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均质土坝填筑土料研究

2018-09-21

地下水 2018年5期
关键词:料场土料含水量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均质土坝的填筑过程控制至关重要,但材料特性是填筑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以王圪堵水库为例,对干旱地区填筑土料的特性以人工干预过程进行研究,以满足类似材料水利工程的需求。

1 工程概况

王圪堵水库位于无定河中游榆林市横山县王圪堵村,工程主要功能是供水、拦沙,兼顾灌溉、发电、防洪等综合功能。设计坝型为碾压均质土坝,最大坝高46 m,坝长949 m,总库容3.89亿 m3,属大(2)型、Ⅱ等水利工程。枢纽由拦河大坝、溢洪道、泄洪排沙洞、放水洞和坝后电站等建筑物组成。

2 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工程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西北高、东南低,分布高程1 000~1 400 m,相对高差50~100 m。以无定河为界,东南部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地貌,为土料场所在位置,西北部为风积沙漠地貌。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草原季风气候,降雨稀少,蒸发量大。

2.2 料场分布特征

勘察阶段选土料场共4处,分别位于坝址右岸黄土梁区,1、2号为主料场,距坝址区1~1.5 km,备用3、4号料场距坝址区2.5~4 km,总储量1 080.4万 m3。料场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料场分布位置示意图

2.3 地层岩性

土料场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Q32eol)黄土,灰黄~褐黄色,粉粒为主,质地均一,硬塑~半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含零星钙质结核;夹透镜状或窝状薄层细砂,连续性差,一般厚1~2.5 m。局部表层覆盖第四系全新统风积细沙。如图2所示。

图2 2号料场剖面示意图

2.4 水文地质特征

料场位于黄土梁峁区,地形切割破碎,岩层储水条件差。区内降雨量较少而小,地下水较为匮乏,一般垂直入渗补给基岩,形成基岩裂隙水,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于沟谷,补给无定河。

3 勘察阶段土料的物理力学特征

3.1 物理特征

勘察阶段采用探坑结合天然露头调查法对料场进行勘察,布设探坑37个、取原状及扰动土样234组,野外及室内物理力学试验。1#、2#土料场颗分试验统计平均值砂粒含量9.8%、粉粒含量71.2%、黏粒含量17%,3#、4#砂粒含量10.3%粉粒含量73.6%、黏粒含量16.1%。为低液限粘土。

土料物理性指标以1、2号两场为例,统计样品33~36组,天然含水率10.0%,天然密度1.67 g/cm3,干密度1.59 g/cm3,饱和度39.8%;击实最大干密度1.80 g/cm3,,最优含水率13.3%;控制干密度为1.78 g/cm3时,渗透系数1.78×10-5c m/s。

3.2 力学特征

土料三轴压缩试验以1、2号料场为例,固结不排水剪总应力ccu=65.9 kpa,φcu=21°,有效应力 ccu'=15.8 kpa,φcu'=32°。

3.3 含水率分布特征

通过对各料场土料天然含水率进行专门分析,其垂直分布特征如表1。显示勘探深度范围内,天然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介于2.0~14.9%之间,随深度变化呈正比关系(表层局部存在上大下小现象),如图3。分析结果认为,受当地降雨和蒸发量等客观气候条件影响较大。

表1 土料场天然含水率随深度变化统计表

图3 土料ω~h关系曲线

4 设计要求及预浸水试验

通过上述对天然土料质量的分析,除含水率偏低外,其他指标均可符合《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要求。土料天然含水率随枯、丰年季变化较大,故填筑前需配水后,方可满足设计需求。

4.1 设计要求

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要求,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设计坝体填筑碾压指标为:控制含水率(w)13.2%~13.6%,最大干密度(ρ)1.8 g/cm3,压实度(λ)0.98,渗透系数(k)1.78×10-5。

4.2 预浸水试验

4.2.1 配水试验原理及试坑布置

为满足土料的填筑需求,勘察期间对料场进行预浸水专题试验研究,在3号料场采用试坑灌水法浸水,选用容积8 m3(4×4×0.5 m)的试坑,在坑壁铺设塑料膜以减少侧向渗流,试验是在试内保持一定水头,经过一定时间的有压渗入,然后进入无压入渗,待坑内明水消失后分别在不同天数内,在试坑不同位置及深度采取样品,测试含水率。依据试验原理,选取有代表性的试坑3处用于配水。

