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江东山枢纽二线船闸通航条件试验研究

2018-09-20余丹亚王广禄王常红

水道港口 2018年4期
关键词:引航道口门船闸

余丹亚,王广禄,王常红

(1.广东省航道事务中心,广州 510115;2.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工程泥沙交通 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456)

韩江是广东省第二大河流,由梅江和汀江汇合后而成,以梅江为主流,韩江干流航道是粤东地区的主要内河航运干线,是潮州港(海港)唯一的内河集疏运通道。随着韩江流域梅州市、潮州市、汕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潮州港的迅速发展,建设韩江三河坝至潮州港扩能升级工程已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航道扩能升级工程拟在现航道基础上,通过航道整治、疏浚、船闸新建重建、桥梁处理等建设将研究河段航道等级提升为 1 000 t级(或 500 t级)航道,为配合该项目的前期研究,对东山枢纽的新建船闸进行了整体定床物理模型试验和船模试验,为该项目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1 枢纽概况

东山水利枢纽系大型新建水利工程。工程坝址位于丰顺县东山村,工程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枢纽平面布置从左到右依次为土坝、300 t级船闸、泄水闸及发电厂房,其中船闸有效尺度为200 m×14 m×3.0 m(长×宽×门槛最小水深)。电站装机6台,总容量为7.5万kW,单机容量为1.25万kW,年平均发电量3.1亿kW·h。泄水闸闸孔净宽14 m,共设19孔,最大通航船舶为300 t级。

2 模型设计与试验流量

2.1 模型范围

物理模型设计为1∶80正态定床模型[1],模型范围包括:上起枢纽坝址上游2.6 km的峡谷河段,下至枢纽下游3 km处,模拟河段全长约5.6 km。

2.2 设计代表船型

根据《韩江三河坝至潮州港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本次试验代表船型尺度为[2]:67.5 m×10.8 m×2.2 m(船长×船宽×满载吃水),由船模与实船各参数之间的比尺关系,可计算出代表船型船模的主要尺度参数,见表1。

表1 实船与船模船型及主要尺度表Tab.1 Main scale of ship and ship model

表2 东山枢纽试验流量级Tab.2 Test flow level of Dongsha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2.3 试验流量级

模型试验水文工况拟采用数学模型提供的各工况条件下水文组合,综合选择以下试验工况(表2)进行定床物理模型试验。

3 天然水流特性试验

通过11级典型流量级的试验表明:(1)东山枢纽上游1.4 km处河道为弯曲河段,受两岸地形控制,河道弯曲缩窄,水流湍急;下游近坝段为顺直河段,枢纽下400 m河道中有一长560 m宽为250 m的心滩,枯水时水流分为分汊,浅滩下游两岸有大量的丁坝群,枯水时丁坝对水流的挑流作用明显[3-4]。(2)在电站发电、泄水闸关闭的调度方式运行时,枢纽上游段基本为静水,下游近坝段电站尾水水流湍急,流态紊乱。 (3)泄水闸敞泄时,枢纽上下游河段的流速随着流量增加逐渐变大,最大流速集中在枢纽上游1.4 km的弯道河段。枢纽上游流速为2.5~5.5 m/s,枢纽下游主航道流速为1.0~3.5 m/s。当流量为6 000 m3/s,枢纽上游700~1 400 m范围内河道流速达到3.0 m/s,最大流速接近3.5 m/s。随着流量的增加,流速随之增大,河道内流速超过3 m/s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当流量为9 770 m3/s时,枢纽上游1.5 km范围内的河道流速均都超过3 m/s,最大流速接近4 m/s。当流量为17 800 m3/s时,枢纽上游1.5 km范围内的河道流速都超过4 m/s,最大流速接近5.5 m/s。

4 设计方案试验

4.1 工程布置

新建二线船闸建设规模为1 000 t级,船闸级别为Ⅲ级船闸。船闸有效尺度为220 m×23 m×3.6 m(长×宽×门槛水深)。二线船闸布置在东山水利枢纽的左岸,上下闸首、闸室的结构型式为整体式结构[4],上闸首长42.0 m,闸室长210.0 m,下闸首长36.0 m,上、下游口门区均位于弯道段,弯曲半径仅338 m。

