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蒙经贸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合作领域

2018-09-20佟景洋

财经理论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蒙蒙古国经贸

佟景洋

(1.中国社会科学院 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07;2.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北京 100007)

中国与蒙古国山水相连,具有传统的经贸往来史,两国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互设大使馆,1951年签订了贸易协定,正式开始了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往来,在其后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进入新世纪后,双边经贸额屡创新高,在矿产资源开发和农牧产业方面有较为深入的合作,相信在当前“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持续推进下,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中蒙经贸的发展历程

(一)中蒙经贸起步发展时期(1951-1962)

1951年,中蒙两国正式建立了贸易关系。1952年协定生效后,两国经贸开始快速发展起来,当年实现双边贸易额50万卢布。1953年进一步扩大。1954年《中蒙两国交换货物议定书》签订,规定两国互相供应的货物,较之前又有新的增加,中国将供给蒙古皮革制品、绸缎、水果、干果等货物,蒙古国将供给中国牲畜、毛皮等货物,当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360万卢布。1955年12月,贯穿中蒙苏的铁路建成通车,北京经乌兰巴托到莫斯科的铁路为中蒙两国经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按照两国间协定,东欧和苏联出口到中国货物的运费,由中国用出口货物来支付,并且计入两国贸易协定书的货单,这大大改善了蒙古国供货不足状况,中蒙贸易额随之迅速提高。1956年两国贸易代表签订货物互供协议,并且规定当年双边贸易比上年翻一番,蒙古国从中国得到米、丝织品、干果等生活必需品,并且将毛皮、马匹等畜产品供应到中国,当年中蒙双边贸易额达到973万卢布,占蒙古国对外贸易的15%,为1951年的14倍,中国由此成为蒙古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这一势头一直保持到1960年,当年双边贸易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3129万卢布(约折合4454万美元),占当年蒙古国对外贸易的20%,表明了中国在当时蒙古国对外贸易地域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从当时的贸易商品结构看,中国进口的主要为活畜(马匹),其次为畜产品、动植物药材等几十种货物;出口食品、纺织品、传统日常用品、药品和援助项目所需机器设备及材料等几百种货物。

应蒙古国政府的要求,中国政府先后于1955年和1960年,先后两次签订了帮助蒙古国建设、派遣员工的协定。根据协定,中国共派出20000多名专家和工人,援建了蒙古国的许多重要项目,包括沥青公路、现代化桥梁以及3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住宅等项目,经过中国援建之后的乌兰巴托市,街道大为改观,之前狭小、弯曲、交通不便变得宽阔、笔直、道路通畅。1961年4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和蒙古政府为在蒙古国民经济各部门做出显著成绩的中国员工颁发了勋章、奖章和奖状。1956年,两国开设二连浩特与扎门乌德边境口岸。1957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征得中国政府同意后,在呼和浩特设立总领事馆(中苏交恶时期曾一度关闭,后于1990年7月恢复建立),任命策维尔玛·达升为首任总领事。1956、1958年和1960年三年,中国对蒙古国进行了经济技术援助,分别向蒙古国提供了4.6亿卢布的援款,用以建设20项成套项目,包括帮助蒙古建设毛纺织厂、发电厂、造纸厂、五金厂、酒精厂、胶合板厂、玻璃厂、砖瓦厂、蔬菜农场、运动场等。蒙古国也曾于1958年向中国无偿赠予了1.5万匹耕马,支援中国农业建设生产。从1951年开始,蒙古国8年来共向中国输出马匹17.8万,这些马匹大部分供应到了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1961年中国遭受自然灾害,蒙古国向中国援助了1000吨牛羊肉、6000吨面粉和10000吨小麦的救灾物资。此外,1958年中国对蒙古国实施了第一次长期贷款,为2250万卢布,1960年增加到了4500万卢布,1年利息为1%。中国政府在1958、1960年为蒙古国提供贷款总额达4920万卢布。

此外,两国于1962年12月26日签订了边界条约,中蒙边界内蒙古段测定全长3197.686公里,立界标456个号、480棵,其中同号双立界标14个号、28棵,同号三立界标5个号、15棵。条约签订后,测定两国共同边境线长4710公里,蒙古国也由此成为与我国陆地接壤边境线最长的国家,按省、区级行政区划,我国与蒙古国的东方省、苏赫巴托省、科布多省、巴亚乌勒盖省相邻,蒙古国与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中蒙边界的正式确定,为两国经贸的健康快速发展和进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蒙经贸冰冷徘徊时期(1963-1989)

