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8-09-20刘敏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律大学生

刘敏

摘 要:随着法治化的发展,法律意识在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工作者,担负建设社会的重要责任,其法律意识高低影响我国法治化进程。大学生对法律有所接触,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基于此,本文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如何看待法、如何从法律角度认识分析社会事件、如何在生活中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倡导与相关举措的实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取得不错成效,但仍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1.大学生法律知识储备不足

法律知识是公民对国家现行法律内容、应用等的理解与掌握[1]。法律知识是大学生了解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形成法律意识的前提,法律知识的贫富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高低的因素之一。大学生法律知识素养不足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主要重专业课程的学习。非法律专业的广大学生视法律教育等课程为公共教育课程,重要性认知不足。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接收也是处于被动状态。法律课程设置与教师讲课方式也是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民法、刑法、商法等法律类型多样,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离不开专业法律教师的引导与大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当下,大学生对于法律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深入学习,未掌握法律的相关理论和实质,法律意识自然无法树立起来。

2.大学生法律应用能力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大学生能接触到越来越广的法律事件,也倾向于对社会事件进行思考。法律学科学理性强,缺乏相关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2]。因此对于缺乏法律知识的大学生来讲,如何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判断对错是其所需面对和解决的难题。由于大多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够,其结果一知半解。例如,在调查大学生在购物时是否需要发票,大多学生都认为此事无关紧要,仅有少部分学生拥有这样的维权意识;对于即将进入社会实习的大学生来讲,大部分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訂劳动合同的意向不强;当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学生倾向于找家人、朋友抱怨倾诉,不会寻求法律途径解决是大多学生的选择。

二、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1.转变法律授课方式,引导学生重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当代大学生培养法律意识的主要教材。这门课程含有基础的法律知识,通过这门课了解相关法律常识,用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解决问题。但实际上,由于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灵活性和乐趣,加之学生的功利心态,不重视非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为了修学分而上课。因此,教师改变授课方式以引导学生关注法律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法律课程上,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回归课堂、参与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法律这种公共课上,存在许多“低头族”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从形式上,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以视频、图片等方式进行法律知识的呈现分析,吸引学生注意力;从内容上,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案例选取太陈旧,教材法律知识更新不足。因此,教师在讲学时注意知识、案例的筛选,紧跟最新法制内容。同时,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根据其专业特点,明晰讲学重点与难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法律知识,满足不同专业的不同需要。

2.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寻求教师互动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其法律知识的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国家法制建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担任引导者。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收知识,对有疑问的知识点,学生应主动和教师沟通。法律知识的获取并非一劳永逸或者一帆风顺,法律体系复杂,它需要学生耐心、持续的学习。在法律知识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轻视法律学习,当课堂学习时因为知识点掌握不清,无法分析出正确解决措施。多次的不顺心对学生自身造成持续的影响,心理便认为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充满疑难,失去兴趣。法律知识极强的学理性要求学生具有持续、耐心的学习特性,这显然与自我放弃相悖。对于改进这种情况,学生首先应该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首先从心理上认识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树立法律信仰;其次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求帮助,从认知付诸到行动。学理性是法律学习的特点,学生若遇到不明晰的知识就畏惧,就放弃学习,这种畏难的学习方式注定不能获取法律知识。只有当学生正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有问题、质疑主动,主动思考,无法解决积极请教教师。

3.组织案件分析交流,提升学生法律应用能力

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承担讲授知识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法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于生活。简言之,法律知识从社会事件中总结归纳而来,同时这些知识又运用于其他类似社会事件。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法律的应用。因此,除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相关案例的讲授外,师生可以就社会当前的发生的案件进行分析。例如,辱母杀人者其行为如何判定,如何认识情与法、探讨人权等问题的讨论。将真实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独立完成事件的解析,有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在分析讨论中,学生积极调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储备,提升自己学以致用能力。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事件,在交流中形成思想的碰撞,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此外,教师可以组织课堂小辩论的形式,例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宪法是否有约束力等法律辩论题目,活动的形式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增强学生对法律应用的思辨性思维。当然,学生还可创办法律协会,解决校园内学生矛盾纠纷等问题。

三、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后备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高校教学重要任务之一。这项任务的完成关于课程方案的设置、教师讲学的方式、学生学习的心态等多方面,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面对大学生法律知识不熟、法律应用不足的现状,需要社会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之间的相互指导。

参考文献:

[1]曾朝夕,王卓宇.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2]张跃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05).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法律大学生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大学生之歌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