上、下游引航道按停靠3排2列船舶等候过闸布置,对枢纽下游的心滩削填平整,从原有船闸的堤头向下按照1:92的坡度将高程从14.65 m降至12 m,以此往下将原浅滩高程超过12 m的部位开挖至12 m。

4.2 试验结果

(1)水位变化。

工程建设前后枢纽上下游沿程水位变化较小,个别测点的水位略有降落,幅度均在0.10 m以内。

(2)通航水流条件。

1)上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

在设计最高通航流量(11 800 m3/s)以内,枢纽各运行工况下船闸上游引航道口门区的流速均较小,通航水流条件满足要求。

在枢纽敞泄前(2 500 m3/s流量以内),上游引航道连接段基本为静水;敞泄时随着流量的增加河道内流速逐渐增大,在流量大于6 000 m3/s时,连接段的航道内流速超过2 m/s,由于水流与航道存在交角,横向流速均在0.3 m/s以上,最大达到1 m/s,连接段的末端通航水流条件较差。

2)下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

在设计最高通航流量以内,枢纽各运行工况下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的流速较小,仅当流量为11 800 m3/s时小范围内略有超标,通航水流条件基本满足要求。

在枢纽敞泄前(2 500 m3/s流量以内),下游引航道连接段的流速较小,横向流速在0.3 m/s左右;枢纽敞泄时随着流量的增加河道流速逐渐增大,当流量为6 000 m3/s时,连接段的靠近水流侧流速大于1 m/s,且水流与航道存在较大交角,横向流速超过0.6 m/s。

(3)船模试验。

上游:6 000 m3/s以下流量,船舶基本可顺利通过口门区及连接段,流量为6 000 m3/s时,上行船舶用4 m/s的静水航速上行出口门区比较顺利,随着连接段流速的增大,对岸航速明显减小,连接段末端平均对岸航速降低至1.9 m/s(图1),下行时船舶打斜,航迹带较宽,当流量大于6 000 m3/s时,船舶上行至锚地时已无法通过。

下游:受口门区弯道影响,船舶需要沿航道中线进出,受连接段斜流的影响,上行船舶需打斜航行,航迹带较宽,船舶向左岸漂移(图2),船位可控制在航道内,下行船舶出口门区后将船位调整至航道中线右侧通过斜流区。

图1 船舶上行航态图(上游Q=6 000 m3/s)Fig.1 Ship's upper flight state diagram of design project (upstream Q=6 000 m3/s)图2 设计方案船舶上行航态图(下游Q=6 000 m3/s)Fig.2 Ship's upper flight state diagram of design project(downstream Q=6 000 m3/s)

5 修改方案试验

设计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1)上游引航道连接段末端距离枢纽上游的弯道仅有400 m,弯道段两岸地势陡峻,水流集中在窄深的河道内,水流急,且主流靠右,当敞泄时,连接段水流与航道存在夹角,且上游来流迅急,流速大。船舶上行时在连接段的末端以4 m/s的航速无法上行,下行时船尾大幅度偏移,存在安全隐患。

(2)下游引航道连接段的水流与航道交角过大,船模下行时存在扫尾的危险。在下游流速未超过2 m/s时,仍有较大横向流速。

由于东山枢纽船闸所处位置边界条件较为复杂,二线船闸只能布置在现有船闸左侧,通过调整船闸平面布置方案改善船闸上、下游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的空间不大,因此只能通过试验局部调整上下游引航道的连接段。

5.1 修改方案布置

针对船闸上游引航道连接段末端水流与航道交角较大问题,将上游连接段航道向左岸侧偏移[5],船闸上游停泊区由原来的双排双列改为单排四列;针对船闸下游引航道连接段水流与航道交角较大问题,将口门区下游圆弧段调整顺直,在下游左岸侧不拆迁的基础上,尽量减小连接段航道与水流方向交角。具体见图3和图4。

