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路径研究
——基于小世界网络的视角

2018-09-20万国超曹邦英

财经理论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传导集群节点

万国超,曹邦英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3)

一、引言

支持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在于提升中小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中小企业集群是企业区域创新的催化剂,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成长沃土。但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并不容乐观,成长的瓶颈很难突破,而且也暴露出很多风险,例如,知识扩算程度不强、集群成长乏力、集群内企业生产协作能力较弱、集群内企业依存度较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风险并存等。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都与集群治理相关,因此,如何深入理解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并构建有效的治理框架,将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动能,对带动产业集群升级和结构调整、深化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介于科层组织与市场组织之间的产业集群,强调的是各企业、机构等组织单元基于“地理位置接近”或“组织行为接近”的空间集聚。其不仅具备传统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相互联系、专业化分工等特点,还突破了传统产业集群地理接近的限制,使集群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鉴于集群的区域创新性、技术溢出等,集群风险的防范和管控对于提升集群协同效应和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已经有较多企业集群的研究涉及了集群治理问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群治理概念的界定

相对于企业集群的研究,产业集群治理理论的发展则显得较为滞后。最早将治理理念引入集群研究的是Brusco,他将意大利产业区治理模式分为两种,第一种为早期的自发成长型治理模式,第二种为在当地政府、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私人部分等的扶持下,以加快企业技术改进或创新,提高产业区竞争力以保持持续增长的治理模式[1]。集群治理的概念由Gilsing第一次明确提出,他定义集群治理为集群内成员旨在促进和改善创新进程的集体行动[2]。随后,Humphrey和Schmitz定义集群治理的特征为:紧密的企业间合作、活跃的公共部门和私人机构以及本地分散风险机制[3]。Kooke提出的“联合治理”概念,也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集群治理的涵义。他认为联合治理是一种网络化趋势的治理,可以借助所谓的区域治理机制来实现[4]。国内有关集群治理的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最早将治理的研究从单一企业扩展到多个企业的是赵耀增(2002)。后来我国学者刘恒江、陈继祥则指出,集群治理致力于集群可持续创新中的动力机制问题[5]。杨慧则将集群治理定义为理解和评价集群的发展过程[6]。魏江、周泯非认为集群治理是包含着地方经济和行政权威、社会规范和协会机制等多种微观治理机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7]。

借鉴前人对治理以及集群治理的定义,本文将集群治理定义为治理主体在特定的集群环境(例如创新驱动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下,通过一套包括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智力机构以及全球生产链、价值链上的其他地区性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激励集群中所有相关主体的行动,以保持集群的稳定性和持续创新能力,最终提升区域创新网络的绩效水平。

(二)集群治理机制与集群治理结构

集群治理机制和治理结构是集群治理的核心,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Langen认为治理机制是关于集群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激励和约束、决策权和利益分配、与外界交流、合作和谈判等的全部法律、机构、制度和文化的安排,是集群治理的核心[8]。Storper和Harrison提出了集群的四种治理结构:几乎全部外围型、关联企业的中心外围型、领导企业为主的中心外围型以及无外围的全部中心型[9]。Gilsing认为,集群内企业在面对各种外部环境时,存在失去已有竞争优势的风险,产业集群也将失去竞争力,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个良好的产业集群治理结构[2]。国内研究方面,张聪群(2008)将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区分为激励约束机制和社会机制[10];王光义和刘寿先(2010)认为产业集群社会资本实力机制包含内聚社会资本治理机制和外部桥梁社会资本治理机制两种[11];刘恒江(2004)认为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是集体性行为,是一种包含产业集群规章制度、激励与约束、利益分配与决策权等全部法律、制度、机构与文化的安排[12];杨慧(2007)刻画出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演进的内在驱动力:治理机制的变化[6];汪斌等人(2008)则基于价格机制和权威,对产业集群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划分[13];严北战(2013)构建了集群治理模式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模型,认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采用或评价具体的治理模式[14];肖建华等(2016)提出虚拟集群四种治理模式,并比较分析了不同治理模式下智力资本协同效应[15];张耀伟等(2012)通过借鉴已有集群治理研究成果并结合航空产业集群的特殊性,剖析了集群创导与集群治理的互动关系,构建了航空产业集群治理分析框架[16]。

