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没有“速成药”

2018-09-21袁坚

现代家长 2018年7期
关键词:标准答案教养公开课

袁坚

最近给一些小朋友上了阅读、写作方面的公开课,发现一个问题:总有些家长抱怨我讲的内容不能“马上用来指导孩子,并看到效果”。请问,这是想要“速成药”吗?

追求“速成”的家长们

每次上公开课,我都会先谈谈基础的教育理念、方法框架,希望家长能够在这一层面上与我达成共识,这样当我后面再谈到具体方法的时候,就更容易沟通并达到预期。但怎么说呢,公开课、讲座最多也就是1小时,能把上述概念清楚明白地讲完,再带几个具体案例,就差不多了。更细节的、直接可以使用的方法,真没办法讲透彻。

于是,每次上完课,总有家长会说:好像没有听到什么“具体的东西”。刚开始我还疑惑,是例子举得少了,故事讲得不够多?再仔细了解,原来是没听到有什么具体方法是他回去就可以直接用上的。这让我很诧异:这是指望听一次讲座就得到灵丹妙药,回家以后让孩子一吃就灵吗?单从逻辑上也讲不通啊!但许多家长还真就是这样期望的。

不仅听讲座如此,教育孩子他们也是同样思路:最好输入“1”,马上就有“1”,效果要立竿见影。如果是学龄孩子,这种见效是成绩上的;如果是学龄前孩子,那就要看具体表现。这种“速成”思维模式导致遍地的辅导班都往“见效快”的路上走。孩子学得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家长看的“成果”要漂亮。我后来才理解,为什么当我的学生写出很棒的作文时,他的亲朋好友第一反应居然是:老师真的没有给修改过吗?

还有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来咨询的家长也是恨不得让我给个方法,回家一用,原本爱哭闹的孩子变乖巧了,原本一言不合就挥手打人的孩子懂道理了……可是我们要这样想: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在生活中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和显现出来的。现在要改变,是不是也得花上一段时间呢?很多家长就没这个耐心,实在搞不定就靠吼。

我一直都在强调:孩子的成长是条“指数曲线”,前期要给他大量的滋养、各种输入,但他反馈出来的東西不会很多,直到某一天抵达拐点,就会飞速上升。拐点之后的路就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而家长要做的事情其实都在拐点之前:给他足够的养分,然后守护他、等待他,这就是为人父母的职责,也是我反对“速成”教育的重要原因。

此外很重要的还有一点:家长本人的心态和做事方式绝对会影响孩子。我们不是一直都在说,身教重于言传吗?如果你希望孩子爱学习、会学习,可作为家长自己却不肯下功夫,反而讨求“速成药”……怎么也不太对吧。即便我给了你非常具体的方法、步骤,说实话,如果不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理念,操作起来还是会变形的。

其实,我理解家长面对问题孩子的焦急心情,渴望马上就能让孩子有改观。但咱们得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有时候慢慢来,反而见效比较快。

给孩子“不计结果的滋养”

在英语学习中,英语环境很重要。有经验的老师会告诉你:要让孩子多听,但不用要求他听到什么就非得同步地说什么。你可以回忆一下孩子是如何学习母语的?开始都是我们对他说话,他听了很多,但说得非常少,直到某一天,他的语言能力突然爆发,我们就会感觉,啊,孩子一下子就会说很复杂的话了!

同理,很多家长问我:“给孩子读绘本,怕他听完就忘了,是不是要让他复述一下绘本故事?”我说:“不要。孩子又不是复读机。难道你读书,读完了都能复述书本的内容吗?”我读书,只要书本的某些内容引发了我的思考,或给了我启发,我就会觉得有收获。也有可能当时读来没太多感觉,之后忽然有了很多想法。

给孩子读绘本也是这样,陪伴孩子读,然后跟他讨论所读内容里他感兴趣的部分,这就是给他滋养。持续时间久了,你会突然发现,面对某个情境时,孩子会说,这跟我们在某某书里读到的一样;面对某个问题时,孩子能头头是道地加以分析,而所用的方法恰好是你们讨论绘本中的某个问题曾用过的。

但如果在阅读——也就是在输入时,马上就要求孩子输出呢?这就完蛋了。这还是“速成药”式的做法,孩子获得的滋养不够,往外输出就特别勉强,而且这种勉强的状态会让他很难受。试想一下,让你举一个超出你力气范围的重物,你会是什么感觉?这大抵就是孩子的难受状态了。而这种难受会导致——一讨厌学习,二丧失信心,至少失去从容的姿态。

探究“方法背后的逻辑”

我们常说,大部分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所以希望孩子成长得好,家长自己就需要成长得好。在我的讲座中有非常棒的家长,他们认真做笔记,尝试理解我为什么要这样说,背后的原因和理由是什么,我的思考是什么样的——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方法。

理解了这个过程,他就可以判断:我说的东西对吗?有价值吗?对他和孩子有借鉴意义吗?如果有,他再根据我的路径自己去推演具体的做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特殊的。我可以给一些通用的方法建议,但真正落地操作的时候,仍然千差万别。需要琢磨出背后的逻辑,才能见招拆招,在教养孩子的实战中获得好的效果。

追求可能性,而非确定性

我琢磨想要“速成药”的家长,很可能小时候接受的是“标准答案”式的教育。每道题都有标准答案,跟它一样就是对的,其他的都不用考虑。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养孩子上,就是“膜拜专家”,希望专家给出一套方法,照样去做就会立马成功。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养孩子更不会有:孩子的变数实在是太大了!所以身为家长,要做的是尽量去挖掘孩子的潜能,让他接触、了解更多的东西,让他尝试不同类型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现他的兴趣和能力。然而话又说回来了,这恰恰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些家长给孩子报个兴趣班,就希望他能在这方面闯出点名堂,最好今天报美术班,明天就能在绘画竞赛中得奖。太追求确定性,反而会伤害孩子。真正的“慢慢来”,不是为了短期的、眼前的目标,而是为了长远的成长与发展。把时间拉长,“速成药”完全没有必要。

【编辑:花洁】

猜你喜欢

标准答案教养公开课
跟踪导练(三)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标准答案
大多数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卖给你一套标准答案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阅读理解”的作者为何败给标准答案?
第一次公开课
一只有教养的狼
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