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宠溺吞噬孩子健康的心灵
2018-09-21小颉
小颉
最近一位父亲的微博刷爆了朋友圈。
和妻子离婚后,十多年来这位父亲独自抚养女儿,满足女儿的一切要求。他原本以为含辛茹苦会换来女儿的孝顺懂事,没想到迎接他的却是被拉黑和被背弃。
他为女儿留学存下300万积蓄,结果却被女儿在加拿大肆意住高档酒店买奢侈品挥霍。这位寒心的父親,希望通过微博、微信规劝女儿回头。结果女儿不但不知悔改,还将全家亲友拉黑。无奈,他只能在网上曝光。
这是一场“双输”的较量,父亲和女儿走到这一步,即便最终女儿回来,双方都无法抚平内心的创伤。
父母终究是爱孩子的,哪怕被孩子用刀子插在胸口,也愿意选择妥协和宽容。
这位父亲最终心灰意冷地删除所有微博,承认自己对女儿太溺爱,承认自己是个失败的父亲,表示“就当没生过这个女儿,事情到此为止”。
这就是中国式的父母,宁愿苦了自己,也不想苦了孩子。宠溺换来这样的结果,发人深省。
近年来,类似报道时常见诸媒体,我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事例。
我母亲同学的女儿,就是这种“丫头命、公主心”的人。
母亲的这位同学身体一向不好,45岁时办理了内退手续,她老公在一个小区做保安。一家人收入微薄,供养一个读高中的女儿,很是不易。
可这个女儿,偏偏不愿过寒门生活,买东西都是挑选最高档的。
为了女儿,这位母亲不得不拖着随时会晕倒的身体,去赶最早一班地铁,到离家几十公里远的郊区某大学城打工。
终于有一天,她晕倒在上班的路途中。她被人送到医院,女儿只过来探视几分钟就离开了。对此,她还宽慰家人和同病房的人,女儿学习忙,不值得在医院过多耽搁时间。
可是对这位母亲如此不计回报地付出,女儿并没有记在心里。
女儿读大学后很少回家,和父母的交流也很少。后来她交了一个男朋友,那男孩经济条件不好,两人交往的开销都是女孩承担的。
等到东窗事发,其母亲才知道女儿背着她透支信用卡50万元。面对这个无底洞,她再次晕厥过去。
“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这句话似乎深入人心,可很多人把“富养”理解歪了。
富养,不等于娇惯、溺爱。娇惯和溺爱,只会滋生“败家女”或“拜金女”。
爱孩子本身没有错,可如果爱错了方式,那这爱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毒药。
就像这位发微博的父亲,以为满足女儿的全部要求,就是尽到自己做父亲的责任。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做幼儿教育的创业者,他给这类父亲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提款机父亲”。
在这类父亲的头脑中,爱孩子就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变身一台24小时提款机,不间断地“吐钞”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
他们娇惯、宠溺的结果,让孩子变得迷茫,在人格上存在缺失。
因为父母已经包办一切,孩子心安理得地享用,会丧失奋斗的意志。
于是就出现这样诡异的情形:一边是父母辛苦赚钱,对自己过分苛刻;一边是孩子花钱如流水,手拿“苹果”,全身名牌,出入高档消费场所,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
大多时候,我们同情这样的父母,指责这样的孩子,可造成这样局面的,却是父母。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
抚育孩子,除了物质上的抚养,精神层面的呵护更为重要,尤其是对精神层面的富养,而高质量的陪伴和沟通就是富养最好的方式。“提款机父母”缺乏的就是对孩子的陪伴和沟通。
一旦某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必然会在某个时刻,以某种极端的方式释放出来。
这位发微博的父亲,就是遇到了这种极端的释放。
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
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就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样的家庭氛围,或许就如温尼科特提出的一个概念:足够好的养育。
对孩子来说,“足够好的养育”就是养育者给予孩子的爱和规则,不会过度,也不会缺失。在对孩子付出爱的同时,培养他的责任心,不让索取成为心安理得。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重视对孩子的陪伴,在陪伴中与子女充分沟通。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三观。
总而言之,宠溺绝非爱的正确表达,千万不要让宠溺吞噬掉孩子健康的心灵。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