从上述国内外对集群治理的研究可以看出,不管集群治理采用何种治理机制和结构,集群治理对行业生产率、区域创新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然而,目前暂未有学者从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角度进行研究,在治理风险传导路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中小企业集群治理框架设计的更是鲜见,本文试图对此有所突破和创新。

三、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路径

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是指集群主体由于治理决策或治理环境的不确定性致使治理风险在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及与之相关的区域网络中进行的传导扩散,其后果可能导致集群网络的衰落和崩溃,也可能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本部分在分析中小企业集群治理的复杂性特征、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特性以及中小企业集群网络与复杂网络模型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MATLAB软件对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进而探寻影响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过程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从而为中小企业集群治理结构的构建提供理论借鉴。

(一)中小企业集群治理的复杂性特征

中小企业的显著特征是复杂性[17],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集群治理的复杂性。源于集群环境和组织结构的网状性,中小企业集群会出现稳定的、周期性的随机外溢,从而产生系统科学理论中描述的“涌现”现象,根据复杂适用组织理论,中小企业集群的组织网络需要适用外界环境的变化,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

(二)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过程的三个阶段

基于中小企业集群治理的复杂性特征,按照中小企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本文将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过程分为酝酿期、爆发期、缓解期三个阶段,通过对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过程的客观有效刻画,对中小企业集群治理框架的搭建具有重要意义。

1.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的第一阶段——酝酿期

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的第一个阶段是酝酿期。集群治理风险源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容易被集群相关方察觉,即使单个单位的集群治理措施在短时间内也不容易引起集群环境的不确定性。此时的集群治理风险往往表现为控制性风险。集群治理风险的传导和蔓延速度较慢,风险能量冲击值较小,中小企业集群的内部单位或邻居均可成为风险接受者。

2.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的第二阶段——爆发期

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是第二阶段是爆发期。中小企业集群网络之外的集群治理风险能源影响价值网络最大容量。当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源达到最终风险界限时,就不能找到可以继续隐藏和传递风险和治理风险的下一个载体,治理风险随即爆发,进而可能造成区域创新网络的瘫痪。此时的治理风险往往已经成为危险性因素。

3.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的第三阶段——缓解期

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的第三个阶段是缓解期。在风险并发高峰期之后,风险源所引起的冲击波的能量逐渐降低,采取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阻碍风险源的进一步扩大,使得风险蔓延的范围逐渐缩小,确保中小企业集群的经济损失逐渐减少。在这个阶段,集群内节点最重要的是对治理风险的后果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回应,并促使中小企业集群治理策略的进一步修订和改善。

(三)中小企业集群与复杂网络的耦合关系

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过程的三个阶段大大增加了集群治理的管控难度。因此,本部分分析一下中小企业集群与复杂网络模型之间的耦合关系。

中小企业集群治理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集群内参与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Watts and Strogatz(1998)提出了同时具有较大集聚系数和较小平均路径长度特性的小世界网络模型(Small World Network,简记为WS模型),并备受学术界的关注。Newman and Watt(1999)提出了改进的小世界模网络模型(简称为NW模型),是继WS模型后应用最广泛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小世界网络模型是在规则网络的基础上以概率P随机选取一对节点并在这对节点之间加边,即在最初没有直接接触的节点间建立新连接而不改变原始节点之间的连接。小世界网络的视角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蔡霞等[20]基于小世界网络模拟了社会网络的结构、网络效应强度和产品动态技术绩效对扩散深度的综合影响;张锴琦等[21]基于小世界网络讨论了集群行为群体合并的一般策略与相关特征,为集群行为中解决群体隔离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与方法;赵健宇[22]建立了具有小世界结构的知识网络,明确了知识贬值和知识活性对个体知识创造行为以及知识网络演化的影响。这些研究都表明,小世界网络可以理解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动态特性,能为区域网络系统的结构特征和演化机制提供了有效的定量描述,能揭示现实经济系统中存在的复杂网络的各种特性。