中苏两国关系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不断恶化,蒙古国随即逐渐倒向苏联。1963年,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一书记尤·泽登巴尔在蒙古人民革命党党中央召开的思想工作会议上批评中国共产党“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队伍”,社会主义事业因此而遭到巨大损失。1964年4月至7月间,蒙古国单方面宣布中蒙两国之前所签订的协议和合同无效,并将援建蒙古国的中国工程师和工人全部赶出蒙古国境内,取而代之的是披着“建筑人员”外衣的大批苏联军队士兵进驻,同年9月,双方将各自领事馆关闭,蒙古国撤回了驻呼和浩特市总领事,中蒙两国关系迅速跌入谷底。两国经贸关系也受到政治关系恶化的影响,出现了双边贸易额的大幅下降,到1967年两国贸易额降到了历史最低点的30万新卢布(约合27万美元),比1960年的3129万卢布下降了100多倍。

此后,尤·泽登巴尔集团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攻击愈演愈烈,在20世纪70年代召开的蒙古人民革命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十七大上,尤·泽登巴尔在其所做的报告中大放厥词,肆意抹黑攻击中国,猖狂反华,一度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仅如此,还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寻章摘句,给中国共产党扣了许多帽子,如“修正主义者”、“现代民族主义者”、“分裂主义者”、“国际机会主义者”等等。客观地说,尤·泽登巴尔的这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攻击言论,缺乏客观事实依据,显得空泛且无中生有,纯属是为了迎合苏联当时的对华高压政策而做出的随声附和之举,某种程度上是俯拾苏联牙慧的陈词滥调的传声筒角色。

在中苏关系紧张和中苏论战时期,蒙古人民革命党和蒙古政府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坚定不移地站在苏联一边,附和苏联反华,不仅在理论上为苏联拾遗补缺、煽风点火,而且在实践上让苏联军队进驻蒙古,直接制造了中蒙两国边界的紧张气氛。蒙古国紧随苏联,大肆攻击和污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给两党和两国人的关系留下了难以弥补的裂缝,这一时期中蒙两国的贸易关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进入80年代后,双边贸易开始回暖。1983年两国贸易额为934万瑞士法郎。1985年两国积极推动和扩大边界贸易,签订了边境贸易的协定;1986年签订了相关的协议谈判解决关于支付1958、1960年中国政府对蒙古国政府发放贷款和贷款利息等相关问题;1987年两国贸易总额达到2488万美元,其中中国对蒙古出口额为2027万美元,从蒙古国进口额为461万美元,两国边境贸易在这一年也有较大发展,比上一年增长了两倍多,内蒙古自治区从蒙古边境进口水泥、地毯、白板纸等,出口运动衣、羽绒服、帆布等轻纺工业品;1988年两国贸易额达到2493万美元,其中中国出口额为1698万美元,进口额为795万美元,比1970年增加5.26倍,比1980年增加1.76倍,比1985年增加1.6倍,中国出口的货物包括水果、绸缎、布匹和其他轻工日用品,进口的货物有马匹、旱獭皮、板材等;1989年两国贸易有较大发展,贸易总额为2853万美元,其中中国出口额为1986万美元,进口额为867万美元,与此同时,两国边境贸易发展迅速,除内蒙古自治区同蒙古国的边境贸易有较大增长外,新疆同蒙古国毗邻省份也开展了边境贸易,两国政府成立了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委员会。这一期间,两国经贸部门的货币结算在不同时期分别采用不同的货币。如,1951-1969年使用卢布、1970-1976年使用本国货币、1976-1990年之后则使用的是瑞士法郎。中国从蒙古国进口商品种类达到350多种,出口蒙古国的产品除传统出口产品外,日常用品、家用电器等种类迅速增多达到了1000余种。1989年,中蒙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两国领导人经常互访,沟通交流不断,双方签署了一系列法律和政治性文件,使得中蒙经济合作也日益密切。可以讲,整个80年代,中蒙恢复了停滞的经济、贸易关系。良好的贸易合作成为蒙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基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这一事实,两国的贸易往来具有当时的意识形态与冷战格局的鲜明影响的经贸合作印痕。