图3 修改方案工程布置图(上游)Fig.3 Layout plan of modification project (upstream)图4 修改方案工程布置图(下游)Fig.4 Layout plan of modification project (downstream)

5.2 试验结果

(1)对防洪影响。

本方案与设计方案工程布置相比,仅将引航道位置向左偏移,岸线继续向左拓宽,没有减小河道的过水断面,工程建设前后枢纽上下游沿程水位同设计方案基本一致。新建二线船闸工程不会对河段防洪产生不利影响。

(2)上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

①在Q≤11 800 m3/s时,船闸上游口门区流速基本满足规范限值要求[6],但由于口门区处于弯道段,船舶上、下行时存在个别较大舵角和漂角,因此进出此段需要单向航行;

②将上游连接段向左顺直偏移后,和设计方案相比连接段的流速值和水流夹角都变小,横向流速值相应变小,在流量为11 800 m3/s时最大横向流速值为0.6 m/s,出现在连接段的末端航中线右侧;

③船模试验表明:连接段的水流条件较设计方案有了明显改善,船舶可顺利通过口门区及连接段,在距堤头0~500 m范围内,船舶下行存在较大的最大舵角(图5),为了船舶安全航行,船舶应避免在上游锚地与口门区之间会船。

(3)下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

①在Q≤11 800 m3/s时,船闸下游口门区流速满足规范限值要求;

②将下游连接段向左偏移后,和设计方案相比连接段的流速值和水流夹角都变小,横向流速值相应变小;但当流量在6 000 m3/s以上时连接段的末端与主航道衔接段,仍有较大的横向流速值;考虑到连接段的左岸为缓流区,大流量时水深满足要求的条件下船舶可沿左岸的缓流区航行。

③船模试验表明:在流量6 000 m3/s以上时,上行船舶航行至连接段末端时需打斜航行,航迹带较宽,船位可控制在航中线;船舶下行至该航段时,船位向左岸漂移至航道边线,紧贴左岸的丁坝坝头。从船舶航行参数看,上行船舶在口门区的弯道段舵角较大,最大为25.9°;下行船舶在距口门300~400 m航段舵角超过20°,最大为22.7°,漂角超过10°的航段在距口门300~500 m,最大为-17.2°(图6)。因此,受连接段斜流和口门区弯道的影响,船舶需单向航行通过口门区及连接段水域,船舶应避免在口门区及连接段会船。

图5 优化方案船舶下行航态图(上游Q=6 000 m3/s)Fig.5 Ship's down flight state diagram of modification project (upstream Q=6 000 m3/s)图6 优化方案船舶下行航态图(下游Q=6 000 m3/s)Fig.6 Ship's down flight state diagram of modification project (downstream Q=6 000 m3/s)

6 结语

通过设计方案和修改方案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1)修改方案使枢纽上下游连接段的通航水流条件有所改善[7],连接段的末端横向流速值变小,船舶更容易通过连接段。(2)由于平面布置空间的限制上下游口门区均位于弯道段,船舶在此航行存在个别较大的漂角和舵角,因此船舶在进出上下游口门区时都需要尽量靠近航中线行驶;当泄水闸开启后,连接段与主航道的交界区横向流速值较大,船舶需要选择靠近岸边的缓流区行驶,建议上下游口门区及连接段设置单向航行。(3)修改方案的通航水流条件和船模试验优于设计方案,作为二线船闸的推荐布置方案。

猜你喜欢

引航道口门船闸
白石窑一线船闸闸室尺度变更后下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试验研究
交通运输行业十佳明星船闸揭晓
抗疫,在三峡两坝船闸水域
船闸
基于一维圣维南方程输水河道非恒定流模拟与沿线口门水位变化规律研究
福建闽江水口坝下枢纽通航技术模型试验研究
某车型塑料加油口门与侧围外板实车光顺问题的解决方案
泰州引江河口门区淤积成因及防淤减淤措施
基于走航ADCP资料的厦门内湾东西口门海域潮流与潮致余流特征分析
郁江贵港枢纽二线船闸上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