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效研究

2018-09-20张小玲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8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育人大学生

张小玲

摘要:志愿服务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以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志愿服务为例,全面总结其工作机制、志愿服务内容、团队建设经验,为高校管理者阐明志愿服务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

一、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志愿服务概况

在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有一支独具特色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就是“动科青协”,这支队伍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践行志愿服务理念。他们立足校园,广泛开展学雷锋服务月、校园文明礼仪宣传、节能减排宣传等,积极参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校内广大师生:他们深入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关注蓝天、关注城市建设等。他们充分展示了学院青年志愿者的责任、担当,逐步树立起了学院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近几年以青年志愿者为抓手,以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科技支农、爱心微公益等重点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服务队伍、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阵地等举措,构建了“三级三圈”的工作机制,打造了“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起到了较好的育人成效。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理想的育人载体

(一)志愿服务的内涵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所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体现了志愿者高尚的志愿精神。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是指认可志愿服务理念,利用空闲时间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生力军。

(二)志愿服务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高尚的社会行为和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8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指出,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2009年,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2015年,共青团中央在《关于推动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的意见》中指出,今后要推动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201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九个部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2017年,国务院颁发了《志愿服务条例》,这对于推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1993年共青团中央正式启动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志愿服务已在我国生根、发芽、蓬勃展开。调查显示,志愿服务因其性质的公益性、参与的自愿性、鲜明的实践性、服务领域的广泛性等优势,非常受大学生的欢迎,近八成学生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服务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理想载体和重要方式。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一)志愿服务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志愿服务本身就是一个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倡导的“仁爱”“助人为乐”等思想,志愿者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无形中提高了思想觉悟。大学阶段是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社会、走进基层,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在自己思想的不断成熟和稳定中、在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清醒面对中,思想得以塑造、升华。

(二)志愿服务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素质形成的基础。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现了“知行统一”的思想,能有效地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连接起来。一方面,实践是在复杂的社会中进行的,志愿者要学会辨别、鉴别信息,加强与人交流沟通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这样反复的循环逐渐提升了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志愿服务工作对象不固定,工作模式不重复,这种充满变数的工作容易调动活动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内在的精神动力,使他们敢于尝试、创新,在无形中提升了创新能力。

(三)志愿服务能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经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心理活动能力。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复杂性和易变性,尤其价值观的多元化,让成长于社会剧烈变革、物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的大学生表现出人格不成熟、不稳定,耐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变差等倾向。志愿服务以服务他人、社会为基点,倡导奉献精神,成为塑造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志愿服务活动一般是群体性活动,志愿者通过参加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既能从中找到助人的快乐,发现自身价值,也能建立起个人与社会的认同关系,获得归属感、荣誉感,增强自我认知。

四、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志愿服务的育人探索

(一)构建“三级三圈”的组织架构,完善服务体系

完善工作体系,院团委以“志愿云”注册为依托,构建了院青协、班级团支书、广大团员为体系的“三级三圈”工作体系,完成了志愿服务网络全院覆盖的目标,形成了“协会人员精英化、基层团干骨干化、青年学生力量化”的工作模式。通过线上项目发布、管理、考核,实现了对志愿者的有效分类和管理,促进了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开展。近年,学院志愿服务工作出现了“三个变化”:一是志愿服务参与的覆盖面由部分团员扩大到全院青年团员:二是促进了志愿服务活动阶段性、集中性向日常化、常态化转变:三是志愿服务精神在全院得到进一步弘扬,“核凝聚”作用进一步发挥。

(二)打造品牌化项目,丰富实践内容

结合学院实际,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丰富实践内容,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学院志愿服务已经形成三大品牌活动:义务支教——“成长课堂”,科技下乡——“科技助力三农发展”,微公益——“爱的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队主要结对帮扶洛阳地区的留守儿童,着力打造“成长课堂”品牌活动,形成了以生命教育为核心,辐射学业辅导、亲情陪伴、兴趣培养等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志愿者利用空闲时间到学校开展支教工作,活动受到了《大河报》《洛阳晚报》等媒体的关注并被报道。

成立于2006年的“科技支农服务团”,始终秉承“科技服务社会”的理念,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省内各地养殖需求,多年来坚持不懈地走进基层养殖户、走进企业,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咨询,开办养殖技术培训,为当地养殖户、养殖企业送去急需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解决了广大养殖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团队典型事迹受到《科技时报》《中国畜牧兽医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并被报道。

为践行志愿服务帮贫济困的理念,这两年学院的志愿者们发起了“微公益”活动,围绕渐冻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地区等开展了系列公益活动。他们走向街头,通过义卖报纸、荷花,募捐等方式为陷入困境的学生、家庭募集资金。“微公益”活动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三)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

加强团队建设,在青协内部积极推进“家文化”建设,着眼于关爱成员、尊重成员,通过互送生日卡片、开展素质拓展等活动,促進青协内部成员的感情交流,增强协会的凝聚力,营造温暖、温馨的工作氛围。志愿者成立了“能量小组”,定期开展培训,邀请社会上专业人士和有经验的优秀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技能、应急事件处理、心理教育等培训和经验交流,坚定志愿者继续参加志愿服务的信念,提升志愿者服务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院将志愿服务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自推进志愿服务工作以来,志愿服务精神在学院得以弘扬,服务理念得以践行。志愿服务像强有力的黏合剂,将学生多元的价值追求统领起来,在全院形成了追求上进、奋勇争先、团结一致为理想奋斗的强大动力,既推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也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责编:清欢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