(三)中蒙经贸崭新发展时期(1990-今)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这些国家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对于一直靠苏联贷款和援助过日子的蒙古国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蒙古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均遭受了严重影响。蒙古国总理宾巴苏伦引咎辞职,他在辞职中谈到蒙古国当时的经济危机,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1991年,工业总产值下降10%以上,贸易总额下降60%,国民收入减少约13%,全年国民总收入只有1.8亿美元。”1991年底到1992年初,蒙古国大部地区又遭受了近30年来最严重的暴风雪灾害,使得其国内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

20世纪90年代初,蒙古国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经过20多年的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主体发生了深刻变化。基于丰富的矿产资源,蒙古国推行“矿业兴国”战略,借助当年国际市场矿产品价格不断升温的机遇,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并带动了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的建设与发展。1990年11月,中蒙两国为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增辟边境过货口岸问题举行会谈,签署了中蒙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会谈第一次会议纪要,对开辟了六对口岸达成了一致意见,分别是:二连浩特-扎门乌德、阿尔哈沙特-哈比日嘎、嘎达布其-毕其格图、甘其毛都-嘎顺苏海图、老爷庙-布尔嘎斯台、塔克什肯-布尔根。从1990年开始,中国对蒙古国投资不断增加,当年两国贸易额达到3360万美元,其中中国出口额为2230万美元,进口额为1130万美元,到1998年中国已成为蒙古国第一大投资国。1991年1月,中蒙两国签订现汇贸易协定,结束了持续40年的政府记账贸易,两国的政府签订了对蒙古国的“投资保护协定”,同年8月26日,蒙古国政府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关于蒙古国通过中国领土出入海洋和边境运输的协定》、《关于中国向蒙古国提供贷款的协定》、《关于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和《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根据协定,蒙古国可以利用中国的天津港作为贸易通道。1992年经双方商定,开设了8对国家一类和4对国家二类边境口岸。同年,国务院批准二连浩特市为沿边开放城市,中蒙两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有关边界、边境资源、边境管理、汽车运输、铁路运输等协定,中蒙边境不仅是一个没有悬而未决的问题的安宁边界,而且成为中蒙商品贸易(包括边贸)、旅游业、边境经济技术合作的前沿阵地。边境贸易当时在边界两侧的短缺经济的巨大商品互补需求拉动下得到迅猛发展,给边境经济注入了很大活力,边境地区从过去的沉寂走向了活跃。在边境贸易拉动下迅速增长的中蒙贸易,双边贸易又有新的跳跃式的发展,当年实现双边贸易额为1.27亿美元,首次通过了1亿美元大关,其中国出口额为5760亿美元,进口额为6940万美元。

表1 1990-1999年中蒙经贸总额统计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蒙古国有关年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此外,这一时期,中国政府还向蒙古提供了免息贷款,1991年为5000万元、1992年为3000万元、1994年5000万元人民币。1992-1993年中国政府提供了衣物、粮食等援助,1993年的援助货物额相当于100万元人民币的1600吨面粉。1993年蒙古国的西部省发生严寒,中国红十字会援助了100万元人民币,并向蒙古国红十字会提供了1万美元救济款。1994年中国政府援助了价值相当于150万元人民币的3400吨白砂糖,1996年提供了2300万元人民币的食品和2000万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1997年中国向蒙古援助了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的食品,包括3100吨面粉、1300吨大米和780吨白糖;1998年提供了410万元人民币的设备,1999年援助了6800万元人民币。

