认为,从小到大的封闭环境让他的社交能力受到影响,与同学难以和睦相处,也让他对人际交往不再有所期盼。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是依然没有。“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以后多多照顾。”王猛说,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样“照顾”他: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的同学,以便了解他的情况。

这在王猛看来,不是照顾,而是另一种变相的控制。

情感的孤儿

在王猛看来,父母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以便以后可以继续控制他,至于他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并不在考虑之列。证据就是,他在成长过程中曾经数次希望父母救助,但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这种不支持从小就有。”王猛说,他上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取笑。后来,这事传到一个亲戚的耳朵里,同样遭到了亲戚的取笑,且不止一次。“但面对亲戚的取笑,父母不以为然,从来没有保护过我。”

而上大学前的一次旅行,让王猛至今仍感到难受。上大学前,他“被迫”参加了父母邀请的一次毕业旅行。旅行团由单位的几家人组成,带团的是一名年轻的导游。“一路上,母亲都在讲述我如何优秀和培养我的经验,让人很不舒服,尤其是她的表情愁眉苦脸的。”

事情发生在当天晚上。导游安排住宿时,当着全团二三十人的面提出:“这位北大的状元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王猛瞬间僵住,“我不知所措,什么也没有说。”父母也没有搭话。

回到房间,王猛才不平地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到父亲的训斥:“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很常见。”“实际上,我想知道的是他们听到别人这么说我之后的反应,哪怕是哈哈一笑呢!”王猛说,“但是他们什么也没做。”

王猛甚至觉得父母任何时间都不会支持他。比如,上高中时,他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的环境变糟糕了,也遭到父亲嘲讽,“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你的成绩好?”高二时,他再次向父母反映他在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教育他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与父母决裂

2005年春节,是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当时,王猛即将大学毕业,曾经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那个亲戚来到家里。“看我在做模型,她瞟了我一眼,讪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因为剥鸡蛋的事,多年来被频繁嘲笑,加之上大学期间因动手能力差处处都很被动,这次王猛便没有忍住,站起来怒视亲戚。“但是父母依然沒有保护我,也没有对亲戚说不。”

从那以后,王猛便再也没有在家过春节,包括2018年的春节。毕业后,王猛工作不太顺利,于是他决定出国读研,并顺利被美国一所排名前50的大学录取。

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形,给他找了一位美国的老朋友照顾他。在与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讲述了与这位老朋友并无共同话题,并列举出其为人的诸多问题。“尽管承认我的讲述是真实的,却称‘绝交未免太狭隘无理了,依然要求我跟有问题的人交往。”王猛无法接受父亲的意见,“父母的反应仍然是不以为然,并不顾及我的感受。”

2012年前后,王猛给父母写了一封长长的决裂信,接着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打电话不接,发短信不回,与家彻底告别。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的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待了6个小时,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这10分钟是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否则连10分钟也没有。

自我救赎之路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一家研究机构上班,跟所学专业非常符合,但他并没有信心做好。“动手能力跟不上,和人沟通也有问题,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此后,他一连换了好几个工作都不怎么顺利。

事实上,这时的王猛已经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他决定转换专业,申请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他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弄清楚自身遭遇的问题,与过去抗争,也希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性格的专业。

救赎之路并非一路坦途。在美国,王猛有段时间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从前的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是他第一次做咨询,足足讲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具有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同时也印证了他对自己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的猜想。报告出来后,王猛给父母寄回一份,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

研究生毕业,王猛回国了。在经历了几份工作后,他最终选择在一所高校做起了与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

但是至今,王猛的父母也不知道儿子身在何处,做何工作,只知道“在北京”。每当邻居问及王猛为何春节不回家时,王母的回答则一直是“人在美国,没时间回家”。

2017年国庆,王猛收到父亲的邮件。邮件中,父亲转变了语气,希望聊一些王猛感兴趣的话题“你喜欢什么就聊什么”。王猛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

父母的困惑和反思

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老王(化名)没觉得有啥,因为儿子类似的抱怨他听过多次。但老王没想到,这次真的是儿子与家最后的告别。老两口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这样。搞不懂的不止老两口,很多人都不明白: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孩子聪明好学,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里,亲子关系为什么偏偏脱离了正常轨道呢?

