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属企业产融结合路径初探

2018-09-21陈强

山东国资 2018年9期
关键词:产融省属金融

□ 陈强

编者按:

4月15日至5月11日,由省国资委组织的省属企业中青年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山东行政学院举行,来自省属企业及主管部门的54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其中,第五组学员所作的《基于金融创新的山东省属企业产融结合路径初探》专题研究,对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随着山东国企改革步入“深水区”,部分重点难点问题有待实现突破性进展。产融结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途径之一,是省属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广义的产融结合入手,通过山东与发达省份的对比分析,探索通过金融创新加快推进山东省属企业产融结合的路径和方法,希望以此推动省属企业加快产业资本流动,提升资本配置效率,打造战略协同、业务协作的优势,努力开创省属企业产融结合新模式,增强山东国资整体实力。

一、关于产融结合

(一)产融结合的内涵

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广义的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或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通过股权融合及业务合作等各种形式的结合与互动。产业资本包括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资本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

产融结合具有渗透性、互补性、组合优化性、高效性、双向选择性的特点,是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企业寻求经营多元化、资本虚拟化、提升资本运营档次的一种趋势。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融结合是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这种融合,宏观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层面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有利于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

(二)国内产融结合的发展背景

回顾国内的发展历史,我国的产融结合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银行体系改革,随后监管部门的政策几经变化。从亚洲金融危机后明令禁止,到2002年后默许,再到2010年监管部门明确支持,国家鼓励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政策环境逐渐宽松。

在传统产融结合模式下,产业通过资本手段逐利的趋势和冲动强烈,产业逐渐脱离实体,导致“脱实向虚”和资金空转,脱离了国家支持产业和实体发展的初衷(由产到融,传统产融结合)。

党的十九大成为新旧产融结合的分水岭。国家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并逐渐上升到战略层面。为破解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瓶颈,以“脱虚向实”为核心的创新性产融结合成为新趋势和发展的新动力。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和实业主体以支持实体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展开布局,通过创新性的资金使用模式,大力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和实体经济发展(由融到产,创新性产融结合)。

二、山东省属企业产融结合必要性分析

(一)产融结合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对省属国企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省属企业发挥新旧动能转换排头兵作用需要推进产融结合。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斌强调,全省国企国资系统特别是省属企业,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承担着重大责任,必须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当好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力军、排头兵,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省属企业需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产引融,以融促产,增强省属企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推进产融结合引领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持续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

其次,引导资金向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倾斜需要产融结合。省属企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誓师大会提出要求,省属企业要主动融入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融结合就是要通过金融的导向作用,引导省属金融企业瞄准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加大重点优质项目引进落地,为省属实体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赋能化的现代金融服务,不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质效,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产融结合是加快省属国企改革的需要

全省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工作会议强调,要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去杠杆,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资产证券化,这对省属企业产融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国企在混改过程中的并购与重组行为将产生大量融资需求;围绕国企降杠杆将产生以股权融资、并购重组、企业ABS、债转股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企业“走出去”战略将带动跨境金融服务需求等等。

这些为产权制度改革服务的资本市场业务和以去杠杆为目的的融资结构调整业务,是省属国企金融需求的重点,也是深化产融结合的重要切入口和发力点。同时,产融结合还有助于推动省属企业集团化、多元化发展。省属国企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相对齐全的产业链以及数量众多的上下游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和多元性,要主动与金融市场对接,充分发挥金融优势,助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三)产融结合是山东实体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山东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整体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主要财务指标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但总体来看,仍存在“三高三低”的特征,即传统产业比重高(87%)、资产总量高、资产负债率高(72.1%),新兴产业比重低(13%)、盈利能力低、资本运营质量低。其中净资产收益率为2.17%,而浙江省同期达到7.2%,差距较大。