通过贸易、投资、优惠贷款与援助等经济合作,中蒙经贸合作不断扩大。1999年,中国取代了俄罗斯,成为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占蒙古国外贸总额的三分之一强。中国对蒙古国的直接投资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为蒙古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蒙古国较好的投资环境为引进中国直接投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中蒙两国的地缘位置等因素也促进了中国对蒙古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蒙古国与中国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这也为两国发展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是两国促进经贸关系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蒙经贸合作突飞猛进。根据蒙古国海关的数据统计,2000年中蒙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达到4.00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2.6%,其中中国出口额为1.258亿美元,进口额为2.743亿美元,继续对蒙古国贸易逆差。2001年双边贸易额为3.1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中国出口1.201亿美元,进口2.31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1%和12.9%,中方逆差1.115亿美元,同比增加14.9%。截止至2002年底,蒙古国已有844家蒙中合资企业,中国对蒙古国直接投资额达2.67亿美元,已成为对蒙古国第一大投资国,同年双边贸易额为3.5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中国这一年向蒙古国提供了6130万元人民币和405万美元的无偿援助。2003年两国商议增开口岸,由原来的8个增加到13个,当年中蒙贸易总额约为4.833亿美元,占蒙古国总贸易额的33.4%,有1300多家中国企业在蒙古国投资,投资总额4亿多美元,主要在纺织、服务、贸易、矿产等领域,在矿业、工程和基础设施领域的中国投资也有明显增长。此外,两国往来人数不断增加,每年到中国的蒙古国人达到35万以上。2004年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国政府关于中蒙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的协定》,取代了之前两国政府1991年签订的中蒙边境口岸协定,重新签订的协定在中蒙边界开辟了13对边境口岸,当年中蒙两国贸易额达到6.711亿美元,中方出口2.572亿美元,进口4.139亿美元,中国对蒙古国投资共计4.6亿美元,项目1575项,分别占比为37.7%和41.4%。2005年又创新高,达到8.215亿美元,同比增长24%,占蒙古外贸总额的37.5%。截止2005年底,中国在蒙古国累计投资2166个项目,占在蒙古国的外国投资项目的45%,投资金额为6.81亿美元,占在蒙古国的外国投资额的47.3%。中国又是蒙古国的第二大进口国,2005年蒙古国从中国进口额达到3.073亿美元,占蒙古国外贸总额的27.67%。中国对蒙古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成品油、运输工具、纺织品、服装、机械及设备、食糖等,从蒙古国进口的主要商品包括铜矿砂、原油、牛皮革及马皮革、针织或钩编织物、废铝等。

2006年蒙古国对中国贸易额再创新高,达到14.144亿美元,占其外贸总额的48%,中国自1998年以来连续9年保持蒙古国第一大投资国地位,和连续8年保持了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07年两国双边贸易额为1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中方出口5.689亿美元,增长了57.5%,进口14.114亿美元,增长17.4%,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对蒙古国投资11.81亿美元,投资项目3769个,仍是蒙古国的最大投资者,其中蒙古国与内蒙古自治区之间的贸易额约占两国贸易总额的70%。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与蒙古国政府签署《中国与蒙古国经济贸易合作中期发展纲要》,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愿共同促进东北亚的和平稳定,习近平同时还出席了在乌兰巴托举行的中蒙经贸论坛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后又出席了由中国援建的乌兰巴托体育馆开工仪式,2008年中蒙两国贸易额达到25.436亿美元,中国连续10年成为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连续11年成为蒙古国最大投资来源国。

此后两国经贸额逐年增长,2012年中国对蒙古国的投资达到2.8亿美元,占对蒙古国投资总额的49.4%,中国的投资成本67.3%集中在地质和矿山领域,20%则投入到贸易和餐饮业。2013年蒙古国出口额43.8亿美元,主要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包括铜、煤、金、牲畜、畜产品、羊毛、皮革等,中国成为蒙古国的最大出口国,占出口总额的92.6%。2013年蒙古国的进口总额为67.38亿美元,主要进口产品包括机械设备、燃料、食品、工业消费品、化工品、建材、糖、茶等,中国是蒙古国最大的进口伙伴国,占进口总额的27.6%。2013年在蒙古国投资公司一共为12640家,中国投资公司就有6000多家。2014年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访问蒙古,并与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在乌兰巴托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将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签署了新的《中国与蒙古国经济贸易合作中期发展纲要》,提出力争到2020年实现双边贸易额不低于100亿美元的目标。2015年,中蒙两国贸易总额达到53.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26.7%,蒙古国全年贸易总额为84.66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23.1%,与中国贸易额占其出口总额的6成以上, 中国企业累计对蒙古国直接投资40.3亿美元,蒙古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累计3109万美元。2016年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影响,中蒙两国贸易额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双方贸易总额为46.1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4.2%。