4.2.2 配水

为了最终得到合理的配水参数,分别按需要入渗4 m、6 m、8 m为三个试坑估算配水量。配水前,在各试坑外侧打钻孔一个,每孔深度7.5 m,测得各孔内土层天然含水量平均值约为6% ,低于可研提供的8.7%,由于两次测试时间间隔较长,故视为正常值。以实测值为参考。

试坑注水保持水头0.5 m,延续时间约30 h。由于该区黄土呈硬塑状,客观上也延长了注水时间,待渗期3 d。试验期间,在坑顶搭设了防晒网以减少蒸发。

4.2.3 现场测试

待渗3天后,第4天开始造孔取样进行含水率测试, 测试孔位由试坑中心向边缘辐射状布设,各试坑每天取样3孔,按0 m、1 m、2 m各布1孔,每米取扰动样一组,单坑每天取样36~72组,每组平行两试样进行含水量测试。

4.2.4 配水试验成果分析及评价

试验进入第27天时,入渗深度内大部分土样含水量接近13.2%,个别低于12.2%,按要求可结束试验,所得各试坑渗水后含水率变化进行分别统计和分析评价。试坑1配水后含水率变化统计表如表2。

表2 试坑1配水后含水率变化统计表

表2中,试坑1配水后的含水率变化规律:(1)配水后入渗等深度历时越长,含水率则越低,总体呈继续下渗趋势,前期下渗速度快于后期。配水后深度4 m以上,前9天内等深度含水率平均以每天0.2%~0.9%的速度减少(砂层以上为0.2%),第9天后为0.1%~0.2%;深度5 m处含水率增大到16.8%后转入下降,平均每天下降0.1%,深度6m处含水率增加到14.8%后,以每天0.37%的速度降低;湿、干土分界线平均每天下移8~10 cm;孔底部含水率一般为7%~8%,与配水前相近。首次测试时含水量值最大为20%,下渗效果良好。取样中未见完全饱和现象,表明料场土层均一性好,无相对滞水层。(2)配水后,前7天可渗入深度内含水率大多明显高于16.2%,偏高,不宜开采。试坑1配水后相同深度处时间与含水量关系曲线如图4,深度与含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如图5。

表2和图4可表明,配水后第12天,渗入深度内含水率值大部分已进入阴影区(即适用的土料含水率的取值范围),第27天时仍在阴影内,即土料有效开采期是配水后的第12天至第28天。表2配水后湿、干土分界深度及图5表明,开采初期水的最大渗入深度已达5.8 m,但该处含水量值仅略大于配水前天然状态,远低于最优值。分析认为,合理的渗入深度应为5.3 m,开采有效厚度内的平均含水率为14.4%。在开采期内,水分仍继续下渗,末期开采深度可达6.5m,有效厚度内的平均含水量为13.3%。

虽然配水后第12天至第28天为最佳开采时段,但考虑到开采运输过程中存在含水率的损失,故开挖时间应提前2天较为合理。

图4 配水后相同深度处时间与含水量关系曲线图

综合分析:试验中,在三个试坑采用不同的配水方量,同样的分析方法,其结果略有不同。试坑1配水方量为25 m3,坑底面积为16 m2。若按试坑单位面积配水,入渗深度5.3 m时,需注水量为1.6 m3,平均每米需水0.3 m3;试坑2配水方量为20 m3,坑底面积为16 m2。按试坑单位面积配水,入渗深度4.3 m时,注水量为1.3 m3,平均每米需水0.3 m3;试坑3配水方量为15 m3,坑底面积为16 m2。按试坑单位面积配水,入渗深度3.2 m时,注水量为0.94 m3,平均每米需水0.3 m3。经对三个配水点的综合分析比较:各试坑配水量不同,达到可上坝土料的等待时间基本接近,开采时段长度相差稍多,深度差别较大。其中试坑3的入渗深度为最浅,相对施工不经济,不宜采用,而试坑1、2的成果可以作为设计时采用的配水参考工艺。

取样孔揭示,孔深1.2~2.2 m为厚度不等的细砂层,其垂直及水平渗透系数均大于土层,水沿砂层水平方向渗漏严重,直接影响到土层的垂直入渗,所以试验未达到理想的入渗深度,建议清除表层的砂层及含植物根系土层,整平后分畦分期进行,配水量的多少,可根据立面开挖深度调整给,或分层进行。

