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诱剂在稻纵卷叶螟测报中的应用研究
2018-09-20眭丹
眭丹
摘要 2015—2017年丹阳市植保植检站对稻纵卷叶螟性诱监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性诱剂诱集法監测的蛾峰日比较准确,能够很好地反映对象害虫在田间的数量消长趋势。因此,在实际预测预报中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依据,与传统的灯诱法和赶蛾法相结合能显著提高稻纵卷叶螟测报的准确率。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性诱剂;诱蛾量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2-0104-02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刮青虫、苞叶虫、白叶虫等,是丹阳市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年发生3~4代。稻纵卷叶螟以幼虫为害水稻,缀叶成纵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在水稻的苗期、分蘖期至拔节期、抽穗至齐穗期均可发生危害,影响水稻开花结实,对水稻生产构成很大的威胁[1]。
目前,人工赶蛾法仍然是一种主要的稻纵卷叶螟测报方法,而这种人工目测的方法存在劳动强度大、误差大等缺点;另一种常用的稻纵卷叶螟测报方法则是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其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受到电力和设备故障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随着昆虫性信息素技术的发展,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也已经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2-3]。丹阳市植保植检站于2015—2017年开展了性诱剂监测稻纵卷叶螟效果试验,并将其结果与同时期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法和田间系统赶蛾法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探索性诱剂在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中的可行性,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性诱剂积累科学数据和宝贵经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在丹阳市延陵镇新品种展示基地进行。
1.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稻纵卷叶螟诱芯、诱捕器,均由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方法
1.3.1 性诱剂诱蛾监测。在展示基地南北两侧分别设置性诱(3个诱捕器)和灯诱(1台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点,性诱监测点距离测报灯超过500 m,在展示基地中心位置的田埂边设置3个诱捕器,并且装好相应的诱芯,诱捕器的间距约为 100 m[4-5];根据水稻生长期科学调整放置高度,一般高于水稻2~3 cm;诱芯每4周更换1次,如果遇特殊情况遭损坏则需及时更换;诱捕器的设置时间为每年6月17日至9月30日。从6月18日开始逐日记录诱捕器中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即每天9:00—10:00查虫,并及时将数据记录到调查表中[6-8]。
1.3.2 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利用展示基地现有的佳多牌20 W自动虫情测报灯,每天9:00—10:00查虫,并且记录其中稻纵卷叶螟的数量[9-10]。自动虫情测报灯于每年4月下旬开启,9月30日关闭。
1.3.3 田间系统赶蛾监测。每年6月18日至9月30日6:00左右,选取距离设置性诱捕器田块200 m左右的水稻田,利用竹竿拨动水稻植株,目测飞起的稻纵卷叶螟成虫数量,并且逐日记录。每次赶蛾逆风前进,赶蛾面积为133.4 m2左右[11-1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方法监测的稻纵卷叶螟蛾量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2015年和2017年田间系统赶蛾的蛾量分别为10 104、8 713头,均高于性诱剂和自动虫情测报灯的诱蛾量,而2016年自动虫情测报灯的诱蛾量最高,为2 941头。按照3个性诱捕器的有效辐射面积为0.2 hm2计算,2015—2017年田间系统赶蛾总量分别是性诱剂诱蛾总量的101.6倍、60.8倍、37.3倍,表明性诱剂的监测效率不及田间人工赶蛾。
2.2 不同监测方法反映稻纵卷叶螟主要蛾峰日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每年采用性诱剂、自动虫情测报灯、田间系统赶蛾3种方法监测到的稻纵卷叶螟峰期基本吻合,2015年和2016年均出现了6个较为明显的发蛾高峰,而2017年出现了7个较明显的发蛾高峰,并且3种方法监测到的峰期均在0~3 d内波动。
2.3 不同方法监测稻纵卷叶螟成虫消长趋势比较
从图1可以看出,2015年性诱剂诱蛾首日为7月1日,自动虫情测报灯诱蛾首日为6月24日,田间系统赶蛾始见日为7月22日;2016年性诱剂诱蛾首日为7月6日,自动虫情测报灯诱蛾首日为7月7日,田间系统赶蛾始见日为7月10日;2017年性诱剂诱蛾首日为7月4日,自动虫情测报灯诱蛾首日为7月4日,田间系统赶蛾始见日为6月21日。可见,每年通过性诱剂测报的见蛾日相对稳定,而其他 2种方法可能由于设备性能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波动比较大。
