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如何进入了艺术:固原出土青铜器散论

2018-09-20纪雅雯宋平

文物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饰件春秋战国固原

纪雅雯 宋平

动物形象,在北方游牧民族的装饰艺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贯穿于北方民族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北方草原动物纹饰艺术,主要是以北方系青铜器的动物纹饰为代表。固原,古有安定、原州之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公元前114年建城,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固原青铜文化是北方青铜文化的重要一支,出土的青铜器种类多样,主要包括兵器、生产生活用具、车马饰件和装饰品等,其中大量形神兼备的动物纹青铜器显示了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审美风格。

一、固原地区出土的动物纹青铜器

当中原地区进入青铜时代时,北方先民也开始制造和使用青铜器,北方系青铜器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草原及其附近地区,以大量的动物纹为特色,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产物,宁夏固原地区是北方系青铜器发现最重要的区域。20世纪70年代初期直至世纪末,在固原境内南部的原州区、彭阳、西吉、隆德等县和中部的中宁、中卫等县辖境内发掘和清理了各类青铜墓葬百余座,文化分布地点约40处,发现了大量先秦时期的青铜文化遗存,较为全面地展示出了这一地区青铜文化的基本面貌,为研究固原地区青铜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出土的青铜器按用途可分为兵器、生产生活工具、车马饰件、装饰品四类。

(一)兵器

兵器在北方民族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固原境内出土的短剑、戈、矛、镞、铜柄铁剑等是常见的北方系青铜器,其中装饰有动物纹的兵器是北方系青铜兵器的典型代表,如装饰动物纹的青铜短剑(图一、图二)、青铜刀等,显示了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创造力。

双鸟首青铜短剑(图一),春秋战国时期,1987年宁夏固原县彭堡乡撒门村出土,宁夏固原博物馆藏。通长28.2、刃宽2.5厘米。剑首两鸟环状相对连接,鸟嘴微张,额部隆起,细颈与头部构成环形,茎扁平。一面饰曲线竖条纹,另一面饰小方点纹。剑格呈翼状,直刃中部起脊。

双兽首青铜短剑(图二),春秋战国时期,通长25.8、刃宽2.4厘米,1985年宁夏固原县河川乡阳洼村出土,宁夏固原博物馆藏。剑首为两兽头相对连接,扁茎,中间有凹槽,两侧饰连续的锯齿纹,格为背向的两个兽头,剑锋呈柳叶形,中部起脊。

(二)生产生活用具

固原地区出土的生产工具有青铜削刀(图三、图四)、鹤嘴斧、棍棒头等,生活用具有青铜凿、锥、管、针等。这些工具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紧密相连,出土的一部分动物纹饰的青铜生产生活工具,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族特色。

兽首青铜刀(图三),春秋战国时期,长19.2、宽3.2厘米,2014年征集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宁夏固原博物馆藏。弧背,直刃,锋微上翘,刀体与柄部有下阑,长条柄,兽首柄首。

虎纹柄青铜削刀(图四),春秋战国时期,长17.3、宽1.8厘米,2014年征集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宁夏固原博物馆藏。钝形前锋,弧背,直刃,长条柄上饰虎纹。柄端有三角状孔。

(三)车马饰件

固原境内出土的青铜器中,车马具占有很大的比率,器形丰富,发展连续,自成体系,为研究中国北方系青铜器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资料。其中镂雕的车牌饰、动物图案如圆雕的羊、鹿等饰物,造型生动构图巧妙,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图五至图七),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独特审美取向。

银箔虎车饰件(图五),春秋战国时期,长10.5、宽5厘米,2014年征集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宁夏固原博物馆藏。虎头前伸,张口,露利齿,三角形耳,椭圆形眼,四肢粗壮,体健硕,长尾下垂弯曲,前后肢错开呈行走状。

鹰首形青铜杆头饰(图六),春秋战国时期,高6.1、銎径3.1厘米,1989年宁夏固原县杨郎乡马庄村出土,宁夏固原博物馆藏。鹰喙前伸弯曲成钩状,双目圆睁,颈延伸为方銎,銎侧面有圆形钉孔。

青铜羚羊(图七),春秋战国时期,高7.1、长6.1厘米,1998年宁夏固原县头营乡杨河村出土,宁夏固原博物馆藏。两长角立起,角尖略向前弯曲,圆眼,短吻,粗颈,体肥硕,短尾上翘,四肢粗壮,呈站立状。

(四)装饰品

固原境内出土了大量装饰有动物纹的青铜装饰品如各种动物纹青铜牌饰(图八至图十)、扣饰等,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是固原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具特征的器物,反映了北方草原民族自身的文化、艺术特征以及欧亚草原文化交融等信息。