在老王夫妇看来,儿子上大学之前还很正常。“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甚至还会学着做几个菜。”这些举动跟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再正常不过。

老王认为,儿子是在美国学了心理学之后,加上和美国的“老朋友”相处不愉快,开始不和家里联系的。“这是一个转折点。他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也总认为先前的一些人如他大姨、美国的那个朋友等都不能交往。不交往就不交往,礼节还是要有的吧,反正他们也不会完全进入你的生活。”老王说。

“我们介绍朋友在必要时照管他,难道错了吗?这难道也是要控制他吗?”母亲老刘说,“另外,如果你觉得对方在帮助你的过程中有错,自己改过来不就好了吗?”

老两口还是没搞懂儿子到底怎么了。

会不会真如儿子所言,是父母从小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的呢?

对此,老刘也不认同。“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了,如果前半程我们掌控他,那后半程我们没掌控他啊,可他的问题出在后面,照这样说,反而是我们掌控得不够。”

对王猛提及的问题,以及父母按照个人喜好决定其衣着,老王说,“当时,外边经常能看到一些学生抽烟、打架,而我们大院之内就单纯得多。”另外,在服装上,老王称他们的确会帮儿子做选择,但也不是所有”。

小白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学。在小白看来,王猛的父母的确对王猛的保护有些过度。那时,王猛从学校到家走路仅需几分钟,不过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习前,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手上必备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靴,连续几年都这样”。

最近,老王仔细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的前前后后,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是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他认为,儿子性格内向、软弱,且抗挫折能力不行。

“他是我们这里的高考状元,但是到北大之后,他发现比他更好更强的人很多,于是在大学后期情绪出现异常。毕业后参加工作,他一开始很努力,但后来连续遭遇不顺,再次出现情绪问题。之后去美国读研,出国时志向还很高远,前期也还顺利,但后期在专业上出现了无法集中精力、学业困难的情况,尤其在看了心理医生之后,他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父母。”老王说。

在这一点上,小白持同样观点。“他是当年的理科状元,又上了当年北大最好的专业,从小到大都是班级里数一数二的学生。但是他性格孤僻,不善言语,抗挫折能力差。另外,从小在大院生活,衣食住行不操心,他的社会交往能力要差一些。”

在王猛的中学老师张老师看来,王猛性格内向,有上进心,喜欢较劲,比如在体能方面,如果其他同学比他做得好,他就非要去锻炼提升。“军训时,他曾有顺拐(走路同手同脚)问题,那他就在别人休息时练习,硬要练好才行。”但是他在班里孤僻少言的状态也让张老师很担心,怕王猛出现心理问题,“大院里的孩子,通常交际能力会比外邊的孩子差,说好听点是单纯,但对外界了解太少,是会影响以后发展的。”

有媒体记者将王猛的万字长信转给老王看,希望他能清楚儿子对过往的真实想法。看完信后,老王说“还是以前的那些事”,他依然认为儿子太放不下。

儿子远离自己这么多年,其实老王也有反思。抛开儿子性格内向、抗挫折能力不强外,老王也反思自身是否存在问题——他觉得自己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确有问题,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比如,他耿耿于怀的那次旅行,如果当时我能够站在他的立场上想问题,现场对导游的话有所回击,他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老王说,“再比如,他不喜欢大姨、不喜欢我给他介绍的那个美国朋友,或许我没有必要非要求他一定要跟对方联系,我应该尊重他的想法。很多事情上,如果我能够给出策略和办法,让他自由选择就会好得多,而不是帮他做决定。”

这些年,老两口搬了四次家,王猛的母亲老刘丢掉了所有与自己大学相关的书籍或笔记。对那个年代的她来讲,这些东西意义非凡,“我是孩子3岁了才去上的大学,孩子爸爸更晚一些”,但唯独没有丢弃的,是王猛从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手工,都在家里存着。

“不管怎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和他重新联系上。”老刘说。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王猛儿子
Holism in Education
打儿子
对抗肿瘤,营养“给力”
王猛仁作品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胸怀宽广才能走好官场路
吐血
完美的儿子
励志男生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