性诱剂、自动虫情测报灯、田间系统赶蛾3种方法监测到的稻纵卷叶螟蛾量消长趋势总体比较一致,峰次也比较明显。其中,四(2)代由于蛾量比较少,峰次不明显;五(3)代蛾量上升,主高峰明显;六(4)代峰次表现明显,而且连续3年通过性诱剂诱集法监测到的蛾峰略迟于田间系统赶蛾蛾峰,这可能是因为六(4)代本地虫源相对比较多,但其羽化到性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表现出的性诱蛾峰滞后于田间系统赶蛾蛾峰[13-15]。
3 结论与讨论
在当前的稻纵卷叶螟监测工作中,自动虫情测报灯和田间系统赶蛾作为常规的测报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的稻纵卷叶螟测报方法一直以来都是植保工作者日常工作研究的重点[16-17]。连续3年的试验表明,稻纵卷叶螟性诱剂诱集法监测的蛾峰日比较准确。与田间系统赶蛾法相比,通过性诱剂诱集的蛾数量比较少,因而各个时间点的峰值也比较小,但是蛾峰日的出现时间基本一致,监测到的稻纵卷叶螟蛾量总体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17-18]。
综合比较试验结果发现,稻纵卷叶螟性诱剂测报可以确保调查害虫的唯一性,而且操作简便,不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工[14]。同时,性诱剂测报的准确性比较强,能够很好地反映对象害虫在田间的数量消长趋势[19-21]。因此,性诱剂诱集法在实际的预测预报中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依据,与传统的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法和田间系统赶蛾法相结合能够显著提高稻纵卷叶螟测报的准确率,为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奠定良好的基础[22-23]。
4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保护站.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2-83.
[2] 徐玉峰,杨新宇,徐 洁,等.性诱剂诱集稻纵卷叶螟效果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0(3):170.
[3] 康来照,刘水平,钟齐刚.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8):76-77.
[4] 冯波,郭前爽,朱凤,等.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卵巢发育与性诱剂诱捕[J].昆虫学报,2017,60(2):211-221.
[5] 胡代花,杨晓伟,韩鼎,等.不同性诱剂对陕南水稻三大害虫引诱效果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7):119-121.
[6] 刘龙生,彭云良,曾良贵,等.性诱剂在水稻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防治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科学,2013(20):25-27.
[7] 汤露萍,赵忆宁,褚红燕,等.宜兴市近年稻纵卷叶螟重发原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8,38(5):55-57.
[8] 沈田辉,王风良,卞康亚,等.沿海中部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统防技术集成[J].现代农业科技,2017(2):101-102.
[9] 黃世文.稻纵卷叶螟防治技术[N].农民日报,2016-05-25(Z06).
[10] 卜锋,包志军,徐优良,等.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改进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7):42-45.
[11] 林秀秀,金道超,陈祥盛.稻纵卷叶螟抗药性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3):437-440.
[12] 仲伟江,张勤波,成果荣.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80-181.
[13] 曲宗祥.稻纵卷叶螟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09(7):30-31.
[14] 叶明.稻纵卷叶螟防治仍存在三大问题[N].农资导报,2008-03-07(A05).
[15] 崔蓉秋.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11):134.
[16] 陈德福,邰裕朝.2014-2017年锦屏县稻纵卷叶螟发生监测及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18,31(5):55-56.
[17] 陈峰,张甲生,袁守江,等.济南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方水稻,2018(3):48-50.
[18] 魏丽,袁伟,陈时龙,等.6种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8(8):117-118.
[19] 吴青,王开龙.绿色生态水稻病虫害防治要点[J].江西农业,2018(8):19.
[20] 卢霞,黄伟年,黄巨宗,等.水稻全程病虫害防控试验初报[J].南方农业,2018,12(6):9-10.
[21] 陆瑞庄.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171-173.
[22] 郭锁成.浅谈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9):105.
[23] 刘晓飞.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防治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