集群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在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的整个传导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中小企业集群的治理决策不仅取决于邻居的选择,还会受到集群企业网络的复杂拓扑构型的影响。同时,中小企业集群的治理行为及风险选择受市场机遇等外部因素与集群外部网络的共同影响。因此,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符合复杂社会网络扩散的特征,实际上就是治理风险在集群企业网络这一复杂社会网络上的传播与扩散。

(四)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过程的数值分析

基于复杂网络扩散原理,运用仿真方法可以考察网络扩算特征对中小企业集群治理的影响。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的传导仿真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过程的参量设计,第二步是进行治理风险传导的数值计算及仿真。本部分应用NW模型,通过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的特征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定点度、知识交换频率等统计参量进行分析,揭示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过程的机理和规律,再此基础上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和仿真。

1.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的参量设计

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本部分通过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的特征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定点度和知识交换频率等仿真参数进行分析和刻画,揭示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过程的机理和规律。

(1)特征路径长度

在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网络中,各传导点(往往是集群治理中的治理主体)是小企业集群网络中的节点,用“N”表示网络中各节点数目总数。各节点之间的业务往来关系为该网络中的边,用“M”表示。整个中小企业集群的复杂网络结构图,用“G”表示。连接任意两个节点i和j之间最短路径上的边数,用“dij”表示,即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的最短距离,这种距离往往建立在协作及依存基础上的密切关系。任意两个节点i和j之间的最短距离的平均值,用“L(G)”表示,即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的网络特征路径长度。则有:

公式(1)

根据汪小凡(2006)[18]、刘纳新等(2015)[19]对特征路径的修正方法,假设各节点均与它左右相邻的k/2个节点有联系(K为偶数),各节点为了获取治理风险传导网络中的业务往来信息,以概率p选取新的节点进行直接联系,则修正后的特征路径长度用L(p)表示为:

公式(2)

其中,f(Nkp/2)为标度函数,满足:

公式(3)

当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出现时,集群内节点之间较短的特征路径长度表明企业之间的协调性和依赖性更加紧密,能够减少节点间风险信息传递的延迟。在酝酿期,如果中小企业集群能建立较短的特征路径长度,则可以应对治理风险的蔓延、大信息量以及信息失真和扭曲现象发生。在爆发期和缓解期,中小企业集群如果能够建立较短的特征路径长度,可以有效增强区域网络的协作能力,提高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的整体风险承受能力。

(2)聚类系数

公式(4)

整个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的治理风险传导的聚类系数C就是集群内所有节点的聚类系数的算术平均数,即为:

公式(5)

由于中小企业集群内节点之间的连接不是完全随机的,也不是完全规则的,呈现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分工的类聚性质,为了简化计算,用C(P)代替C(G)(刘纳新等,2015)[19],表示为集群聚类系数,如下:

公式(6)

较大的聚类系数对应于较紧密的空间关系和社会关系。空间联系主要是每个节点的地理位置,社会联系是节点的非空间连接,表现出商业合作的和谐性与企业文化的相似性。当存在治理风险时,除了关注空间联系外,每个节点都应该更注重社会联系。在酝酿期,中小企业集群中较高层次的社会联系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不必要的怀疑;在爆发期和缓解期,中小企业集群中更高程度的社会联系可以增强他们合作并增强其治理风险承受能力。

(3)顶点度与平均度

各结点顶点度是各结点介数的相对指标,能反映其在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网络中的重要程度。某结点的顶点度越大意味着它在网络中的地位越重要。i结点的顶点度可用“Ii”表示,即:

公式(7)

各节点的顶点度分布情况还可以用分布函数P(k)表示,所有节点i的介数ki的平均值称为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网络的平均度,记为〈k〉。在NW模型中,每个节点至少与K个节点相连,则一个随机选取的节点度为k的概率为:

公式(8)