产融结合有助于山东实体产业扭转“三高三低”。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来锻造新的发展模式,促进山东实体产业转型升级,选择产融结合作为突破口,有助于撬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时,山东省属企业具有产融结合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全省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采矿业(25%)、制造业(21%)、交通运输业(14%)、金融业(1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5个行业,既有牢固扎实的产业基础,又有良好的金融服务作为有力支撑。省属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经济运行继续稳中向好,2017年末收入突破万亿元(11052亿元),利润总额达471亿元,双双稳居全国省级监管企业前4名,为产融结合夯实了强大基础。

(四)产融结合是山东现代金融回归本源的迫切需要

一是产融结合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本源。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产融结合,鼓励金融企业“脱虚向实”,有助于加强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金融创新。

二是产融结合有助于推动金融业自身发展。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产融结合不仅通过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资源服务,而且同时筑牢了金融业发展的根基,开拓了金融业更大的市场空间,为金融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以资产证券化为例,我省提出“到2020年,新增10家以上上市公司,每家省属国有企业原则上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实现2~3家省属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或主业资产整体上市,省属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在推进整体上市和培育上市资源实现IPO的过程中,将带来大量投行、贷款、托管、理财等业务发展和创新契机。

三是产融结合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实体经济与金融风险周期相互对冲的运营体系,有助于规避金融盲目扩张,是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

三、发达省份金融创新经验与模式借鉴

近年来,浙、苏、豫、鄂、湘、粤6省金融创新各具特色,产融结合支持新旧动能转换作用发挥明显,走在了全国前列,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经梳理概括,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一)以打造高效能金融资源聚集区为依托建设金融强省

各省经验:各省均对金融工作强力推进,积极打造金融聚集区,努力做强做优做大地方金融机构。广东省建设广州、深圳两个金融中心和珠三角金融改革试验区,培育发展了平安集团、招商银行、广发证券等一批大型金融机构。浙江省提出将杭州建设成为以互联网金融创新和财富管理为特色的全国一流新金融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把钱塘江港湾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优势突出的财富管理和新金融创新中心。湖南省着力将长沙打造为中部金融中心城市,在湘江新区核心区打造滨江金融科技产业园。湖北省重点建设武汉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打造中部地区金融聚集度最高的城市。河南省设立金融工委,提出造就“金融豫军”,在郑东新区建设国际化区域金融中心。

我省现状:与先进省份相比,在主要金融指标、金融贡献度及金融创新活力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城市金融聚集度不高、地方金融机构实力偏弱,济南、青岛两市存贷款余额均不到全省的40%,金融体量明显落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省内规模最大的地方法人银行青岛银行2016年末总资产为2779亿元,而苏浙粤规模最大的地方法人银行总资产均已超过万亿元。

(二)以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为支撑转换发展动能

各省经验:在浙江、广东等地,处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加速期等不同阶段的企业,均能比较容易地获得金融资源支持。湖北省推出“421工程”(即财政出资400亿元,设立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组建总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的产业基金,带动社会投资约1万亿元)。杭州梦想小镇提供创业资金补助和商业贷款贴息,组建创业贷款风险资金池,按基准利率提供贷款,培育和吸引天使基金、创业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等,建立与资本市场对接机制,构筑起资金供给、金融支持的链条。广东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机构,私募股权及创投机构数量(2105家)及管理资本规模(11738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1787家)均居全国首位。湖南省在长沙打造政、社、产、学、研、媒、投等跨界联动共建的金融创新特色产业园,每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60亿元。

我省现状:我省金融资源基础好、体量大,但在细分市场上服务能力和专注水平不强,资本市场支持新兴产业能力较弱。全省新三板挂牌企业中,包含众多新兴行业的第三产业企业占比31.6%,比重较低。单位贷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降低,大量资金用于存量债务延续,大批企业“借新还旧”“借新还息”,相关贷款仅用于企业经营维持,使用效率低且难以退出,盘活金融存量难度大,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三)以资源整合价值提升为抓手增强企业竞争力

各省经验:江苏常州市国资委联合10家市属国有企业与浙商银行签约搭建“易企银”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打造了一个“类财务公司”,归集和整合闲置资金,供各市属国有企业共同使用,以低于同期贷款利率实现企业间的资金融通,并由银行提供不少于20亿元的超短贷配套额度用于平台流动性支持,同时运用“互联网+”概念,资金进出、使用、偿还只需在线上进行网银操作完成。经测算,该平台预计可降低企业备付金约50亿元,每年可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3亿元。