表2 2000-2016年中蒙经贸总额统计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年鉴

二、中蒙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

中蒙两国近年来的经贸合作主要是中国从蒙古国进口铜矿精粉、煤、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以及羊绒、动物皮革(牛、马、山羊、绵羊、骆驼等)制品等畜牧产品,向蒙古国出口电力设备、石油制品、机械设备、建筑材料、轻工产品以及粮食水果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和食品等。总体来看,蒙古国出口到中国的产品相对单一,而中国出口到蒙古国的商品几乎可以满足蒙古国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自1999年起一直是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1年起又开始成为蒙古国第一大进口商品来源国,蒙古国本国商品对外出口绝大多数的目的地也是中国,高峰年份甚至可以占到其总出口比例的90%以上,因此中国在蒙古国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矿产资源开发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当前已成为全世界资源第一消费大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蒙古国作为矿产资源储备丰富的大国,与中国一衣带水,尤其是近年来开始实行三阶段(暨“筑巢引凤”、“查明资源”、“阶梯开发”)的“矿业兴国”战略后,进一步巩固了矿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中蒙两国经济高度互补,经贸合作主要集中在矿产领域。

1.铜矿精粉。中国铜的年产量本身就占到世界年产量的1/3强,但对于国内的巨大消费需求来讲仍有相当一部分缺口,这部分缺口主要就是通过从蒙古国等国家进口来弥补。蒙古国的铜矿主要出产地是距离中国边境仅80公里的位于南戈壁省汗包格德县的奥尤陶勒盖(Oyu Tolgoi) 铜金矿,该矿铜已探明储量高达3110万吨,黄金已探明的储量为1328吨,澳大利亚力拓集团(Rio Tinto Group)的绿松石山(Turquoise Hill)拥有该矿的2/3股权,其余1/3股权归蒙古国政府所有,该矿产出的矿产品主要都出口至中国,以2015年为例,该年铜矿精粉一项就占到蒙古国出口至中国商品总额的57.03%,足可见其产出规模和出口市场走向。奥尤陶勒盖铜金矿预计到2020年产值将占到蒙古国经济总产值的1/3,不仅会成为蒙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而且也为中蒙两国在矿产领域的深入经贸合作提振信心。

2.煤。中国的优质煤炭长期依赖进口,而蒙古国是重要的产煤国家,尤其是优质焦煤储量丰富。据2015年统计数据,其国内煤炭总储量高达1800亿吨,储量极为丰富,品种主要包括褐煤、焦煤、气煤和烟煤等,绝大多数属露天煤矿,具有埋藏浅、煤层厚、易于开采的特点,开采成本低廉且质量较高,其中位于南戈壁省的塔本陶勒盖(Tavan Tolgoi)煤矿是蒙古国煤矿主产区之一,中国的神华集团在此矿占有4成份额,是其最大股东。此外,主要出产炼焦煤的巴加诺尔煤矿、出产气煤的新乌斯矿、出产褐煤的特洛拉斯矿和沙林南丁格尔矿也是蒙古国煤炭主产区。随着近些年蒙古国不断扩大对外招商引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煤炭加工设备不足和基础设施落后的状态,国内煤炭开采量连年走高,到2015年年产量已达2000万吨,邻近的地缘优势、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充足的资金储备使得中国成为蒙古国最理想的煤炭出口市场,2015年蒙古国向中国出口原煤397.9万吨,占其出口至中国商品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两国在煤炭领域的经贸合作呈现出日渐积极的一面。

3.铁矿石。中蒙两国经贸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铁矿石,蒙古国铁矿已探明储量约为20亿吨,主要分布在位于乌兰巴托西南方向的巴彦洪格尔铁矿带和戈壁-克鲁伦铁锌多金属成矿带两个地区。中国的首都钢铁集团和包头钢铁集团在蒙古国铁矿开发项目上投资较多,主要投资在巴彦洪格尔铁矿带的图木尔泰铁矿,该铁矿是上述两家钢铁集团与蒙古国的图木尔泰铁矿公司一起成立的联合控股企业,投资额2.29亿美元,设计年产铁矿石600万吨,约定其中六成20年期供货给包头钢铁集团。此外,中国公司与巴日格勒图铁矿等其他矿业公司也相继展开了合作。蒙古国铁矿石产量和出口随着外资的相继投入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连年增长,2015年出口到中国的铁矿石总量达到了25.6万吨,占其出口到中国商品总额的12.04%,贸易值达到1.2亿美元,表明两国在这一领域的经贸合作成果丰硕。

