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多肌痛证型用药规律分析
2018-09-20赵旭颖黄育玲
赵旭颖,黄育玲,罗 斌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是免疫系统疾病中较为少见的一类疾病,由Barber于1957年首先提出。该病多发于老年人,临床以近端肌群(肩胛带肌、骨盆带肌)和颈肌疼痛、僵硬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本病病因不明,与年龄、性别相关,多发于50岁女性,有家族倾向性[2-3]。PMR因其局部肌肉疼痛,属中医 “痹病”学范畴,然根据其病变发生部位又称之为“肌痹”“肉痹”“周痹”;根据病邪性质又称之为“湿痹”“着痹”“痛痹”[4-5]。PMR目前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且服用周期较长,患者的依从性相对较差[6]。中医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病邪、病程等辨证施治,对于患者临床不适及炎性指标的控制起到了很好的疗效,故而更容易被患者接受[7]。本文通过对文献数据的汇总进行整理,分析中医证型,拟寻找适合于PMR治疗的药用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收录的文献数据。
1.2 筛选 1)进入中国知网主页面,主题项选是“PMR”and“ 中医”,点击全文搜索项,逐一检索;2)在万方医学网界面,搜集PMR与中医的文献资料,逐一检索;3)排除重复文献资料。
1.3 数据整理 将病例数、性别、年龄及年龄区间、证型、使用处方录入EXCEL表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进行整理。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分布 根据文献,共收录669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08例,女性患者461例,年龄区间为45~83岁,男女比例为1:2.2。
2.2 诊断标准选取 1)1986年Nancy推荐五条PMR诊断标准;2)1990年美国风湿协会制定的PMR诊断标准;3)2004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编写的PMR诊疗指南。
2.3 证型分布 根据文献研究,共有中医证型6个,见表1。
2.4 中药频次统计 统计中药方剂28个,共97味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可得到使用频次在排名前7味,即甘草、当归、羌活、防风、川芎、白芍、附子。
表1 PMR中医证型分布
2.5 药对 基于关联规则的PMR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设置相应的支持度个数,置信度设置为0.7,得到常用药对11个,包含中药9味,见表2。常用药对的网络展示结果见图1。
表2 治疗PMR方剂中常用药对
2.6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5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用于新方聚类的3 味药的核心组合19个,见表3,点击“提取组合”,表3中的核心组合进一步演化,形成治疗PMR的3个新方,共计9味药物组成,见表4~5。新处方的网络展示结果见图2。
图1 常用药对网络
表3 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
表4 用于新方类聚的核心组合
2.7 不良反应 文献[8-13]显示,常见中药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有消化系统、精神状态、循环系统病变,如恶心、胃肠道不适、肝转氨酶异常,血压升高、血脂、血糖异常,失眠,其中胃肠道不适更为常见。
表5 基于熵层次治疗PMR新组方
图2 新处方网络
3 讨论
《内经·痹论篇》有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风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多易携寒湿之邪为病,故痹之为病多由与风寒湿病邪密切相关。《金匮要略》曰:“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提出了风寒湿邪深入骨骱,出现关节屈伸受限,抬举扯痛尤甚。然寒湿之邪容易凝滞血脉,导致关节筋骨拘挛收引,病程日长,病情日深,则凝滞之血脉不得舒张,瘀血之势成矣。故《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云:“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闭经 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血证论》亦云:“凡是疼痛,皆瘀血凝滞之故也。”故而PMR在临床上多见寒湿痹阻及瘀血痹阻证,治当散寒祛湿,活血通络方有成效。
本研究运用EXCEL表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中国知网及万方医学网中收集整理的病例进行汇总,共总结中医证型6个,中药处方28首,97味中药。其中医证型提示寒湿痹阻>瘀血痹阻>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湿热内蕴。证型分析显示:1)寒湿痹阻及瘀血痹阻证型发病明显高于其他4证型,与中医临床相吻合;2)就发病内外因而言,外感之邪与内伤之邪比例相当,但就疾病发生证型的绝对数而言,外因的寒湿之邪与内因的瘀血之痹发病较高;3)就病邪的阴阳属性而言,实证类型发生率明显高于虚证类型;4)从脏腑病变而言,该疾病的发生于肝脾肾相关,其中与肾更为相关。
根据中药使用频次来看,该疾病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白芍、附子、羌活、防风、甘草。其中当归、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效;附子具有温阳散寒止痛之能,羌活、防风祛风散寒,白芍柔肝止痛,甘草调和药性。有证据显示:当归富含的当归多糖可调节免疫系统,阿魏酸具有抗感染和抗血小板聚集、调节免疫等功能[14]。川芎中所含的川芎嗪能够起到非竞争性抑制鼠背根节神经元ATP激活电流作用,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15]。附子具有强大的抗感染作用,其可抑制甲醛、蛋清等所引起的大鼠足肿胀,还可以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并对佐剂性关节炎的形成有效[16]。羌活具有镇痛、增强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等作用[17]。防风具有镇痛、抗感染作用:小鼠灌服防风,能明显提高痛阈,抑制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18]。白芍中所含有的白芍总苷具有抗感染、镇痛、抗应激、保肝等作用,可通过多途径有效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确切疗效,且安全、不良反应少[19]。甘草的主要生物学活性物质甘草次酸具有抗感染,解毒保肝作用,可以多靶点的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产生,增强类固醇激素的活性[20]。以上药物在PMR治疗过程中对疾病的控制有积极的疗效。
根据熵层次聚类方法形成3个新的治疗PMR的中医处方,3首方剂侧重于实邪所致的关节、肌肉痹阻证。1、2两新组方中红花、防风、地龙三药相同,以祛风解表活血通络立法,第1组方中加用知母滋阴降火,适用于伴发热证的关节痹阻证。第2组方中加用独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适用于伴发风寒湿之邪为病的痹阻之证。两方均体现了辨证过程中瘀血之邪参与了疾病的发病过程。3组方以温阳散寒为主,适用于寒湿痹阻证型。2、3组方符合寒湿痹阻、瘀血痹阻证型的治疗,就PMR证型分布而言,在治疗上更为符合临床。
总之,PMR作为一种少见免疫系统疾病,与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疾病相比,其预后相对较好,但对激素的依赖性较其他疾病更明显,故而其不良反应的关注度更应引起重视。中医治疗以较小的毒副作用,且治疗效果较确切的优势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本研究通过对中医文献的汇总,总结该疾病常见的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分析该疾病基本的发病规律,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同时为防治PMR的新药开发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