河南组建省级法人银行,从全省17家城商行中选择业务规模排名靠后的13家,合并组建“中原银行”,采取国有控股、吸引战略投资和民营资本入股、高管团队市场化聘任等方式,激发服务能力和发展活力,实现了“弱弱联合”向做大做强的转变。3年多来,中原银行总资产从2000亿元增至5220亿元,国内主体信用评级跃升至AAA级最高评级,并于2017年7月登陆港交所(1216.HK),创新开发产业基金、PPP基金、资产证券化等产品服务了17.6万户企业客户。

我省现状:从财务公司来看,我省43家省属一级企业中,旗下设立财务公司的仅有6家(兖矿集团、山钢集团、山东能源、山东黄金、鲁商集团、山东重工),各类金融手段为我所用的空间很大。同时,银证信保等金融机构竞争有余合作不足,缺乏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不同金融工具之间的业务协同助推实体企业发展的机制和动力。

(四)以创新服务模式为引领发展金融业

各省经验:各省金融核心作用发挥较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金融创新做得好、做得活。通过金融产品、业务、组织体系、载体建设、政策措施等的创新与再造,赋予金融业更多社会价值。浙江在全省布局发展一批金融特色小镇,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已入驻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等企业1090家,资金管理规模超过5900亿元。浙江蚂蚁金服公司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解决信用信息问题,累计为500多万小微企业和电商创业者提供超过9000亿元的纯信用无抵押、小额短期、随借随还的网络贷款。广东打造广州民间金融街,在金融街内创设“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基地,2016年引进现代金融机构40家、互联网小贷等地方金融组织达243家,集聚民间资本269亿元,为企业融资1726.41亿元。

我省现状:传统金融业务较强,但创新能力较弱,新兴金融业态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业发展方式粗放,与集约化经营和内涵式增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银行业利润主要来自存贷款利差和贷款规模扩张,经营质量和效率不高。证券期货业偏重经纪业务和传统市场,与产业发展融合度较低,盈利能力不强。保险业以传统的车险、寿险业务为主,缺乏高端、管理复杂风险的产品,对产业和民生的风险保障能力还很薄弱。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在省内尚未形成规模,缺乏运作规范、有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资产评估、资信评级、第三方支付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相对滞后,能够为金融业提供服务的本地会计、审计、法律服务机构较少,规模较小。

(五)以风险缓释和监管协调为保障防范金融风险

各省经验:各省经济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均面临较大压力,坚守底线思维,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突出位置,发挥政金企三方力量,对不同阶段的风险精准施策、分类化解。浙江温州市金融风险暴露较早,但由于处置措施得当,实现了由金融风险高发区向区域金融风险防控示范区的转变。一是遵循法治化、市场化的原则,在降杠杆、去“不良”过程中走依法破产之路。2013~2015年,温州全市共受理破产案件554件,清理企业债权债务166.79亿元,化解不良资产80.21亿元。二是通过银行打包处置、企业股改、处置僵尸企业等多种方式,果断断“链”,确保当地经济金融的平稳健康运行。温州的不良资产率由2014年最高时的4.68%降至2016年底的2.69%,创近年来最低。

我省现状:当前我省金融业运行总体平稳,但各种风险因素也在不断积聚。全省银行不良贷款率2016年末上升至2.14%,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全年累计清收不良贷款较上年增加408亿元,增长幅度较大,信贷资产劣变压力依然较大,不良贷款边清边增的问题较为突出。

四、创新山东省属企业产融结合模式的建议

(一)建设高水平金融国企,放大金融集聚效应

实践经验表明,建设金融强省离不开强大的金融企业支撑。要率先培育发展一批高水平金融企业,提升山东全省金融业的整体规模实力。

一是加快推进山东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对标先进省份,积极培育高水平金融机构,打造全国性高效能金融发展高地,形成显著的金融集聚效应,提高金融辐射带动能力。