在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网络中,由于其发展规模和经济社会地位的原因,中小企业往往不是关键节点,而政府部门或者龙头企业很可能是关键节点。一个或几个关键节点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整个集群网络的不平衡或瘫痪。因此,应该关注和保护节点度较大的关键节点,以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在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管理的各个阶段,在关注关键节点企业的同时,更应该鼓励非关键节点建立新的强关系和弱关系。 例如,在爆发期和缓解期,中小企业集群通过协同合作,接受关键节点的引导,并积极建立新的强联系和弱联系,以加强对抗风险能力。

2.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的数值分析

基于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的特征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定点度等统计参量的分析,本部分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和分析。

根据中小企业集群的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企业数量通常不规则,某结点企业的相连企业数量也不同。本文假定中小企业集群中某节点企业的邻居企业平均数量为4和6,即该结点企业的介数k=4或6,同时假定中小企业集群中的企业数量N=30,230,430时,对应的特征路径长度L(p)、该结点企业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系的概率p的关系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图2可知,在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网络中,当p≥0.1时,L(p)随p的增加不断无限趋于零,这表明p在0.1附近能保证网络呈现较明显的小世界特性。此时,特征路径长度较短,治理风险传导速度较快。由图1、图2还可知,随着节点数目N的增大,L(p)曲线不断上移,这表明节点数N与特征路径长度L(p)呈正相关关系,当网络治理风险出现时,较大的节点数N或较长的特征路径长度L(p)对治理风险传导不利,极有可能带来信息迟滞。比较图1与图2可知,在p一定的情况下,当介数k增加时,特征路径长度明显降低,这表明较大介数能明显缩短特征路径长度L(p),加快治理风险的传导速度。

图1 k=4,N=30,230,430时,L(p)随p的变化趋势 图2 k=10,N=30,230,430时,L(p)随p的变化趋势

在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网络中,网络节点企业N=30,网络中某节点企业的介数K=4,5,6,特征路径长度L(p)与该节点建立新联系的概率p的关系如图3、图4所示。

图3 N=30,k=4,5,6时,L(p)随p的变化趋势 图4 N=230,k=4,5,6时,L(p)随p的变化趋势

由图3、图4可知,介数K一定时,特征路径长度L(p)与概率p成负相关关系。随着介数K的增加,L(p)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这表明较大介数能明显缩短特征路径长度L(p),加快治理风险的传导速度。由图3、图4还可知,当N增加时,在k不变的情况下,特征路径长度增加较快。当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出现时,各节点企业若能与未开展业务往来的其他企业建立新联系,这些新联系就会减小治理风险传导所经历的平均路径长度,故能加快治理风险的传导速度,能够较好的应对风险。特别是在具有较高结点的中小企业集群,更需要加强结点之间的联系,以降低平均路径长度。

在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网络中,若介数K=4,5,6,聚类系数C(p)与其他企业建立新联系的概率p的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k=4,5,6时,C(p)随p的变化趋势

由图5可知,在介数K一定的情况下,聚类系数C(p)与概率p成负相关关系。当p较小时,C(p)较大,较大的聚类系数能有效提升治理风险传导速度,减缓信息迟滞。由图5还可知,随着介数k的增大,C(p)曲线逐渐向右上方移动,表明较大的K值能有效提升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网络的聚类系数C(p)。因此,可以通过增加介数K,提升治理风险传导范围。

3.启示

本部分从理论上解决了传统分析方法难以对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行为进行客观有效刻画的问题,为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本部分的结论不仅能解释中小企业集群的复杂网络结构的治理风险传导现象,也为中小企业集群治理框架搭建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例如在中小企业集群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采取政策扩大集群内初设企业数量并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进行创新试错,降低试错周期,这样有利于加快和推动整个中小企业集群治理行为等的传导进程,在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集群企业主动参与治理活动同时,更应从整个中小企业集群治理层面提高中小企业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的运筹能力。同时,中小企业集群必须加强与政府部门、其他行业和其他企业之间的适度联系,建立较短的特征路径长度与较大的中小企业集群聚类系数,降低治理活动的传导时滞,提升共享信息量,接收关键结点的引导,提升协同融合的能力。

