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抗旱耐瘠品种筛选试验
2018-09-20莫静玲
莫静玲
摘要 为筛选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性强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良花生新品种,进行了花生抗旱耐瘠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湛油41、贺油11号、桂花1026、贺油13号、贺油12号、桂花836等比较适宜桂中等地区栽培。
关键词 花生;抗旱耐瘠;品种;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65.2.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2-0033-01
为筛选出高产、优质的花生新品种,特进行了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花生品种共9个,其中贺油9号、贺油10号、贺油11号、贺油12号、贺油13号、桂花1026、桂花836、湛油41由贺州市农科所提供,新花1号为当地品种。试验用肥料在农资市场购买。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其中以新花1号作对照(CK)。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1-3],小区面积13.92 m2(5.8 m×2.4 m);每小区3畦,单畦宽80 cm,2行种植,大行距55 cm,小行距25 cm;穴距16.7 cm,每穴双粒,每行33穴。
1.3 试验实施
选择旱坡地,不积水,本地种植花生的主要土壤类型红壤土地块作试验地。播前整地,机耕深度40 cm,旋耕1次后起壟播种。气温稳定在15 ℃以上,冷尾暖头抢墒播种。3月26日播种,播种后盖土再喷乙草胺。施钙镁磷肥750 kg/hm2、熟石灰750 kg/hm2、45%复合肥(15-15-15)450 kg/hm2。磷肥和复合肥作种肥施用,石灰在旋耕前施用。全生育期不用人工灌溉。在病虫害防治上防虫不防病[4-6]。
在花生植株长到35~40 cm、有效针足够时,叶面喷施多效唑和磷酸二氢钾1次,以防后期徒长和补充微量元素。7月19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表现
据试验观察可知,湛油41、桂花836的出蔸率、出苗率分别居第1位和第2位;而贺油9号、贺油10号出蔸率、出苗率均较差。对照品种新花1号(CK)株高最高,说明抗旱耐瘠性好,容易徒长;其次是贺油11号、贺油12号、桂花1026、桂花836;株高偏矮的有贺油13号、湛油41号、贺油10号、贺油9号,说明这4个品种的耐旱耐瘠性差。
单株饱果数最多的是贺油13号,为46个;其次是桂花836、湛油41;最少是贺油10号,仅为22.3个。
贺油11号的百果重最重,为158.6 g;其次是贺油12号(151.1 g)、桂花836号(146.6 g)、湛油41号(144.5 g);贺油9号的百果重最轻,为114.7 g。
桂花1026的百仁重最重,为84.9 g;其次是贺油11号(61.3 g)、贺油12号(58.7 g)、贺油13号(55.4 g),湛油41号(54.8 g)居中;新花1号的百仁重最轻,为43.1 g。
出仁率最高的是湛油41,为89.33%;其次是贺油11号(67.01%)、桂花836(65.99%);贺油10号的出仁率最低,为63.96%。
2.2 产量表现
从表1可以看出,湛油41的产量最高,贺油9号最低。从表2可以看出,各参试花生品种之间的产量都有差异,与新花1号(CK)相比,参试的8个花生新品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的有湛油41、贺油11号、桂花1026、贺油13号、贺油12号、桂花836,而与贺油10号的产量差异只达到显著水平,与贺油9号的产量差异最小,未达到显著水平。各品种间的产量差异大部分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只有湛油41与桂花1026和贺油11号、桂花1026与贺油11号、桂花836与贺油10号、贺油9号与新花1号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2.3 花生品种植株抗性表现
从表3可以看出,参试的花生品种中除了贺油9号对花生叶斑病、锈病、青枯病的抗性较差外,其他品种的抗倒性、耐涝性和抗花生叶斑病、锈病、青枯病都较强,其中以湛油41号抗性最好,其他依次为贺油11号、桂花1026、桂花836、贺油13号、贺油12号、贺油10号、新花1号(CK)。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湛油41、贺油11号、桂花1026、贺油13号、贺油12号、桂花836等与对照品种新花1号的产量差异极显著,而且抗旱耐瘠性好,说明这几个品种在桂中等地区有推广前景;而贺油9号在同等条件下出苗率低,百果重又最轻,耐旱耐瘠性差,产量也低,不宜在桂中等地区推广;贺油10号与新花1号的产量差异显著,也说明贺油10号适宜在桂中地区种植,但优势不明显。
4 参考文献
[1] 王娟玲.大荔县沙苑区花生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8(9):52-53.
[2] 陈志德,沈一,刘永惠.国内不同地区花生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6):55-61.
[3] 陈友强,于伯成,马江平,等.引进花生品种比较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1(3):94-96.
[4] 李海燕,曹敏建,蒋春姬.引进花生品种比较试验[J].花生学报,2007(4):29-32.
[5] 冯希锦,江日东,汪云,等.优良花生品种比较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7(8):14-16.
[6] 于海林.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花生品种比较试验[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