虎噬鹿镀锡青铜牌饰(图八),春秋战国时期,长8、宽4.5厘米,1984年宁夏彭阳县白杨林村出土,宁夏固原博物馆藏。此饰牌是中国北方地区草原民族的腰带组件,整体为透雕虎噬鹿图案,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色。虎做伫立状。圆眼,椭圆形大耳,张口噬咬小鹿颈部。小鹿四肢蜷曲做挣扎状。虎肢体健壮,背上有一钩喙猛禽头,长尾下垂,上饰麦穗纹,尾末端为钩喙朝上的猛禽头,钩喙禽头生两尖耳,整器镀锡。

神兽噬兽青铜牌饰(图九),春秋战国时期,长10、宽5厘米,2016年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征集,宁夏固原博物馆藏。整体略呈长方形,造型为一神兽,低首,长颈,椭圆形眼凸起,三角形耳,张口噬一卧状幼兽。神兽体健硕,方点底纹上饰凸起卷云纹,四肢粗短,短尾上卷贴于臀部,上饰连锁纹,造型生动,工艺精巧。

卧牛鎏金青铜饰牌(图十),春秋战国时期,长10.5、宽4.5厘米,1986年宁夏西吉县苏堡乡出土,西吉县钱币博物馆藏。青铜质鎏金。牛呈卧姿,侧头枕前腿,双角直竖,左蹄着地,右蹄仰靠腹侧与后蹄相连,长尾下垂,全身布满细线纹,腹侧阴刻似“S”形装饰,内饰短线纹。

二、固原地区出土动物纹青铜器的艺术特征

(一)动物纹题材和制作工艺

这些动物纹的青铜饰件,造型精美,纹饰线条流畅,刻画惟妙惟肖。从纹饰题材来看,出土器物上的动物纹饰分为写实型和幻想型两类:幻想型动物纹取材于现实又脱离现实,是神话了的动物形象,主要有怪兽纹、凤鸟纹等,以单体或群体的形象出现;写实型动物纹题材皆为草原生活中真实可见的动物形象,可再细分为家畜和野生动物,家畜主要有牛、羊、马、骆驼等,野生动物皆为栖息在草原上的飞禽走兽,如虎、豹、鹰、狼、鹿等。

从纹饰的制作工艺来看,主要采用圆雕、浮雕、镂雕和线刻的方式,将各种动物形象装饰在兵器、生产生活用具、车马饰件以及日常装饰品上,风格简单粗犷又不失神韵,极具实用和审美价值。

(二)艺术形象来源

无论是兵器、生产生活工具、车马饰件,还是装饰品上的动物形象,都与北方先民的生活紧密相关。生活在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世代过着狩猎生活,他们深知草原上动物的身姿习性和运动规律,这些艺术化的动物形象,正是草原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过程中观察自然、理解自然的亲身感悟,是对他们内心情感的真实描绘,他们在铸造所用之物的时候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审美取向融入器物装饰之中,用自己独特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创造出了一支如此独具魅力的青铜文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西戎等民族粗犷豪放的审美特征和浪漫自由的表现手法。

固原地区出土的这些以动物纹为主要装饰题材的青铜器,与其他地区的同类青铜文化风格迥异,形神兼备,是北方系青铜器中最具特色的艺术品,是北方民族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极大地丰富了北方青铜文化的内涵,也为我们欣赏和研究北方青铜文化打开了一扇神秘之门。

[1]马彩虹:《固原北方系青铜器——宁夏固原博物馆藏青铜牌饰》,《文物天地》2017年第9期,第14-19页。

[2]罗丰:《固原青铜文化初论》,《考古》1990年第8期,第743-750页。

[3]冯国富、程云霞:《固原青铜文化暨动物纹牌饰的地域特征及与相邻地区的关系》,《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55-58页。

[4]罗丰、韩孔乐:《宁夏固原近年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0年第5期,第403-418、484-486页。

[5]马建军:《宁夏境内“北方系青铜器”及其文化特征》,《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25-129页。

[6]包桂英:《论北方系青铜器动物纹饰与北方民族审美文化》,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7]马立群:《固原春秋战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兵器》,《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111-114页。

猜你喜欢

饰件春秋战国固原
固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田野调查
汽车外饰件涂装线颗粒降低探讨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萌芽期|春秋战国
平面金属薄板饰件精加工智能产线上下料装置设计
平面金属薄板饰件精加工智能产线工艺设计
历史喵第二部
基于Moldflow的汽车外饰件成型缺陷分析与优化设计
听须弥松涛、看文化古迹、观六盘云海、闻山花飘香
宁夏固原出土一枚汉代五铢压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