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
2018-09-20张学芹
张学芹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事业单位资金投入加大,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改善内部管理,防治舞弊和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文章以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为分析对象,分析了事业单位建立内控体系的必要性,指出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对这些问题制定出科学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控体系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意识到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势在必行。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一个相对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来保障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符合法规,保障安全有效的使用资产,保障完整的财务信息,来防范舞弊和腐败现象的发生,来提高事业单位服务的效率和结果。 然而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建设发展较晚,加之国际上缺乏完整可借鉴的经验,其发展存在着诸多不足。财政部于2012年和2015年分别发布过《事业单位内控规范(试行)》、《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事业单位建立与自己单位相适应的内控体系。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是落实党的“八项规定”。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形势之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应当相应的改变。
一、事业单位建立内控体系的必要性
在事业单位中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是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执行相关程序、实施相关措施,来完成实际工作的控制目标,同时对经济风险管控和防范。新形势下的事业单位的整体职责是有效管理国家和提供公共服务,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直接影响其职责履行的好坏。也就是如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捷服务是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重点问题。 要解决这一重点问题,必须改善单位内部管理,建设和实施内部控制,单位应当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和相关人员的分工和职责,设立相关部门和岗位对相关工作人员执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结果进行监督和惩罚,形成完善的内控执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构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大势所趋。
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是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项改革措施,它在维护着正常生活秩序。站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自身发展角度,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也有其重要的作用,不但促进事业单位更好发展和推进工作,而且促进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其发挥出最优的作用。
二、 当前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内部控制的意识
由于事业单位的服务性、公益性、知识与技术密集性的特点,资金来源大多为财政资金,事业单位人员内控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关注不高。专业技术性很强的事业单位领导大多数缺乏财务专业知识,全体员工早已习惯于领导的“一支笔”的集中模式。有的单位领导认为内部控制建设是上级单位分派的任务,目的就是消减自己的领导地位。单位领导人未在全体会议中清晰完整的传达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建立内控制度就是为了应付检查,该制度无法在实际过程中发挥作用;还有的单位认为内部控制成本过高,使得办事手续繁琐,运行效率过低,导致内控执行运行不当。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在基层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国家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对内控体系的理念、原则及方法给予了设计。在构建内控体系过程中,事业单位没有全面的考虑到单位自身的性质及单位自身的特点,仅仅按照本有的范本制度制定了自身的内控制度,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指导性前瞻性较差。同时,事业单位的内部的控制主要集中在会计控制上,所以相关的制度也涉及在这个层面, 缺乏对管理、审计、风险监控等其它工作的制度监督。在正常的工作运行中,有个别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在会计的工作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诸如超额审批、打白条、违规审批的情况存在,造成审计有困难,流于形式,制度形同摆设。由于事业单位是定额的人员编制,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就会出现,岗位的设置不够明确与精细化,就会出现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内控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三)内部控制运行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财政和审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监督主要关注在财政资金的合法合规和事业单位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 在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度上,使用是否科学、完善,在执行上是否有效,则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 使得相应单位缺少了推进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外部推动力。其次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审计还没有开展。 现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主要是针对项目经费、日常运行经费的审计支出和经济责任的审计,《规范》还没有正常的运行实施, 内部控制也没有执行审计,还没把它当作重点来抓。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收效和评价还没有开展,也就是说不清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不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缺陷的程度到底有多大。
在我国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中,仍缺乏相应的独立性,事业单位的纪检、监察等部门在本单位党委领导下工作、工作上独立性相对不强, 内部监督机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单位财会部门与纪检、单位审计、监察部门还属于同一个領导分管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不能确保内部监督检查工作有效展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主要由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组成,主要是个案监督和事后监督,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成效受到影响。
三、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
事业单位的领导必须对内控建设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重视程度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效果。首先要强化事业单位领导内部控制理论的学习,使他们认识到新形势下的“一支笔”赋予新的内涵,是指领导集体决策,建立在联审基础上的。国家和相关部门创造各个单位领导内控知识的交流,内控体系建设完善的单位,设立标杆,武装内控体系知识从而够好地开展自己单位的内控工作。一定要把内控法规和相关规定进行全体培训,让他们理解新政策,领导和员工就能齐心协力执行内部控制,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建立明确的目标,更要从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不要因短时的内控运行成本过高就持否定态度,仔细梳理各类经济活动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在工作过程中本着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展开内部控制工作, 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在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围绕总体目标,加强组织建设,以便更好的完善责任制度,更能促进其持续发展。在内部控制体系完善过程中,保证工作有条不紊正常运行。内控管理体系是管理的一部分,更是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精髓,一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建立健全工作运行体系。完善的工作体系嵌入本单位信息系统中,大大减少了人为操作的失误,保护信息安全。
(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细化岗位责任
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管理体系,要合理的安排组织机构,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特别应当明确实行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三重一大”事项的范围。事业单位的“三重一大”事项一般包括关于本单位长远发展和短期内重大的决策事项、重要干部任免、对本单位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项目的设立和安排等。重大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本单位自己实际情况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应当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公开原则,对于专业技术强的事项,应进行专家咨询,决策评估和综合论证。有关“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会议过程、参与人员及其意见、结论等内容应指定不具有表决权的人员完整、详细记录,形成书面形式的会议纪要。事业单位领导的职责分工要明确,事业单位单位责任追究具体到某个人,而不是领导集体负责。事业单位要根据业务需要科学来设置工作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风险和职责;不相容岗位决不一人负责。申请与审核审批、审核与具体执行、业务执行与信息记录、业务审批、执行与内部监督的岗位分离。事业单位可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进一步对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管理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切实做到岗位的制约。 在对单位薄弱工作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对单位工作职责要精细化,将每一项工作都具体到人,这样才能职责分明,这样才能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此外,要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找到有效的方法,并依据标准高效的完成内部控制管理。
(三) 强化内外部监督,保证制度落实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明确了各部门岗位职责和岗位权限,还应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落实。监督审计工作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部分,用于保证内控制度建立后能够顺利实施。 事业单位经营者管理工作因承担着各种社会责任,在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的主体不仅为独立的,有权威审计部门或者岗位,而且其成员必须具备与监督和评价内控系統相适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这些部门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它们应当在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对单位内部管理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内部控制外部监督的应当对内控部门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进行针对审计,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并对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的情况必须进行跟踪回访,更好的树立审计的权威。
总之,内部控制的内外监督一方面要重视控制环境的规范性,控制程序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监督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是否有效,评价效果是否良好,一旦出现问题及时改正,以便预防和减少腐败发生。
参考文献:
[1]卿文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06).
[2]万小莉.如何加强和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方法[J].中外企业家,2015(14).
[3]舒亚华.新形势下关于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2(24).
[4]刘新春.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法重构[J].财经界(学术版),2014(23).
(作者单位:天津市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