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物与情感

2018-09-20杨绮婷

戏剧之家 2018年20期
关键词:食物情感

杨绮婷

【摘 要】《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朴实无华的电影,它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表述对象,细腻地表达平淡生活中的真情,其中,食物与情感的紧密联系是该片的一大特色。电影在直观呈现各种食物的同时,又赋予食物以叙事功能,讲述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天水围的日与夜;食物;情感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092-02

作为香港影坛重量级导演代表之一,许鞍华导演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她的电影以关怀现实与人性,风格细腻感人著称。2008年,许鞍华执导拍摄了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与电影圈不少投资动辄上千万,大牌云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电影相比,《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股清流”。它成本不过百万,零宣传,没有大腕,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悲大喜,以写实手法讲述香港天水围中一对母子简单朴素的市井生活,获得一片叫好声,并在次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斩获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编剧四项颇具含金量的大奖。

导演许鞍华认为,如果有人认为一些电影特别好看,其实“是因为它们特别贴合观众,直接就来,不用通过故事”[1]。天水围自发生过几起令全香港民众关注的伦常不幸事件后,就被视作“悲情市镇”,谈其色变,但其实天水围大部分居民的生活平凡普通,与香港其他居民的生活并无太大差异。《天水围的日与夜》英译名为“The Way We Are”,刻画的正是寻常百姓熟悉的柴米生活,亲切感人。影片中反复出现吃饭、买菜、买报纸等生活细节,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较偏向于现实主义的电影中,饮食符号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而存在。佳肴本身作为符号的能指,它的所指是一个‘情字,亲情和爱情,甚至包括友情,情感和饮食紧密结合”[2]。戴安娜·阿克曼在《感官的自然史》中也提到,“若事关情感、象征或神秘,那么食物总是随手可及,它起作化解或粘合的作用”[3]。在《天水围的日与夜》这部反映现实,关怀人性的电影中,关于饮食的细节在90分钟的电影中多达18处,烟火味十足,食物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讲述并推动角色之间的情感关系。

一、家常便饭凝聚真挚母子情

英国学者费瑟斯通首先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他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中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逐步消解了生活和艺术的距离,将“生活转换成艺术品的谋划”[4]。电影是日常生活的影像呈现,《天水围的日与夜》以主角贵姐与儿子张家安的起居饮食为主线,电影从头到尾保持平稳的节奏,镜头多次对准饭桌,角度几乎不变,通过贵姐和家安在饭桌上的互动交流表现母子情深。

贵姐和家安同桌吃饭的情景出现了8次,主要以晚餐为主,因为这是两人一天中吃得较为正式的一顿饭。中国人习惯在饭桌上谈事情,贵姐和家安母子俩大部分的对话都在饭桌上进行,话题离不开当天的所见所闻,包括买报纸、上团契、探望住院的贵姐妈妈等。

两人一般吃两个菜,一个是炒青菜,另一个通常是鸡蛋,张家的饭桌上几乎没有肉的身影。自数年前丈夫去世后,贵姐就独自一人养育儿子撑起家庭。她善于精打细算过日子,教育儿子去OK便利店买报纸,因为那里会多送一包纸巾和塑料袋。和亲戚外出就餐时,张家母子都会打包饭菜回家作为第二天晚餐的菜。张家目前的经济能力不允许母子俩每顿饭吃肉,在生活条件一般的情况下,贵姐还是认真对待每一顿晚餐,从不敷衍,她变着花样烹饪鸡蛋——蒸水蛋,煎荷包蛋,豆角煎蛋,苦瓜炒蛋……贵姐在鸡蛋中倾注的是深沉的母爱,“鸡蛋”这一意象也寓意着母子俩平凡简单的生活。阿婆送来冬菇,张家餐桌上难得有加菜,家安吃得津津有味,碗里的冬菇还没吃完,贵姐又笑着往他碗里放了新的一块,眼神中充满了对儿子的疼爱。住匡湖居的表姐抱怨菲佣做饭不好吃,家安却从来没有挑剔过妈妈的厨艺。这个年纪的男生,一般都处于发育期,食量通常比较大,但家安没有埋怨家里饭菜不够丰富,又没有肉吃。去同学家玩耍要离开的时候,他会乖乖地回家吃饭,不去下馆子吃点更好的菜,或许在他心中,世界上最好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

