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对精神心理量表的影响
2018-09-20宋云鹏
宋云鹏
血管性痴呆患者大多同时患有脑血管病症和高血压疾病,通常发病时。存在严重脑卒中、急性脑血管意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类的危险,表现为情绪行为异常、认知能力异常、记忆力异常等,大多出现于老年阶段且相对而言男性更为多发[1]。发病时间可达到两个月以上,处于渐进性状态。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并无特效药物,大多通过脑细胞代谢赋活剂以及钙拮抗剂等方式,效果未达到理想程度[2]。本次研究以对比形式,观察了丁苯肽药物在此方面的治疗优势,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7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血管性痴呆住院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两组。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区间处于62~83岁,平均年龄(72.61±2.33)岁。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8∶12;年龄区间处于63~83岁,平均年龄(73.5±2.41)岁。两组入选对象入院时MMSE评分均处于10~20分,存在脑血管病史并在上次发病3个月后逐渐首次产生认知障碍/痴呆症状,无其它精神类疾病史及本次研究选用药物过敏史。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入院后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控制血压等基础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选择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生产的丁苯酞(国药准字H2005029)治疗,每次给药0.2 g,每日给药3次,分早中晚餐前用药。
两组研究对象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血管性痴呆的控制有效性。
1.3 观察指标[3]
临床疗效判定:以MMSE简易精神状况评分的用药前后差值作为判定标准。显效—评分上升4分以上;有效—评分上升1~3分;无效—评分上升低于1分或评分下滑。
采用CDR、MMSE、ADL量表对患者临床痴呆程度、简易精神状况、日常生活能力三方面展开评估。前者评分越低表示痴呆程度越轻,后两者分数越高表示精神及能力越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为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精神心理状态
比较两组患者在研究结束时精神心理量表评分。入院时,两组患者的CDR、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MSE、ADL分数上升程度更明显,且CDR下降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n(%)]
3 讨论
老年血管性痴呆从广义上来说指的是于一切与脑血管因素相关所形成的痴呆症状[4]。目前尚无完全根治的药物,多采用尼莫地平片、吡拉西坦之类的西药治疗,在效果上未达到理想状态,血管性痴呆的核心在于脑血管位置的病变[5],通常呈现出渐进性状态且病程较长。治疗上应强调各类痴呆类型的早期防治,通过改善脑组织氧代谢功能以及血液供应状态达到有效预防,并在发病后及早缓解、恢复的效果[6]。
丁苯酞属于我国自主研制的心脑血管领域用药,其作用机制在于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环节产生阻断[7],达到调节脑血管流量的效果,从而形成抗血小板凝聚以及抗血栓的作用,可明显缩小脑梗死病灶的面积[8]。血管性痴呆患者在行为功能、情绪控制、认知能力、记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性主要与其脑梗死病灶大小及程度有关[9]。丁苯酞正是利用了该机制来调节微循环、神经系统代谢以及缺血区血流量[10]。除此之外,由于脑血管性痴呆的防治要点在于改善脑部供血供氧功能,尽可能降低可逆性神经源受损,因此丁苯酞作为抗脑部缺血功能方面效果较佳的药物[11],能够在长时间服用下提升脑血管一氧化氮水平并对谷氨酸释放产生抑制,从而对脑缺血区的血流量及微循环达到改善作用,尽可能控制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脑神经受损程度[12]。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采用丁苯酞治疗的观察组血管性痴呆总有效率达到86.67%,对照组仅为66.67%。对比之下可见,丁苯肽药物在长期服用下对患者精神状况的改善效果更佳,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在CDR、MMSE、ADL的辅助评估下不难发现,常规治疗模式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对患者的生活能力、精神状况等方面改善效果更佳,因此具有临床应用价值[13]。
表2 两组患者的精神心理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精神心理评分对比(±s,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