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费加罗的婚礼》艺术特征
——以《你们可知道》为例

2018-09-21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220444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费加罗的婚礼费加罗莫扎特

宿 辉(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20444)

在莫扎特一生之中,写下了无数不同体裁的音乐佳作,其中涉猎了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四重奏、重唱等多种类型,可以说是几乎是涵盖了音乐的所有领域,而其中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从他的歌剧与交响曲中来证寻找答案。歌剧在其音乐创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将18世纪下半叶歌剧与器乐作品的精髓一并融入到自己的歌剧创作之中,从而衍生出具有莫扎特式风格的音乐作品。

一.《费加罗的婚礼》剧情背景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1756年出生于萨尔斯堡,自幼便展现出非同凡人的音乐天赋,也是被世人公认的稀世之才,而后又在其父亲培养下,使莫扎特打下了坚实的演奏与创作基础。在他短暂的35年的人生中创作了极其庞大数量的音乐作品,单歌剧这一体裁就高达22部,而本文的选择的这首咏叹调,正是出自他的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第二幕第三场,为凯鲁比诺的咏叹调。

在本部歌剧中凯鲁比诺是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年,由于他年龄的不成熟,对爱情的解读还停留在迷惑不解的阶段,以至于对夫人萌生了单相思的情感。而该首咏叹调故事发生的背景,所描述的是这位少年一身戎装来向大家辞行,临别之前苏珊娜让他唱给夫人听,以此作为赠予夫人离别的礼物,于是他声情并茂地演唱了这首咏叹调,进而将这位稚气未脱的少年内心中复杂而又兴奋的心情细腻地刻画。

二.《你们可知道》曲式与音乐分析

(一)曲式结构

本作品所采用的是单三部曲式结构,bB大调,速度为稍快的行板,2/4拍,其中引子部分为第1-第8小节,第9—第20小节为A段,第21-第61小节为B段,第62-第79小节为再现A’段。乐曲从一开始由一段非常欢快的小前奏导入,整首作品运用的是单簧管、双簧管与长笛交替进行对旋律的演奏,并辅之以运用弦乐的拨奏的方式,将该作品其优美流畅,极富有歌唱性的旋律表现的淋漓尽致,将作曲家所谱写的的连续十六分音符跳音表现的十分生动活泼,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演唱部分做了一个恰如其分的铺垫。

(二)音乐分析

随后歌词一开始就直戳主题,“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你们可理解我的心情?”旋律上采用了级进的手法,伴奏部分则是采用了十六分音符与三十二分的结合(见谱例1),使得旋律具有流动性以及俏皮性,通过音符与节奏来表现主人公凯鲁比诺这个少年的懵懂与活泼(参看谱例)。

随后从21小节开始进入到B段部分,B段与A段相比较之下,整体比较具有感染性与推动性,旋律部分整体悠扬婉转,于是凯鲁比诺开始讲述自己这种矛盾而又好奇的心情,伴奏织体部分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演唱部分与伴奏部分配合的相得益彰。随后旋律来到第52小节,从这一小节开始直到B段结束,旋律部分与伴奏部分都产生相应的变化(见谱例2),此时的画风一转,旋律方面作曲家连续使用了三次四个十六分音符与前十六后八分的节奏型,这三次的使用一次比一次强烈,将情绪一点一点的推向热烈;伴奏织体部分则是采用了与之前不同的手法,我们除了注意到运用了“fp”的表情记号之外,这一部分更是运用了大量的音程与和弦,在扩充整个音响的厚度的同时,也融合了歌词中表达凯鲁比诺为爱所困,为情所迷惑,想伸出手触碰而又收回的挣扎纠结的心境并予以一个很好的诠释,直到第59小节达到顶峰之后,之后的旋律、伴奏与情绪全都归于平稳(参看谱例)。

最后则是再现部分,无论是旋律、伴奏、和声、配器、还是情绪都回归从前,一切如旧,那些俏皮跳动的十六分音符好像那个蹦蹦跳跳不谙世事的少年,他像一只雀跃的小鸟,依然年轻懵懂,依然朝气蓬勃,依然搞不懂爱情究竟是何物,依然不禁发问“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你们可理解我的心情?”

(三)演唱特点

在《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中,每一个人物角色都被赋予了灵魂,赋予了情感,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歌剧史一座丰碑,更是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莫扎特摒弃一切羁绊自己生活的事物,几乎忘我的将歌剧里的每一个人物进行最真实和最细腻的描绘与勾勒。

在《你们可知道》这首作品中,虽然描述的是少年将自己的满腹困惑又激动不安的心绪袒露,但作曲家颠覆了传统以往低沉忧郁的写作手法,取而代之的则是以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年的视角,对于爱情的那种天真懵懂,而又充满朝气热情的形象与状态去展现,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则也是要以一种欢快调皮的感觉去演唱,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歌词中的情绪处理。从歌词的第一句“Vol che sapatte”就要以一种讲述心情般舒缓的进行演唱,尤其是在这一位置上更是要注意拿捏好气息的运用,特别需要要注意小连线以及十六分附点音符与三十二分音符的演唱,不可让其死气沉沉,而是要赋予旋律欢快性与流动性。

接下来的B段部分出现了较为频繁的转调,并且旋律声部出现较大跨度的跳进,在演唱的时候除了要保证变化音演唱的准确性以外,也要跟随歌词与旋律的走向,将这种“时而兴奋时而消沉”的犹如过山车般的感觉表达的清晰明了。随后接下来的这一部分从“sospiroe ge mo”开始也是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的部分,这一部分整体都与之前的段落有很大不同,在演唱方面上这一部分要紧凑连贯的演唱,情绪上也是要表现出凯鲁比诺这种迷茫而又焦虑的心情,直到演唱到“pia ce”时,此刻的情绪达到最热烈,之后有一个小的起伏,速度逐渐放缓,仿佛他恍然大悟自己对待这份感情的心境,也仿佛自己深陷爱情的沼泽之地而不能自拔之后的叹息......随后再现部分,又回归原主题,恍若兜兜转转一圈之后的凯鲁比诺对自己的扪心自问,究竟爱情是何物?

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去理解作曲家力图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更是要贴合人物的形象,将自己想象成该人物形象并揣摩其心理,从而更好的去诠释好作品中想要表现的艺术内涵,进而达到演唱者与歌曲合二为一的境界。

三.结语

莫扎特的这部《费加罗的婚礼》作品,无论是从作曲技法还是作品结构上,亦或是对剧中人物的刻画上都绝对具备有划时代意义的佳作,保罗·亨利·朗曾经这样高度评价本部歌剧的,他说“这部歌剧中给予我们的是深刻的生活图画,人物的情感是发自内的真实情感,他们的愤怒就像他们的欢乐一样真实可信。”莫扎特是音乐戏剧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师,在他短暂的生命里迸发出不可估量的艺术能量,也对世界音乐文明的推动迈出了夯实的步伐。

猜你喜欢

费加罗的婚礼费加罗莫扎特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与伯爵角色的个性化处理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轻浅不是莫扎特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演唱风格探析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伯爵咏叹调《你赢得了诉讼》的音乐分析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咏叹调分析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从三次“愤怒之情”看费加罗的人物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