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2018-09-20朱小琴
杜 娟,朱小琴
(黄石市第五医院儿科,湖北 黄石 435005)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症状,是因新生儿早期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导致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所致,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1-3]。新生儿黄疸是体内游离胆红素水平升高,通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可自行痊愈,出现于出生后2~4 d,多于7~10 d消退;而病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4 h内,须及时治疗,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肝硬化,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最终导致死亡[4-5]。因此,及时诊断并有效治疗新生儿黄疸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患儿血清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可并发胆红素脑病,严重者可致死亡,应尽快查明病因,尽早治疗[6]。我院对15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采用蓝光照射加茵栀黄颗粒进行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3年3月-2016年3月来黄石市第五医院治疗的15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通过随机抽签法将患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所有患儿均无感染、缺氧、窒息、低蛋白血症等高危因素,出生体质量均大于2.5 kg。观察组男性40例,女35例;胎龄(37.2±4.1)周,感染28例,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8例,母乳性黄疸32例,其他不明原因7例;对照组男性39例,女36例;胎龄(37.5±3.9)周,感染27例,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7例,母乳性黄疸35例,其他不明原因6例。2组患儿治疗前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合并患有先天性疾病、染色体疾病的患儿。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研究内容告知所有研究对象家属,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加。
1.2 诊断标准 本研究诊断标准参考《儿科学》第7版:1)黄疸出现于出生后24 h内;2)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3)黄疸消退后重复出现;4)血清胆红素;早产儿>257 μmol/L(15 mg/dL),足月儿>221 μmol/L(12.9 mg/dL),或每日上升大于85 μmol/L(5 mg/dL);5)血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2 mg/dL)。符合上述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1.3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为住院患者,在院期间进行常规喂养及护理,并积极治疗原发病症。所有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1)使用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鲁米那5 mg/kg/d;2)进行补液;3)使用ATP+VitC+辅酶A补充能量;4)若出现腹泻则加用蒙脱石散(思密达)及四联活菌(思连康)综合治疗,调节肠道微生态。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蓝光照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联合使用茵栀黄颗粒(鲁南制药集团,国药准字Z20030028,规格3 g/袋,成分: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等), 3次/d,口服,1 g/次。积极治疗5 d后,分别检查2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
1.4 疗效标准 治疗5 d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皮肤黄疸全部消退为显效;治疗5 d后血清胆红素下降,皮肤黄疸减轻为有效;治疗5 d后血清胆红素无明显下降甚至继续上升,皮肤黄疸变化不明显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用例(%)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胆红素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观察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2组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比较(x± s ,n = 75)
2.2 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显效39例,有效21例,无效15例;观察组显效60例,有效15例,无效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 75) 例(%)
2.3 不良反应 在治疗期间2组均出现部分轻度腹泻患儿,每日解稀水便或少量稀便3~5次。其中对照组20例(26.67%),观察组11例(14.67%)。使用四联活菌和蒙脱石散综合治疗后好转,对治疗无影响。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指由于机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所引起的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增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疾病。临床上的病理性新生儿黄疸容易引起患儿发生胆红素脑病,严重危害患儿生命健康[7-9]。目前临床上新生儿黄疸的西医主要治疗手段有光疗、酶诱导剂、血清蛋白、换血等。同时,中医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小儿黄疸的治疗,通常分为单纯中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农志飞等[10]认为,中西医结合能够更好地改善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纯西医治疗。本次研究通过观察茵栀黄颗粒在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小儿黄疸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属于祖国医学“胎黄”的范畴,主要病因为胎禀湿蕴,孕母在孕育胎儿时,机体内蕴湿热之毒或素蕴湿盛,进而遗于体内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外感湿热邪毒所致[11]。若孕母气血亏虚,素体虚弱,可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脾气虚弱,脾主运化,可将水谷精微和津液转输到各个脏腑,脾气虚则脾失健运,运化功能减退,导致水液停聚体内,湿浊内生;小儿禀赋不足,脉络阻滞,或湿热之邪蕴结肝经,气血瘀阻,致使胆汁不循常道,溢出脉络[12-14]。胎黄的病位在肝胆、脾胃。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法则,且由于新生儿脾胃虚弱,故在治疗过程中须顾护后天脾胃之气,用药不可过于苦寒,以防损伤正气。
茵栀黄颗粒为中成药制剂,是由中药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等经水提醇沉工艺而制成的颗粒剂。方中茵陈性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利湿热、利尿退黄的功效,为治黄疸之要药;栀子性苦、寒,归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的功效,其性清利,可导三焦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黄芩性苦、寒,归胆、脾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与栀子合用清热散结,荡涤热毒;金银花性甘、寒,归胃经,本品质轻疏散,既能疏散在表之风热,也能清解在里之热毒[15-17]。4药合用,既可通过清热解毒以祛邪,又可清利肝胆湿邪以退黄。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茵陈具有保肝、利胆的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栀子可以促进胆囊收缩,促进胆囊排泄胆汁,从而减少血清胆红素含量[18]。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茵栀黄颗粒联合常规西医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这一研究结果与孙智勇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治疗后2组患儿胆红素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研究结果与陈海燕等[20]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茵栀黄颗粒能够有效降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加速黄疸消退,改善患儿症状,缩短治疗过程。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