4.其他矿产资源。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矿产资源外,中蒙两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经贸合作还包括黄金、石油、天然气、钨、钼、银、萤石等等,蒙古国这些矿藏储量也相对丰富,中国内地的矿产能源资源公司和投资公司等企业,通过采取独资、合资、参股、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与蒙古国国内矿业能源公司开展了前期勘探、中期开发、后期加工等领域的方方面面合作,出产矿石产品绝大多数的出口目的地均为中国,双方在友好融洽的氛围中不断探索合作新机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中蒙两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长期深入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利用经贸结构高度互补的先天优势,蒙古国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及中国在地缘、资金、技术和劳动力上的优势,而且可以为双边经贸合作注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进而实现两国合作共赢,共同为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农牧产业合作领域

蒙古国地广人稀,在其广袤的国土面积里可利用土地面积为15646.6万公顷,拥有1.11亿公顷天然牧场和170万公顷草场,农牧业是其主要发展的产业领域之一,畜牧业是其传统经济部门,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主导产业之一,中蒙两国在农牧产业领域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方面的互补优势。虽然总体来看两国农牧产业经贸规模较小,而且结构单一,但是随着近年来两国政治、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推进,也呈现出双边农牧产业合作不断深入、人员来往不断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农牧产品贸易额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中国出口到蒙古国的农产品主要是种植农产品,包括粮食、谷物、蔬菜和水果等,而蒙古国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主要是畜牧产品,还有少量的油菜籽和坚果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两国在农牧产品方面的经贸数额不断增长,2015年达到2.99亿美元。

1.种植农产品。蒙古国可耕地面积为56万公顷,种植面积28.2万公顷,仅占可耕地面积的45.2%,这就意味着还有一半多的可耕地仍在闲置,而中国由于人口众多,随着城市和基建的日渐扩大和增多,可耕地面积却在减少,蒙古国人均可耕地面积0.19公顷,是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的2.5倍。由于气候干燥、西部及南部降水稀少,种植农业主要分布在蒙古国东部及北部雨水相对充沛的地区,种植品种受气候和其他条件影响相对单一,主要种植麦类、薯类、菜类和一些水果,其中小麦种植面积约为27万公顷是最大宗的作物,油菜籽生产效率较高,种植农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1/5。在农业区域合作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削减了农业关税壁垒和出口补贴,扩大了市场准入,取消了配额许可限制,加强了两国相互间合作,进而实现了跨区域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产品竞争力,为中蒙两国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宽松的市场和贸易环境;依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南南合作”项目,利用中国政府信托基金支持,中国对蒙古国牧草种植、果蔬种植、温室蔬菜种植等种植农业领域委派专家给予技术指导,帮助蒙古国引进种植新品种,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中国合作企业继续在蒙古国当地拓展,向蒙古国政府移交了拖拉机、播种机、除草机等农用机械和物资,起到了“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

2.畜牧产品。蒙古国牧场面积为11310万公顷,牧草地资源多分布于平原荒漠地带,牲畜以放养为主,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4/5,畜产品加工业在蒙古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畜牧业产品出口占其全部出口收入的1/10。中国从蒙古国进口的畜产品占从蒙古进口农牧产品总额的七成左右,主要包括动物毛皮、肉及食用杂碎、活动物等,中国出口到蒙古国的畜产品主要包括动物油脂、皮革制品,两国在畜牧业经贸中总体呈现出一种产业内贸易上下游的关系。中国对蒙古国农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畜产品加工领域的企业,主要从事农机、羊毛羊绒及运输、羊绒驼绒加工等行业,一方面供应蒙古国市场,另一方面出口到中国市场或转道中国出口到海外市场。针对蒙古国畜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牲畜抗病灾害能力较差等情况,依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南南合作”项目,利用中国政府信托基金支持,中国派出专家和技术员着手对蒙古国饲料生产改良、牲畜品种改良、牲畜疾病防控等进行技术性指导和示范性工程建设,不仅使牲畜出生成活率显著提高,而且有效抑制了动物口蹄疫等疾病的发生,使牲畜存栏出栏量都显著增长,提高了牧民的收入。此外,中国的乳制品大型企业——内蒙古伊利集团和中粮集团下的蒙牛乳业都跟蒙古国在畜牧产业当中有着比较深入的合作,中方将优质奶牛和优质牧草种植技术出口到蒙古国,传授蒙古国牧民先进饲养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牛奶产量,而且有效提高了草原利用率。