四、中小企业集群治理:一个分析框架

基于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的分析结果和启示,需要设立一个合理的中小企业集群治理分析框架,通过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发挥集群治理功能,适用集群内中小企业提质转型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中小企业集群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中小企业集群治理的分析框架

中小企业集群除了具备一般集群特征(如聚集性、根植性等)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一是龙头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在龙头企业产业转移形成的集群中,其核心生产力和集成能力方面基本上仍依赖龙头企业,小中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但仍处于配套从属地位;二是本地企业与核心企业紧密互动。中小企业根植于本地区域经济发展,从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初期就与龙头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龙头企业往往会在当地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方形成原发型集群,会吸引相关小企业或科研机构等融入集群,从事相关的价值链创造;三是中小企业集群是创新驱动型集团,对创新的需求更加强烈,集群有着良好的知识转移机制和技术知识的传播能力,邻近效应明显,聚类成为中小型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更容易。低成本渗透,也使得中小企业集群更易于创新。通过企业间的专业分工实现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互补和专业协作,形成的知识再转移到相关企业,然后通过其成员之间的联系提高整个集群的创新和竞争力。对于中小企业集群而言,核心企业在集群管理中占有主导地位,他们主导的治理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自主治理的复杂性和内在的混乱,可以实现较低的治理成本并获得更高的治理效率,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核心企业也可能存在路径依赖和僵化等风险,其主导的治理安排可能更多地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忽略整个集群网络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抵制,难以形成内生共同的工业发展愿景。结合前述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仿真得到的启示,本文构建了中小企业集群治理分析框架,见表1。

表1中小企业集群治理分析框架

(二)中小企业集群治理的关键要素

1.中小企业集群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集群治理结构主要包括治理机构和集群标准与规则。治理机构是中小企业集群治理的平台和指挥棒,治理机构的科学设置对于治理结构的搭建意义重要,某种意义上说,这决定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前景。集群标准与规则是正式的制度安排,包括龙头企业的规则制定和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交易规则,为中小企业集群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规范框架,有助于规范集群交易行为。集群标准与规则主要包括三个层面:①地方政府出台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②集群委员会或集群公共机构制定的制度规范;③龙头企业等中介组织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规则。这些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中小企业集群的关键路径长度、集聚系数和龙头企业的引导示范作用。

2.中小企业集群治理机制

中小企业集群治理机制包括非正式治理机制和正式治理机制。非正式治理是中小企业集群内的“柔性”治理,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之间的邻居效应,强化集群主体之间的互动水平,规避集群交易中可能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在这个过程中,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必须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其他行业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强联系和弱联系,增强非正式交流的氛围和关系强度。正式治理是中小企业集群内的“强”治理,也是非正式治理高效运转的基础。集群内结点间的正式联系主要是基于市场关系和契约关系,比如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供应链关系、融资模式的选择等。

3.中小企业集群的治理环境

中小企业集群的治理环境包括区域环境和价值链环境。中小企业集群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必然会与区域环境内的资源进行交换。区域环境会对中小企业集群主体的微观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集群金融环境有助于集群融资模式的培育和推广,促进集群内资本的流动,进而提升集群整体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集群的公共政策环境更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政策效应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扩散系数,制定适应不同区域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更有利于培育健康的集群区域环境。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效率的复杂网络组织,更需注重价值链环境的培育。提高价值链的传输效率,接受龙头企业的引导,加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力度,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力争成为价值链环境的关键结点。

五、结论

本文从集群治理理论出发,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治理的复杂性特征和集群治理风险传导的特性。在借鉴已有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小企业集群网络与复杂网络的耦合关系,并运用MATLAB软件对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传导进行参量设计和数值分析并得出分析结论。最后,将研究结论运用到中小企业集群治理中,构建了小企业集群治理的分析框架,并在宏观、系统层面讨论了中小企业集群治理机制、治理结构和治理环境建设。本文认为通过中小企业集群治理框架的有效运行能够有效管控中小企业集群治理风险并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传导集群节点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usage distance for common users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神奇的骨传导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