二是充分发挥省属金融国企主力军作用,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市场主体,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品牌信誉高、带动作用大的金融国企,发挥行业龙头带动作用,提升我省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优化我省国有金融资产布局,统筹省属企业及地方性金融资源,以省内大型投融资机构为主体,对我省商业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及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进行整合,适时打造国内一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山东省级金融控股集团,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和协同优势,增强我省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和区域金融集聚效应。

(二)探索产融结合新路径,培育国企发展新动能

产融互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

一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全方位对接我省企业发展需求。通过加强银企合作提供信贷支持,运用信托、担保等各类金融工具以及定制化各类金融产品,积极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助力我省实体经济发展。借助我省国企混改、并购重组、对外走出去等战略机遇,积极开拓为产权制度改革服务的资本市场业务和以去杠杆为目的的融资结构调整业务,寻找产融结合的突破口。

二是立足产业做金融。围绕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以股权投资方式切入,积极布局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坚持盘活存量与优化增量相结合,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瓶颈,实现产融一体、协同发展。

三是结合省属企业主营业务及上下游客户的需求,积极推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满足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的金融需求,构建金融投资与实体经营良性循环、优势互补的产融结合生态圈,为促进产融互动提供良好环境。

(三)强化国企战略协同,增强山东国资竞争力

聚焦“大国资、一盘棋”理念,着力提升省属企业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积极推进省属企业战略协同平台建设,打造省属企业战略协同、业务协作的优势,努力开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规模作战”的新模式,增强山东国资竞争力。

一是搭建融资服务协同平台,学习借鉴常州市属国有企业和浙商银行合作的“易企银”模式,集聚盘活企业资源,为平台内的省属企业提供安全、高效的融资服务。

二是搭建产业投资运营平台,突出发挥各省属企业在本行业领域的业务优势,牵头发起产业投资运营平台,探索“行业龙头企业+投融资服务”产业运营模式,集中力量推动大项目落地。

三是搭建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平台,围绕我省高科技产业领域亟待突破的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整合有关省属企业财力、物力和人员力量进行集中攻坚,实施专项突破,实现科技成果和技术资源的共享,打造政、社、产、学、研、媒、投等跨界联动共建的机制,提升我省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搭建国企品牌形象展示平台,高度重视省属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品牌软实力。选取一批省内发展好、竞争力强、信誉佳的省属企业,重点开展品牌塑造、品牌传播、品牌运营,打造山东国企品牌“第一梯队”,发挥品牌集群效应,擦亮“山东国企”品牌,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山东国企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氛围。

(四)创新金融赋能模式,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创新科技引领的金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传统金融业务流程模式发生颠覆性变革,伴随着新金融业态的不断涌现,金融投资服务的赋能化特征愈加明显。要进一步激发金融创新活力,推动金融产品服务和业态模式创新。

一是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为企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积极探索智慧银行、智慧信托、金融云、互联网金融等科技金融,着力提升国有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积极发展普惠金融,顺应我省创新创业热潮和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趋势,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为抓手,鼓励支持包括风险投资、担保、租赁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多渠道、全周期、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更好赋能广大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培育我省经济新动能。

三是加快发展绿色金融,赋能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引导实体经济进入绿色转型通道,推动企业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障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是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自身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制度,规范国有金融企业投融资行为,系统梳理排查存在和潜在的金融风险点,制定有效举措确保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是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金融去杠杆力度,发挥我省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破圈断链”作用,通过发起设立企业重组发展基金、破产专项基金等方式,助力实体经济化解困难、提质增效。

三是加强国有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企业间的协调联动,建立信息共享、运转通畅、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金融监管,进行分类处置,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产融省属金融
金融监管新形势下城投公司产融结合路径探讨
我国产融结合研究的脉络与趋势
——基于CNKI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产融结合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基于商业信用的证据
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营收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40家省属企业捐款1000万元
2015 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状况调查概述——以某地14 所省属本科院校预科生为例
产融结合进程、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基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
省属企业挺纪在前 实现弊革风清
——山西省国资委举办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