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天然白桦林的种群特征与保护措施
2018-09-20蔺丹丹
蔺丹丹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辽宁 凌源 122500)
1 保护区概况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西青龙河流域,总面积12 405 hm2,地域面积属朝阳市凌源市。保护区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自然植被以蒙古栎[Xylosma racemosum(Sieb.et Zucc.)Miq.]等天然次生林为主,保护区内乔灌木植被类型丰富,共有31种植被群系,白桦(Betula platyphyllaSuk.)群系为一种典型代表群系,掌握本群系的结构特征具有重要的科研与应用价值[1]。
2 白桦林的自然分布情况
天然白桦林在保护区内分布不均,主要生长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内,在南大山的中上部有多处天然白桦林块状分布生长,位于海拔1 000 m左右、阴坡或半阴坡,总面积58.6 hm2。这些片状分布的天然白桦林具有重要的生态区位,补充了区域植被类型的原始完整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价值。
3 调查与结果
2017年5月,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对天然白桦林进行了标准地调查,调查面积25 m×20 m,对乔木进行了每木检尺,灌木调查面积为4块5 m×5 m样方,固定在标准地的4个角。
标准地位于东经118°55′13″、北纬47°47′23″,海拔946 m,坡向北,中坡位,土层厚度12 cm,郁闭度在0.8。其他调查记录整理结果见表1。
4 种群特征分析
4.1 优势种特性明显
从调查结果来看,立地条件为中等的阴坡,白桦为优势种,蒙古栎、山杨(Populus davidiana)和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有少量自然生长,体现出群落内乔木的耐干旱、喜光、抗性强等特性,白桦也是本群落的建群种和先锋树种,对改善阴坡区域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作用,为群落内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长创造了适宜条件,白桦的生态作用在本群落中不可替代[2]。
表1 白桦林乔灌木调查统计
4.2 群落自然演替稳定,植物品种多样
本群落为原生群落,具有典型代表性,因地势偏远,人为干扰活动较少,保持了植被演替的原始完整性。白桦在乔木和灌木层中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体现出本群落整体的稳定性。灌木层中蒙古栎、紫椴等数量不等,一旦具备光照等自然生长的条件,这些幼树会迅速生长,群落自然演替,补充成为乔木的一部分,体现出乔灌木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对群落自然演替产生的影响。其他一些如锦带[Weigela florida(Bunge)A.DC.]、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L.)、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Maxim.)、小花溲疏(Deutzia parvifloraBunge)等,在群落中较好地利用了乔木中间的光照、立地条件等优势资源,对群落结构进行了有益补充。山葡萄的生长有效发挥了藤本植物的优势,弥补了一些在空间接受光照的能力,增强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也使白桦天然群落更加稳定。
4.3 重要的生态区位
在青龙河自然保护区,阴坡生长的天然乔灌木林,特别是在海拔900 m以上山地,立地条件较差,乔木植被类型较少,主要有蒙古栎、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蒙古栎—大叶白蜡(Fraxinus rhynchophylla)混交林、黑桦林(Betula dahuricaPall.)、紫椴林、紫椴林—色木槭(Acer monoMaxim.)混交林、糠椴林(Tilia mandschuricaRupr.er Maxim.)、山杨林和沟谷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Maxim.)等。而天然白桦林中,林下灌草丛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为动物生存提供了空间,体现出本群落的边缘性、脆弱性和异质性特点,特别是在现阶段,极端天气日趋频繁,降雨偏少,更体现出本群落的生态与科研价值。
4.4 珍稀濒危种
在该群落中,乔木和灌木层中均有紫椴生长,为伴生树种,紫椴为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3],天然生长更新条件要求严苛,在下一个龄级期或更长一段时间,本群落会演替为蒙古栎—紫椴混交林,林下一些耐阴的草本品种和数量会更加丰富,群落的珍稀濒危植物特征会更加明显。
5 保护措施
一方面,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和封山禁牧。近年来,天然白桦林划分到自然保护区管理,保证了原生植物迅速生长,形成以原生态乡土树种为优势种的乔灌木自然群落,植物种类和种群密度更加合理,植被的生态效益得到了最大化发挥,也有益于群落的自然演替,保证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实施必要的人工修复措施,提高林分质量。例如,进行白桦心腐病、锈病、吉丁虫等病虫害防治,或部分引种本地乡土树种,与原有植被合理搭配,逐渐改善自然群落结构,以人工措施促进群落自然修复与演替,形成稳定的乔灌草群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