(三)其他领域

中国与蒙古国地理位置毗邻,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动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为参与国际分工和拓展国际市场,主动“走出去”赴蒙古国投资兴业,国有企业首当其冲,民营企业紧随其后,为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互动。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止到2017年7月底,在蒙古国登记注册的中资企业已达到6595家,占其外资企业总数的一半,较活跃的有1000多家;对蒙古国直接投资存量为41.1亿美元,占蒙古国吸引外资总量的三成;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额累计达到156.2亿美元,营业额完成81.1亿美元;有3万多人中国员工在蒙古国中资企业工作,另雇佣当地人员4万余人。蒙古国对中国的投资项目累计也达到179个,总金额为3235万美元,主要集中在餐饮、商贸和金融业等领域。中蒙两国企业的投资与合作,为推动两国经贸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①

除双边相互投资以外,中国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对蒙古国进行劳务派遣和开展对外工程承包等合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国政府对蒙古国还相继开展无偿援建项目和优买贷款项目,支持蒙古国民生领域和能源、道路、教育、通信、边检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为蒙古国人民创造巨大福祉的同时,也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中蒙两国除国家间经贸发展外,地方贸易和边民互市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两国加强了边贸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不断规范了边贸秩序,使得边贸试验区进一步升级,贸易结算由过去的易货贸易改为现汇贸易,随着近些年人民币汇率的稳中有升,人民币作为双边经贸的交易媒介、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在蒙古国认可和被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跨境流通形成了一定规模,人民币现钞流通规模、跨境银行卡业务规模、两国边贸银行间业务规模均得到显著增长。

为落实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及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一些共识,双方已于2015年和2017年先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了两届经贸博览会,除矿产资源和农牧产业合作外,双方在经贸博览会上围绕基础设施、跨境电商、商贸物流等多个领域达成了意向协议。尤其还为两国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双方多个中小企业在经贸博览会上也签署了合作项目,协议金额近500亿元,远超过预期。可以说,中蒙经贸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两国经贸投资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对两国文体、医疗、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交往合作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为两国人民增进友谊和加深了解打开了新的窗口。

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也取得了实质进展,该经济区规划占地面积为18平方公里,按照“两国一区、封闭运行、自由贸易、产业多元”的运行模式互动发展,实行开放贸易和投融资政策,目前两区基础设施建设均已完成,具备招商条件。接下来将围绕“五通”建设,重点发展国际贸易、加工贸易、综合保税等,聚集起人、物、资金和技术流,进而建设成面向中蒙俄及国际市场的集国际贸易、物流仓储、进出口加工、电子商务、旅游娱乐及国际金融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开放平台。

三、小结

总体来看,中蒙两国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且发展经贸关系具有得天独厚的合作优势。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缘之便。中蒙两国地理相邻,两国拥有4710平方公里的边界线,已经开通的15个口岸,可为中蒙经贸合作提供广阔的通道,共商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可有效补齐双方在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短板,将地缘之便的潜力更好地发挥出来。

2.政治互信。良好的政治关系是两国经贸合作的基本保证,从2003年的双方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到2011年6月的“战略伙伴双边关系”,再升级到2014年8月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表明了两国间不断增强了政治互信,相信通过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设,必将为未来双边的经贸关系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3.经济互补。蒙古国地广人稀,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与中国丰富的人才与资金技术优势相结合,必将在互联互通方面为两国经贸合作奠定高度的互补空间。

4.人文基础。中蒙边界两边是同一民族,具有相同的文化与传统习俗,两国之间多种形式的政府与民间交流,极大促进了经贸方面的广泛合作,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契机下,两国将继续扩大交往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共同为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① 中国蒙古经贸合作简况. ://yzs.mofcom.gov.cn/article/t/201709/20170902651427.shtml.

猜你喜欢

中蒙蒙古国经贸
2022年上半年蒙古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45%
万岁!中蒙友谊(男女声四重唱)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合作是处理中美经贸摩擦唯一正确选择
蒙古国草原上的“青啤绿”
蒙古国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封燕然山铭》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