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
2018-09-20蒋兴
蒋兴
急性颅脑损伤病症发病较急,若抢救不及时,随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而,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临床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检查诊断多采用磁共振与CT检查,但是两种检查方式均存在相应的差异,两种检查方式都存在相应的优势与特征。此次就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研究核磁共振成像和CT检查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参考组,每组各50例患者。参考组中,男性有26例,女性患者有24例,年龄均在24~78岁,平均年龄为(36.8±4.6)岁。患病时间均在12~24 h,平均患病时间为(18.6±2.4)h;轻度损伤患者12例,中度损伤患者28例,重度损伤患者10例。研究组中,男性有25例,女性有25例,年龄均在23~77岁,平均年龄为(37.0±4.7)岁。患病时间均在12~24 h,平均患病时间为(18.4±2.3)h;轻度损伤患者13例,中度损伤患者29例,重度损伤患者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考组采用CT检查方式诊断,采用多层螺旋CT仪器,CT扫描参数设置为512×512矩阵,管电压可设置为90~140 kV,管电流设置为20~500 mA。有效的阳极热容量设置为26 MHU,时间设置为2~3 s。给予患者常规性扫描,层宽与层距设置10 mm,针对重点位置增强扫描,层距与层厚均设置为5 mm[1-2]。研究组采用核磁共振检查扫描,采用核磁共振扫描仪器,扫描仪器的参数设置为T1WI、T2WI横轴位置以及T1WI矢状位。T2WI采用TE137 ms,TR设置为4 700 ms,矩阵设置为288×224。操作过程当中,扫描层厚设置7 mm。针对病变的位置设置3 mm,对患者实施加层、薄层处理,层距设置为1 mm,激励次数在2~3次[3-4]。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症检出几率与患者颅脑损伤的状况等[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性颅脑损伤阳性检出情况
研究组急性颅脑损伤检出阳性率高于参考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所示。
2.2 两组检查方式在损伤部位方面观察
两组检查方式在损伤部位方面进行观察,参考组50例患者中,顶针叶损伤患者有10例,颞叶损伤的患者有12例,额颞叶损伤的患者有17例,额叶损伤检出10例。研究组50例患者中,顶针叶损伤患者有6例,颞叶损伤的患者有13例,额颞叶损伤的患者有12例,额叶损伤检出8例。
表1 两组患者急性颅脑损伤阳性检出情况 [n(%)]
3 讨论
急性颅脑损伤病症在临床较为常见,急性颅脑损伤包括硬膜下血肿、硬膜外水肿、颅内血肿与颅脑骨折病症等。多是因为人体的头部被暴力损伤,致使患者机体受到损伤,颅脑损伤病症发生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会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相应威胁。急性颅脑损伤通常会使用CT扫描实施检查诊断,CT检查可以清晰观察到颅脑损伤出血的范围与位置,可以为患者后期手术治疗奠定基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核磁骨科共振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核磁共振技术有助于提高临床急性颅脑损伤疾病诊断准确度[6-8]。
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急性颅脑损伤病症阳性检出率为98.0%,参考组患者急性颅脑损伤病症阳性检出率为78.0%,研究组阳性检出率高于参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症的具体部位方面观察,核磁共振技术对急性颅脑损伤部位可以清晰进行判断,可以缩短因为误诊所延误的抢救时间,提高临床抢救效果,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准确度,从而促进临床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9-12]。核磁共振与CT扫描检查比较,核磁共振技术对人体的副作用相对较小,能够减轻对人体的损害,并且清晰度要高于CT检查,有利于临床医生准确判断病症,检查灵敏度与特异度较高,具备相应的检查优势。
综上所述,急性脑损伤病症的检查诊断采取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病症阳性检出率,且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要明显优于CT检查诊断方式。