二、奢侈的食物承载浓浓的亲情

《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关于市井小民的生活纪录片,影片中所呈现的食物大多走平民化路线,然而导演又别出心裁地安插了榴莲和鲍鱼粥两种较为奢侈的食物讲述主角贵姐对亲情的珍视。

在平凡家庭,大部分时候节俭是生活常态,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是主调,一家人偶尔能吃到超过经济能力许可范围的食物,便会得到极大的和愉悦和满足。电影中就有一场贵姐和儿子一起吃榴莲的戏。

榴莲被誉为“水果之王”,一个榴莲少说也有几斤重,4-7斤的最为普遍,其中榴莲壳最占分量,剖开榴莲,果肉就只有几小瓣。我们吃的榴莲大多由泰国和马来西亚进口,一斤榴莲市场价十几块到二十几块不等,买一个普通的榴莲至少要五六十块。对于几乎每顿晚餐都是青菜和鸡蛋的张家母子来说,买一个榴莲吃确实是小奢侈了一把。家安面对长满刺的榴莲无从下手,直呼榴莲难开,贵姐平时在超市负责销售榴莲,轻车熟路三两下就把榴莲剖开。她毫不犹豫首先把大的果肉拿给儿子,儿子咬了一口说出“好味”两字,还没尝到榴莲的贵姐脸上已经尽是欣喜,儿子的一句“好味”比吃到香甜的榴莲更让她高兴。许鞍华于细微处下功夫,《天水围的日与夜》里这样的生活细节俯拾皆是,这些细节平凡日常,温情脉脉,一下子就击中观众心中最柔软的角落。

《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另一奢侈的食物则是贵姐母亲住院时喝的燕窝粥。贵姐母亲因病住院,这位平时养尊处优的老太太嫌弃医院的粥有一股药水味不肯吃,要吃燕窝粥。家安和表姐来探病的时候,带来大舅妈煮的鱼片粥,老太太仍然不满意,嫌弃鱼片里有刺。下一回家安独自来探病的时候,老太太终于如愿以偿喝上燕窝粥,并在家安面前提起年轻时候的贵姐。一开始看这个片段,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老太太喝燕窝粥时會哽咽,并说起大女儿的往事。后来看到贵姐在洗盛粥的保温瓶时才恍然大悟,原来燕窝粥出自贵姐之手,而老太太也知悉这点。母亲住院后,贵姐一直推托很少去医院看母亲,她一如既往过着自己的生活,做好本职工作,看似漠不关心,其实是在亲人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默默送上温暖,正如老太太所说,贵姐是一个“只懂得做”的人。

中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感情不轻易外露,对亲人的爱意较少付诸语言,而是采取隐忍、含蓄、内敛的方式进行表达。贵姐和母亲及弟弟们平时较少来往,感情看似淡薄,实则深厚。贵姐早年丧父,十四岁就出来工作,负责两个弟弟的读书费用,结婚后和丈夫不时接济娘家,一直把家人放在心中第一位。如今,两个弟弟事业有成,住在香港西贡富豪名流云集的住宅区匡湖居,出入有轿车代步,家中有菲佣伺候。大富大贵后,他们依然尊重贵姐,知恩图报,承诺会负责家安出国读书的费用;而贵姐仍然住在天水围,自力更生,她没有认为命运不公,当母亲感慨做人真的很难时,她并不认同,每天乐观生活,真诚待人。她为人公道,代替弟媳打麻将输钱坚持自己付钱,尽管生活不富裕,但是当母亲提出想喝燕窝粥时,贵姐还是尽己所能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互助”和“利他”关系正是中国传统家庭重视家庭和谐的体现。