图5 配水后期相同时间内深度与含水量关系曲线

5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 配水方法

王圪堵水库大坝于2010年3月开始预浸水工作,清表后采用40 m×10 m×1.0 m 和50 m×20 m×1.0 m渗坑,水源为无定河水,管道泵压输送至浸水现场,向试坑注水,使试坑内保持0.5 m水头持续两周后停止加水,待水完全入渗7天后进行开挖翻倒。开挖中观察垂直入渗深度4.8~5.5 m,水平方向影响半径1.0~1.5 m。

5.2 碾压试验

碾压试验是将料场制备好的土料运至坝址附近进行,为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碾压填土厚度采用0.2 m、0.35 m、0.5 m,碾压变数为6、8、10遍三种不同的方法,碾压机具为60T震动凸块碾1档碾压(1档的速度和震动频率相当于60 T/cm2,2档相当于30T/cm2),以确定最合理的碾压参数。结果表明,填土厚度0.35 m,1档震动碾压8遍后的压实度达到98%~100%,即为最合理的碾压参数。为此,依据试验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实际碾压参数的合理性,于2010年7月左坝段Ⅰ区清基完成并进行填筑(见表3)。

5.3 填筑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坝填筑过程中,自检和第三方检测都存在压实度未满足设计要求,其原因不仅仅是含水量低,还存在局部含水率偏高,形成橡皮土和压实度过大引起的剪切破坏。因而,不但碾压含水率、碾压功率和遍数关系密切,而且还与配水后土料含水率分布的均匀性息息相关。之后,通过反复翻倒、凉晒、洒水、旋耕再碾压。通过5层(每层0.35 m)填筑,均存在类似问题,检测合格率仅为60%如表3。分析认为:(1)土料料源配水后大范围开挖运至工作面后,含水率仍具有不均匀性,局部粉粒含量较高,现场翻到均匀性较差;(2)浸水过程中,垂直入渗程度参差不齐,粉粒含量高的部位垂直和水平入渗深度较大,开挖后含水量损失较大,且配水面积有限,不能满足填筑施工大量开采的需求;(3)运距较大,自2号料场绕包茂高速至左坝段约2.0 km,由于当地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松散的土料在运输途中失水;(4)碾压机具功率偏小等因数。

表3 填筑Ⅰ区1~5层填土合格率统计表

6 方案调整措施

鉴于填筑碾压存在上述问题,2010年9月业主会同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对料源、开采方法、配水及运输等过程进行分析达成共识,“应改善碾压机具的组合参数,增加碾压遍数,土料制备采用二次倒运现场制备,注意砂土的剥离等事项形成纪要予以实施。”方法为现场预浸水,再运至坝区附近200~300 m范围内分层洒水堆放10~15 d后上坝填筑。通过多次反复碾压试验,通过合理的配水和碾压方法,该区在1 014 m高程以上基本掌握填筑土料的特性,碾压密度达1.78~1.81 g/cm3,压实度达99%以上,合格率达到98%以上,返工率大大减小。

7 结语

填筑土料根据当地自然地质条件、沉积环境的不同,其物理力学特性差异较大。作为均质土坝的填筑材料,在它的颗粒组成满足规范与设计要求外,土料含水率、密度和压实度,碾压机具的组合等指标间的相互作用息息相关,均可采用人工干预来控制,使其满足使用需求。解决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当地材料匮乏的问题是可行的。但在实施与控制中,工况条件及工作环境有所差异,应针对工程区的自然地质环境、气候条件和施工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寻求最科学、最经济、且行之有效施工方法。

猜你喜欢

料场土料含水量
移动漏斗在玉钢综合料场中的运用
某特高土石坝防渗砾石土料含水率特性及现场改良试验研究
钢铁企业无人化料场的设计与实现
三维地质建模在水利水电工程料场储量计算中的应用
结合Sentinel- 1B和Landsat8数据的针叶林叶片含水量反演研究
一次冰雹过程成雹机理的数值模拟
山西省任庄水库筑坝土料分散性试验研究
浅析粘性均质土坝土料质量控制措施
基于两相混合流理论PEMFC含水量特性分析
风积土料制备施工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