三、食物见证人际交往的温情

《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海报选取贵姐与阿婆相对而视的一幕,道出了电影中另一条叙事线索是贵姐与阿婆之间的交往——二人由陌生人发展成朋友,最后形同母女,食物成为见证这段关系逐渐升温的关键。

贵姐与阿婆同住一栋楼,阿婆是新搬来的住户。阿婆的先生和女儿都离开人世,她一人独居,脸上时常带着阴郁、落寞的神色。后来她到贵姐工作的超市应聘卖菜的工作,认识了贵姐。刚开始她们只是点头之交,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二人慢慢熟络起来,贵姐的乐观热情、善良慷慨逐渐感染了阿婆。阿婆生活节俭,用炒牛肉后留在锅底的油继续炒菜,买10块钱的牛肉就能吃两顿,又因为几十块的搬运费不舍得买电视机。但为了感谢贵姐和家安帮她搬电视回家,她大方地送上一袋几百块的冬菇。冬菇在民间具有“山珍”之称,营养价值高,质量好的干冬菇通常能卖出较高的价钱。冬菇在广府人的送礼文化中意义特别,向对方送上冬菇,既体面,又代表送礼者诚挚的心意。简单的一袋冬菇,温暖人心,拉近了贵姐与阿婆之间的距离,也为后来阿婆送贵姐和家安金器,视他们为至亲埋下伏笔。

贵姐为阿婆解开心结后,两人的关系进一步升华,俨如亲母女。在中秋节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贵姐推拒了母亲和弟弟们的邀请,与家安留在天水围陪无亲无故的阿婆一起过节。“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孤独的老人最需要关怀和陪伴,贵姐的热心让阿婆得到了莫大的慰藉。中秋节当天下午,贵姐和阿婆一起去市场买菜准备晚餐的食材,阿婆一路有说有笑,和之前独自去市场买牛肉的阴翳形成鲜明对比,她把家安当亲孙子看待,记得家安喜欢吃冬菇还提议贵姐去买。晚饭过后,三人围坐一桌赏月,桌上放了些应节水果,其中就有一只大而圆的柚子。在两广地区,中秋吃柚子是一项传统习俗,柚子圆圆的,有团圆之意,“柚子”谐音同“佑子”,代表人们希望得到月亮保佑,蕴意吉祥。家安娴熟地剥开柚子,与那个面对榴莲束手无策的少年判若两人,他在成长——更能体谅母亲的不易,并学会力所能及地减轻母亲生活上的负担。阿婆接过柚子尝了一下,感叹“好甜……还很多汁”,柚子甜,阿婆的心更甜,从此以后,她不会再孤苦伶仃地生活,她和贵姐、家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随后镜头慢慢拉远,窗外圆月高挂,灯火阑珊,不少如贵姐、家安和阿婆一样的平凡家庭聚集在维园的彩灯会共庆中秋,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和家人相聚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四、结语

许鞍华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天水围的日与夜》“这套戏好像poem,全都是用食物讲述,从头到尾由吃榴裢,吃月饼,到吃很多次饭,买报纸送纸巾,听不听话,都是靠这些motif来穿插,贯串来讲人的关系”[5]。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出现的食物大多都为寻常食物,它们在电影中的直观呈现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感,而食物本身的背后隐藏的深层情感也会引人注意。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同时也在构建对电影中角色的认同,出于对角色的认同他们最终也会认同食物蕴涵的情感内涵。

参考文献:

[1][5]邝保威著.许鞍华说许鞍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07.

[2]孟灵.电影中饮食的符号学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

[3]黛安娜·阿克曼著.感覺的自然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01.

[4]迈克·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食物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食物也疯狂
Food(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